第七十三章:自谋生路
作者:小二上酒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20

申时行问道:“皇上莫非是要朝廷出面干涉?民间土地买卖,虽然不合律法,但多年来已成定制,此时若加以干涉,恐怕有苛政之嫌啊。”

万历笑道:“不是的,朕也知道不能这么做。不过,我们以前只把限制土地兼并的目光放在农户身上,变着法儿想让农户不挨饿,却从没有想过从地主富豪身上着手。朕以为,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农户卖田、也没有办法阻止地主买田,但我们却有办法限制地主买多少田。

天下士人为国效命,朕自然应该给予他们应得的恩赐,但这恩赐应当分成等次。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功名,祖上也没留下什么地产,只凭着自己投机倒把、钻钻空子,就拥有了大把大把的土地,朝廷又必须加以保护,那么他和王公贵族们有何区别?这样岂不是在淡化皇恩?如果朕不加以制止,以后人人都竞相效仿,重商轻士,到时该如何了得?

所以朝廷应当颁布诏令,凡我朝士人,按照品阶高低,各自享有不同的田亩总数,功名不够,不得超过自己那一品阶的限制;凡天下商人、地主、富户,如果没有祖上恩荫,如果不是士人身份,本不应享有大量土地,但念及我朝祖制,他们可以捐钱买爵,有多少地,就要按照与土地数目对应的爵位俸禄,交上相应数目的钱两,一年上缴一次。

比如一个奉议大夫,论品阶是正五品,朝廷恩准他最大可以拥有三百亩田,但他不能超过这个数,这样,其他的地主富贾就无法将土地诡寄到他名下;而比如有一个商人,用他多年的积蓄购置了三百亩田,如果这些积蓄是他合法经商所得,朝廷不会加以制止,但是为了彰显皇恩、与士人区分,他还必须按照奉议大夫的年俸,每年上缴一定的捐银,只要此银不断,朝廷就负责一直保护他的田地,但倘若他隔年又要买一百亩田,那就必须按照上一级的朝列大夫俸禄交银。

总之,不管是士人还是地主商贾,只要他们拥有的田亩数超过了功名或捐银的限制,就必须捐上更多的钱两,土地越多,捐得越多,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而朝廷多了这些捐银,在太平年份,将专门用以扶助农桑、兴修水利;一到灾年,又可用于救济百姓,也可用于发放以工代赈的工钱。农户和佃农们平时耕作的辛劳所得,这个时候,又回馈到了他们身上。

这就是朕的一些想法,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么长的一段话,百官们都有些惊讶,事实上除了开国的太祖、永乐二帝外,明朝皇帝一般都是听听大臣的奏言、做做批解而已,哪有像万历这样事无巨细,准备自己颁布新政的?

不少大臣们心中本来早已准备好一番说辞,只要皇上一说要对付土地兼并,自己就要出面阻止,但是现在皇上绕了一个弯,不对他们士大夫的特权下手,而是让地主、商人捐银,反过来是要维护士大夫的名誉和权利,是要预防“重商轻士”之风……他们都听得一愣一楞的。

大臣们知道,现在的确是有重商轻士之风,一个商人只要有钱,轻易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不少江南富贾竟是达到了几十万亩,既然不读书也可以出人头地,不当官也能拥有地位,人们又何必去碰那些枯燥的四书五经呢?现在皇上要提高士人地位,抑制这顾风气,他们心中是一百个愿意。

“皇上,”申时行说道:“其实我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真正的爵位,像那奉议大夫、朝列大夫等,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

万历说道:“朕就是要让他们得这虚名,商人最怕的是什么,不就是怕没有地位么?奉议大夫本身没有俸禄,所以捐银应当按其所对应的品秩来定,具体定为多少,还需要诸位爱卿商议。”

“皇上,微臣觉得此法有些不妥,”张四维沉思道:“皇上聪慧,此法必定可以抑制兼并,从此诡寄、投献之举可以绝迹,但是……皇上,此法一但施行,地主们要么选择捐银,要么就会将手中多余的田亩变卖,这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花分田亩,有的田亩少了,势必要解散一部分佃农,有的田亩多了,势必要重新招揽一些佃户,这一来一去的,到时候吃苦的还是佃农啊。微臣认为,这么做很可能会产生流民,应当事先想好对策。”

万历点了点头,不错,田地可以换,但佃农都有身契在地主手中,这里面涉及到丁税问题,如何换得?譬如一扬州地主卖于一江阴地主百亩良田,就算他们愿意将佃户的身契转让,到时候这些佃农的丁税是扬州府收,还是江阴府收?

万历思虑良久,说道:“佃农无法安置,想必是因为丁税问题。我朝自元年以来,将丁银部分摊入田赋之中,到现在已有六年,效果显著,大大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朕觉得,如今时机已经成熟,这丁税以后不再按丁征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这样于朝廷、于民,都有好处。”

“皇上,”张四维说道:“不仅如此,还应当放宽对户籍的限制,这样佃农才可方便转户……”

“张尚书何出此言?”申时行插嘴说道:“皇上,户籍是国本之一,不可妄动啊。”

万历没有想到张四维今天这么踊跃,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是商人世家,所以借此机会想让朝廷放宽户籍限制吧。放宽户籍限制,也就是允许人口自由流动,这势必会形成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正是资本正义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让土地较少或没有土地的农民进入工厂、矿厂和手工作坊里,一来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增加朝廷商税,二来也可以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自己又何必反对呢?

想到这儿,万历说道:“朕认为张爱卿说的不错,既然土地问题不可化解,我们又何必让农民苦苦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呢?也许我们该让他们自谋生路,朕听闻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农民竞相离乡出海,从事海商,大多已成富户,这几年下来,三省商税都已经超过了田赋,可见从事农桑也并非是平民百姓的唯一出路。”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