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恐怖的土地兼并
作者:小二上酒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998

按照万历的估计,官兵一旦进入宁夏,叛军为求自保,一定会邀请蒙古沃儿都司部出兵相助,而蒙古人为了在明的即得利益,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共同抗拒官兵。万历还曾一度担心宁夏会脱离明朝,或并入蒙古,或宣布独立,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庆王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恐怕不会甘心跟那些蒙古人同流合污,也许他们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也说不定。

宁夏军中有李如松、麻贵等名将,料想不会出什么差错,万历也不再细想,他望着丹陛下的文武百官,说道:

“国以农为本,当年朕刚登基时的第一次早朝,就是论的这农田赋税,今天是本朝的第一千次早朝,千者,满数而归一,我们现在不妨也来论一论这国本,不知诸位爱卿对扶助农桑有何看法?”

“皇上,”申时行说道:“历来扶助农桑,不外乎是轻徭薄赋、遇灾免税,本朝开朝以来,推行一条鞭法,百姓负担已经减轻很多,隆庆六年的河南水灾、前年的长江水患,皇上都免了灾区一年的税银。如今四海生平,全国各地有六年不曾见到流民,与历朝历代相比,这扶助农桑,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了。”

万历摇了摇头,说道:“申爱卿此言差矣,扶助农桑,岂只是轻徭薄赋这么简单,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如果单单是减赋免税,如何能办得到?朕以为,轻徭薄赋,不过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国之本在于农,农之本则在于田,这田亩二字,才是治本之道。”

“田亩?”申爱卿疑道:“皇上可是说清查田亩一事?”

“不是的。虽然我朝清查田亩,田亩总数比之嘉靖年间多出了十之七八,但是,这些多查出来的田亩,大都是土豪乡绅的,不过是增加了朝廷田赋而已,与百姓何干?朕以为,助农扶桑的根本之一,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百官听到“土地兼并”,都是面面相觑,没人出来说话。

“朕知道现在土地兼并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元年以来,朕一直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因为只要百姓还能过的下去,他们就不会轻易卖掉祖宗留下来的土地。但是,一直靠朝廷减赋免税来过日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诸位爱卿可曾想过,万一有一天,全国各省连绵遭灾,国库空虚,各地常平仓又存粮不足,那百姓该当如何?到了那个时候,难道要朕下令全国地主豪绅一律开仓放粮?”

“朕即位已经六年了,有心要未雨绸缪,解决掉这个土地的根本问题,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万历知道,土地兼并的现状,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农民一旦遭遇天灾人祸,为了糊口,往往会卖掉自己的土地,沦为替地主耕种的佃农,从此命运就掌握在他人手中,除非他们起义推翻朝廷,否则再无翻身之日,这就是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悲哀。但是,若是要把土地兼并全都归咎于农民,恐怕并不恰当,实际上,更为恐怖的土地兼并,是发生在地主和士大夫之间。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有一项特权,就是可以少交税,品阶越高,税就交得越少,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地主豪绅竞相把自己的土地诡寄在士大夫名下,以图避税。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朝的徐阶,徐首辅罢官后,在应天竟有田产四十多万亩,这么多田,显然不是他祖先留下来的,海瑞任应天巡抚后,不顾徐阶对他有恩,毅然下令查抄他的田产,差点害得徐阶身败名裂。

为什么那么多人寒窗十年,就为了那一朝金榜题名?为什么都说士农工商,把“士”排在第一位?恐怕大都是因为这一点。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刚一发榜,就有人争着来送房送地,这真是“寒窗十年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现代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却不知这句话放在古代更为合适。

现在这大殿之上,就是满堂的进士,天下地位最高的士大夫都聚集于此,多数大臣在家乡都有良田千百,这时候听到皇上说要解决土地兼并,他们心中已是惊疑不定,暗暗想好了推辞,准备制止皇上。

还是申时行先站了出来,奏道:“皇上,历来土地兼并,不外乎是以下三种:一是农户遭遇天灾,无粮可收,迫不得已卖掉土地维持生计;二是农户们承担不起苛捐杂税,种出来的粮食全部用来缴税都不够,只好变卖土地;三是富贾官绅们借投献之名,强取豪夺,霸占田地。微臣以为,我们只要继续轻徭薄赋、打击不法,便可以抑制这后两种。至于天灾,历来也不外乎是广建常平仓,囤积粮食,同时鼓励民间捐建义仓,以应灾年,如今天下粮仓丰盈,只要皇上能够继续敬天法祖,料想上天也不会轻易降灾惩罚百姓,如此,土地兼并可以抑制。”

万历听了暗暗摇头,申时行连用了两个“历来”,似乎一切只要仿照先例就可以了,那还要自己穿越过来做什么?万历正要说话时,却看见张四维也站了出来,持笏奏道:

“皇上,申大学士说救灾不外乎是存粮,微臣认为太过片面了。皇上,微臣年少时在蒲州乡下,有一年山西大旱,草木皆枯,百姓颗粒无收,朝廷下令赈灾,免除当年徭役赋税,并开仓放粮。但是,朝廷的赈粮毕竟有限,如此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发给,如何能令山西数百万灾民果腹?大旱不过是夏季数月无雨,但灾民们以为有朝廷赈济,就疏于自救,早麦不种,晚麦亦不种,入冬之后,常平仓再无余粮,灾民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说到赈灾,自己的第一反应也是开仓放粮,明朝在各乡镇都建有常平仓,它们之所以常年被用来囤积粮食,可不就是为了能在灾年开仓救灾么?现在听到张四维这么说,万历觉得很是新奇,忙问道:“张爱卿可是有什么独到见解?但说无妨。”

“是,皇上。微臣认为,一味靠朝廷救灾,还不如鼓励灾民自救。以往我们鼓励灾民自救,不过是发发布告、分给牛种而已,殊不知田地既然遇灾,哪还能耕种,就算灾情稍缓,能种上麦子、稻谷,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收成的了的,所以微臣认为,应该以工代赈。每逢灾年,由各地县府衙门组织灾民,或兴建水利、修筑河塘,或修缮城池,加强边防,由朝廷付给工钱。这样做,一来可以解灾民之困顿,二来也为朝廷的救灾工程提供劳力,如此一举二得,比单纯的开仓放粮要好上很多。”

万历喜道:“张爱卿所言有理,兴修水利河塘可以为农田供水,预防旱灾,修筑河岸堤坝又可以防来年水灾,何止是一举二得,实在是一举三得。此以工代赈之法大为可行,应该加紧实施为要,朱爱卿,这事就交给你办了,务必在明年之前落实,使百姓每遇灾年,都有工可做,有钱粮可以养家糊口,不再只靠朝廷赈灾。”

“微臣遵命。”工部尚书朱衡应道。

万历心想,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再过两三年,大明就将迎来连绵灾年的开端,为了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单单以工代赈、救灾防灾,不过是权宜之计,再怎么救灾、再怎么赈灾,也不过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全国的粮食总量还是那么多,是禁不起连续灾年的,自己还是得向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地主和士大夫下手才行。

“诸位爱卿,救灾一事,不过是抑制土地兼并的一种方法而已,但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朕有一法,可令天下地主豪绅,不管是否灾年,都无法兼并农户土地。”

文武百官听言,面面相觑,莫非皇上是要立法,用法律来抑制土地兼并?可是这种法令太祖皇帝已经立过,却收效甚微,毕竟人家是愿买愿卖,朝廷又怎么好出面阻止?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