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粮食大计
作者:小二上酒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70

万历回过神来,说道:“没有,自古民以食为先,你没有说错,并非是天灾可怕,实在是粮食难得……如果一年丰收的余粮能吃两年,百姓还怕它明年大旱不成……”

王皇后见万历依旧在思索着什么,问道:“皇上为何突然问起这些?莫非是哪里又发生灾情?”

“也没有,朕只是偶然想起罢了,”万历见尚膳监太监陈奉带了一队小太监,抬着膳桌,后面还有很多宫女,手捧装着各式菜肴的金龙朱漆盒,已经候在了殿门口,他又说道:“皇后想必也没进过膳,就与朕在这乾清宫中一起用膳吧。”

“不了皇上,两位太后这时应该看完剧目了,臣妾已经答应了过去陪她们用膳呢。”说完,王皇后示意了殿外陈奉等人进来,然后向皇上告了退,出了殿去。

万历并不加挽留,实际上当皇帝六年,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用膳,皇后、太后等人都各有自己专用的膳食,想要跟她们一起用膳,只怕要费好一番周折。王皇后刚进宫,一心致力于搞好婆媳关系,所以经常去慈宁宫,甚至一起用膳,对此万历已经见怪不怪。

陈奉进了殿来,熟练地招呼了太监宫女,摆满了满满一桌菜肴,一个小太监上来尝过膳,陈奉又下令撤了银牌,然后退到一旁。

长长的膳桌当中,是一个大火锅,这是李太后特意嘱咐的当归羊肉火锅,说是皇帝大婚,不能不补,具体补的什么,不言自明。在羊肉火锅周围,总共十八道菜,分别有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

晚膳是主膳,按规定应该是十八道大菜,十八道小菜,还另有一桌点心、米膳和粥品,共有三桌。万历登基后,经过裁减,仅剩一桌,但仍有十八道菜,考虑到皇家排场,是再也缩减不了了。

万历看着这一整桌五花八门的佳肴,却无从下咽,心中百感交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自己在这宫中锦衣玉食,而供养这些锦衣玉食给自己的百姓,却要在数年后遭遇连绵的天灾……天灾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粮食太难得,粮食难得,自然是因为产量太低,那么应该怎么提高产量?

万历面对着满桌美食,心里盘算了起来:在现代,全国耕地是十八亿亩,正好是明朝的两倍,但这十八亿亩田却能养活十三亿人口,与明朝的六千多万人口相比,可以算出现代的粮食产量是明朝的十倍还多……万历第一时间想到了著名的杂交水稻,他知道,杂交水稻可以亩产八百斤,而明朝的亩产,在丰收年份,北方大多是一石多,南方水田也不过二石到三石,也就是说,不足两百斤。万历兴奋地想着,这要是能种上杂交水稻,明朝只有六千万人口,一年产的粮食可以吃四年了……

然而一个最大的问题出现了,万历不是农学院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万历苦笑着摇了摇头,看来必须另辟蹊径,但任凭他想破了头,也想不出自己能有什么改良产量的方法,正苦苦思索间,只听旁边一人轻声道:

“皇上?”

听到声音,万历一看,原来是陈奉在一旁看皇上发呆,忍不住发问。万历示意自己知道了,陈奉连忙退到一边,被他这么一提醒,又闻到菜肴的香味,万历也的确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举箸吃了起来,只吃了四五个菜,便有些饱了,这十八道菜,如何能全部吃完,万历又用了一个汤后,下令撤膳。

看着陈奉等人张罗着撤膳的身影,万历心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一桌膳食的作用,只是让自己一个人吃饱,而实际上,它至少可以让十个人饱餐一顿,因为跟粳米不同,这些膳食以肉为主,比较容易吃饱……

对了,既然产量没有法子上去,可以从作物种类着手啊,只要能吃饱的,对老百姓来说,都是粮食。水稻不行,那就小麦?玉米?土豆?红薯?对了!就是土豆和红薯了,这两种东西生长于地下,山坡丘陵都可以种植,不与水稻、小麦等争地,而且耐暑抗旱,容易成活,特别是红薯,历来有“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如果能全国推广,不知道能在灾年救活多少人。现在明朝还没有传入这些东西,但印象中,这二种作物都是恰好在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想到这里,万历心中突然有种很怪异的感觉,难道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是命运大神刻意安排来救大明的不成……

万历唤过来一个太监,说道:“传锦衣卫佥事林志章来见朕。”

虽然不知道土豆、玉米、红薯等具体是怎么传入明朝的,又或者早已传入明朝,但万历相信,只要下令锦衣卫全力调查,不久自己就会得到结果。

……

第二天早朝,皇极殿上。

文武大臣们一片喜气洋洋,前线大捷的消息已经众所周知,很多大臣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如果宁王像当年燕王朱棣那样攻入北京,他们这些大臣恐怕是凶多吉少,难免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方孝孺。

“殷爱卿,”万历坐上龙椅,说道,“前线战况如何,可一一呈报上来。”其实战况万历早已知道,叫殷正茂在大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复述一遍,实是另有深意,让那些反对加银在整饬军备上的大臣们知道,花那些钱,是有必要的。

殷正茂出列奏道:“皇上,大军出榆林,南下庆阳,共九万多人。环县、华池等城斩首共五百余人,收降七千三百余人。庆阳城一战,斩首一千九百余人,收降九千一百余人。驿马关一战,斩首叛贼四千九百余人,收降一万四千一百余人。如今大军兵分二路,一路由叶梦熊率领,主攻宁夏,一路由麻贵率领,继续南下收复平凉、西安。”

“殷爱卿,这斩首一千余人和四千余人,可否算的上是大功?”万历又进一步问道。万历这么问,明显是想和殷正茂一唱一和,以弘扬武功,殷正茂会意,说道:

“回皇上,永乐以来,最高只有辽东总兵刘江指挥的望海大捷,那次斩首一千六百余人,如今庆阳前线两战都斩首过千人,驿马关一战更是斩首四千余人,自然算是大捷。”

“既如此,朕应当好好封赏才是……”

“皇上,”申时行突然打断了万历的话,说道:“望海大捷打的是倭寇,去年李成梁将军在辽东,斩首数百,也斩的是蒙古兵,微臣认为,这次只是镇压叛贼,实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万历听到这点,心头咯噔了一下:不错,与蒙古倭寇相比,庆阳之战,说到底还是打的自己人,实在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申时行又说道:“而且,如今宁夏未平,叛贼未除,此时封赏,还为时过早,待最后扫尽逆贼,大军凯旋之时,再行封赏不迟。”

万历深以为然,说道:“申爱卿所言极是,是朕过于欣喜,只想着要行赏犒劳将士,不曾想到这一点。就依申爱卿的吧,封赏一事,以后再议。”

“皇上英明。”

“皇上,”户部尚书王国光出列,手捧一张奏折,说道:“去年的全国赋税已经全部入库,请皇上过目。”

“呈上来吧。”

一个太监走下丹陛,接了奏折,回呈给皇上,万历翻开仔细一看,发现总量是四百七十多万两,不由得大惊,问道:“前年还有长江水患,赋税是四百八十万两,去年一年风调雨顺,怎么反而少了?”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