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海瑞上书
作者:小二上酒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74

“所以朕觉得,应该取消对藩王的一些限制。”万历说道,“俗话说亲不过三代,但离王室三代以外的皇家宗室却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地处偏远,无法按时领到朝廷岁禄,生活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其实这些人,已经没有必要给予岁禄了,朕认为,可以取消对他们出仕的限制,他们可以参加科举,也可以从事农商,让他们自力更生,这样对国家、对他们自己都有好处。”

申时行说道:“皇上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祖制如此,我们……”

“制度是人定的,既然有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呢?”万历打断了申时行的话,“其实申爱卿想一想,嘉靖初年,玉蝶所载宗室人数不足万人,短短数十年下来,就已经涨到十万。如果再有数十年功夫,皇家宗室的人口是不是会有二十万、三十万呢?到时候,朝廷又怎么负担的起?”

申时行被这个推断怔住,已经是说不出话来了,万历看在眼里,又说道:“所以朕认为,宗室之中,凡是镇国将军以下,从辅国将军、郡君开始的爵位,一律取消限制,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可以离开封地,可以像常人那样参加科举、从事农商。明年开春,朝廷一次性拨给他们三年的岁禄,从此之后,不再由国家支付禄米。至于亲王、郡王和镇国将军,他们原有的岁禄不变。”

万历叹了口气,说道:“他们都是朕的亲人,如果不是出于无奈,朕又怎么会忍心改变他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只是现在如果朕不这么做,那数十年后,这些远支旁室的宗亲们,他们的境遇可想而知。所以不管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还是为了他们自己,朕都必须这么做。”

事实上,明朝末年,二十多万朱家子孙,在闯王和清兵的屠刀下,死的死,关的关,下场十分悲惨,即使有些人能躲过此劫,多半也是境况凄凉。现在削藩,让他们与皇家断了依附关系,至少从他们自己的长远利益来看,是没有错的。

皇上之意已决,申时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与万历又商讨了些细则,便告退出宫去作准备。

按照万历与申时行商议的结果,应当先保留大部分罪证,先由各科给事中上疏列举藩王部分罪行,皇上再假意从宽发落,待明年年初时机成熟,再托出他们全部罪行,到时皇上已经难排众议,申时行等人再上奏指出其中弊端,如此便可水到渠成,颁发削藩政策。

万历知道,申时行出于谨慎,这么做确实也比较稳妥,最重要的是还照顾了皇上的名声,不至于给天下一个刻薄之君的印象,申时行一片好心,万历又怎么会不领情。

但是,这天下午万历接到的一封奏疏,彻底改变了他的削藩计划,因为这封奏疏的主人太过特殊——刑部郎中海瑞。

海瑞自万历元年由徐渭举荐以来,一直担任刑部主事一职,但是因为政绩太好,不出两年就升为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属正五品。刑部的工作比较简单,修订下律法,审理下案宗,海瑞也并没有闹过什么大事,这五年,万历几乎就要将他忘了,没想到,今天他居然上了这封奏疏。

奏疏的内容只有一样:弹劾藩王。

藩王恶行,天下皆知,但历来敢于上疏直言的,寥寥无几。海瑞却不一样,他一知道这次很多藩王进京途中所做的事情,就毫不犹豫,连夜写了这封长达千字的奏疏,因为字数太多,海瑞将折子从中间剪开,加糊了不少纸张。

真是天助我也,看完了奏疏,万历心中暗喜。海瑞是什么人哪?有他出面,自己哪需要费这许多事,不但天下百姓会支持自己,文武百官们也都不会有什么异议了,因为他们很清楚,站出来反对海瑞,对自己的形象意味着什么。

……

十二月十九日,大宴已过,朝贺完毕,正当各路藩王准备收拾行李离去的时候,却听到了几个惊人的消息:周敬王朱在铤、晋惠王朱慎鋷、岷宪王朱定耀、肃懿王朱缙等四位亲王和十一位郡王一起获罪,罪名为侵占田亩、强征民力等,其中晋惠王朱慎鋷罪名最重,被判圈禁于中都,其他藩王各罚禄一年至三年不等。

藩王们的反应之激烈,大大出乎了万历意料,十九日下午,所有在京的王室宗亲,齐聚于午门外,替晋惠王等人求情。

藩王们没有想到,他们等到的回复,却是一道圣旨,一道削藩的圣旨。一个太监在午门城楼上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从此之后,各藩王将不再拥有自己的封地,离亲王三代之外的宗室,将不再享有岁禄,并且取消了诸多限制。圣旨里还列举了晋惠王等人的种种罪行,并且言明,其他藩王如在京继续逗留,为晋惠王等人求情者,一并治罪。

万历知道,这些宗室以为皇上年幼,以为求求情就可以免罪,现在自己表明了强硬的态度,他们自知都有把柄在朝廷手上,肯定会就此罢休。

果然不出万历所料,藩王们就此散去,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两天,已是走的干干净净,而且回去一路上规规矩矩,有的甚至连驿站的免费车马都不用,更不敢再做出半点扰民之举。

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如无其他变故,来年开春之际,各项削藩政策就要逐一落实。

……

时光飞逝,万历在皇宫里度过了他来到这里的第六次大年,这一天下午,王国光前来面见,说西苑的明远书院已经落成,一切都已经办妥。

万历大喜,亲自前往西苑查看。明远书院坐落于西苑南台涵元殿,原先的匾额已经去掉,换上了“明远书院”的牌匾。

神机营副将赵士桢、南洋水师副总督陈璘、蓟镇副总兵董一元等人已经等候在书院门口,看到皇上来了,一起上前叩见。他们是皇上亲自调来的学院讲师,赵士桢负责教授火器,陈璘负责教授海事,董一元负责教授兵事,他们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南台其实就是后来的中南海瀛台,这里到处是楼台水阁、景色怡人,而且非常安静,没有外人打扰,是念书的最佳场所。

万历进了书院,下了一道旨意,命书院今年开春召五百名学子,年龄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其中两百人取自民间,由朝廷派人负责筛选;另有两百人取自原本应受世荫的武官子弟,由各级武官举荐;最后一百人从万历五年武科的年轻举子中选出,一起进入学院学习。如果没有什么不妥的话,以后每年都按照这个办法选取学子。

书院不讲四书五经,只讲兵法韬略和火器操练,另外铺以阵法、天文、地理等项,对学子的培养方向非常明显——以后能从这里学成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将军,而不是士兵。

赵士桢开口请皇上为书院题词,万历想了一想,说道:

“朕之所以取名明远,皆源于汉将陈汤的那句话,以后这个书院的所有学子,都当以此为训。”

万历说着,命人铺开宣纸,挥毫写下九个大字——“犯我强明者,虽远必诛”。

……

……

万历此时并不知道,在他写下这句话后不久,万历朝的第一次大型战役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

奥运加油!中国加油!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