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65

阮大铖和冯铨的奏章又在朝廷掀起一丝波澜,作为海关署理衙门派驻在广东和南京的最高代表,两人的奏章还是很有分量的。内阁接到两人的奏章后,就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激烈讨论。

面对着西洋各国请求通商的要求,内阁分歧很大。说实在的,朝廷大臣中有很多人是不信任洋人的,尤其是在朝廷击退荷兰对台湾的入侵后,朝廷对洋人的不信任达到了顶峰,于是部分东林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全面通商的要求持反对态度。

但是也有一部分东林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臣也比较赞同全面通商的要求。毕竟朝廷从海贸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虽然西洋时常骚扰沿海,不过只要朝廷加强防备,威吓洋人就可以了。

反对全面通商的大臣说,虽然全面通商能缓解朝廷财政危机,但是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荷兰人侵占台湾就是意见明证。再有,自从开海以来,洋人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生,扰的地方不得安宁,所以还是保持现状就可以了。

赞同者说,虽然洋人时常违法乱纪,不过只要地方官员和海关署理衙门加强监督,再加上用圣人之言教化外民,就可以了;至于说洋人的武装骚扰,只要朝廷加强水师建设,重视海防,用武力威吓那些意图不轨的洋人就可以。

不过两派虽然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是朝臣还是有一点共识的,那就是还要开放海禁,还要进行海贸,毕竟海贸给朝廷带来了大笔的银钱,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但是这理由大家都心照不宣,很有默契。

最后经过激烈争论,再加上海关署理衙门三大长官,何如宠、冯铨、阮大铖的极力赞同,最重要的是在接到阮大铖的密折后,崇祯皇上也明显的表现出要全面通商的意图,所以内阁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海关署理衙门的请求

不过内阁在崇祯皇帝的授意之下,内阁又开始讨论通商细则,因为冯铨、阮大铖的奏章上,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细则,所以内阁合同海关署理衙门制定具体的细则。

不过内阁对于崇祯皇帝要求内阁来制定通商颇有微辞,内阁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办,哪有功夫来制定通商细则,所以内阁在接到任务后,就拉上海关署理衙门,并且将这一皇上布置的任务完全交给了何如宠为的海关。

崇祯皇上在吩咐内阁制定通商细则后,有吩咐他所控制的华润商行与山西商会、安徽商会、浙江商会、福建商会和广东商会等大商会联系,要求由华润商行牵头,组成一个对外贸易的大商行。

华润商行在崇祯皇上的大力扶持,再加上垄断了玻璃贸易,所以这几年展很快。俨然成为大商行之一。所以崇祯皇帝就让华润牵头,诸多商会参与的,采取董事会制度的那样的一个大商行。

于是华润奉命联络各大商行,而各大商会也对这个计划十分的感兴趣,于是两方开始商谈。经过激烈的商讨,再加上华润商行的背景雄厚,毕竟崇祯皇上在华润后边站着,所以华润与个各大商行签订了意向协议。

最后经过多重商谈,华润商行与各大商会终于组成一个专门对外贸易的大商会。当然为了给这个新成立的这个专门对外贸易的大商会以某种程度的支持,崇祯皇帝亲自书写商会名称。怡和商行。

最后海关树立也拿出了章程,经崇祯皇帝御览之后,略作修改,之后颁行天下。条例规定了外商通商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之后,由行人司火往南京与广东,并且告诉阮大铖与冯铨,洋人同意就不同意,不同意就拉到。

朝廷这边刚处理完通商的事情,辽东的袁崇焕就传来消息,说后金大规模的集结军队,意图不明,朝廷应该严加防备。就因为袁崇焕的这份奏章,朝廷上下顿时紧张起来,后金上回那次犯边,朝臣们可是记忆犹新啊。

于是内阁赶紧拟旨,要求辽东、蓟镇、热河严加防备,京军进入戒备状态,随侍准备出征。于是一道道圣旨由行人司快马加鞭的送到边关。

辽东因为地处抗金最前线,再加上袁崇焕在那里坐镇,所以朝廷并不担心。而上回后金叩边就是从热河绕道蓟镇,所以这次朝廷这次非常注意蓟镇与热河的防备。于是大量的军备物资被调往热河与蓟镇。

大明朝廷这边正在加紧戒备,而后金也没有闲着,也在皇太极的领导之下,加紧做着战争准备。皇太极因为林丹汗的进犯,带领这两黄旗与正白旗前去截击林丹汗,没想到连林丹汗的影子都没看到,还惹了一肚子的气。

皇太极带领着两黄旗与正白旗回到大营之后,憋了一肚子气。后金文武官员看到皇太极的脸色不善后,一个个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皇太极,让他把火撒到自己身上,那就不妙了。

满汉大臣一个个小心翼翼,可是满汉大臣的这种态度并没有让皇太极消火,皇太极找了一些接口,狠狠的处罚了两蓝旗的一些与皇太极步调不一致的大臣后,皇太极的脸色才慢慢的变好。

攻明的准备已经接近完成,就等待这皇太极决定出的日期。八旗将士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攻明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不过皇太极并没有着急出兵,只是让大家加紧操练兵马,准备粮草。

在皇太极的内心里,不是不想尽快的出兵攻打明朝,不过皇太极最为看重的两黄旗与正白旗经过长途行军后,急需休整,所以展示还不能立即出兵,再加上经过林丹汗的袭扰后,依附与后金的蒙古各部,出现不稳,皇太极也需要安抚蒙古各部。

所以皇太极把出兵的时间暂时定位夏季,而皇太极也确实很忌惮袁崇焕,所以皇太极要制定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力图一举削弱、甚至消灭袁崇焕,扫清定鼎燕京,逐鹿中原的最大障碍。

而明朝这边也在积极的做着战争准备,朝廷不仅向辽东、蓟镇与热河调拨大量的军需物资,也往边关运送大量的火器。明军就是凭借这坚城和犀利的火器来对抗后金的侵犯,所以火器是守备边关的一大利器。

红夷火炮、燧火枪,佛朗机火炮等大量火器被运往边关。不过由于朝廷铸造火炮采用的是泥模铸炮,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

因为泥模铸炮这些缺点,所以产量和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再加上燧火枪制作也很繁琐,一个熟练工匠一天也制作不了几只火枪,所以就造成火器产量不足的尴尬境地。

但是火炮和火枪的需求量又很大,不仅北方边境急需火器,就是东南沿海和水师也急需装备火器,所以就出现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很多水师战船和沿海炮台以及边关城池,因为没有火炮、火枪,作战能力大减。

于是崇祯皇上召集内阁、兵部、工部和火器司,要他们拿出具体的方法,增加火器的产量。因为事关重大,再加上皇上在那里催,内阁、兵部、工部和火器司哪敢怠慢,于是赶紧召集下属想办法,可是这一时那能相出好办法啊,气的各位长不顾风度的跳脚大骂,并告诉下属,说要是你们在想不出办法,你们都回家抱孩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