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59

崇祯二年十月中旬,蒙古喀嘛沁哈桑领听到他派王后金的心腹汇报后,觉得和后金联盟的希望很大,他个人也很想见一见皇太极然,这合那个受贿的使者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拿人钱财,替人办事这个道理大家是都知道的。

经过一番的犹豫,在加上受方哲部因为和明朝联姻后,影响力和实力大增的饿刺激,哈桑决定于十月下旬在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地方会见皇太极。

皇太极接到消息后很是兴奋,因为他的伐明大计快要实现了,于是他亲点两黄旗精锐骑兵,带着他的心腹谋臣范文程一起秘密的来到都尔鼻地方。此时,哈桑已经化装来到都尔鼻一段时间了。

应该说哈桑不应该选择都尔鼻这个地方,因为名义上这是蒙古部落的放牧区,而实际上这个地方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皇太极的手中,但哈桑却不怎么知情,当然这又和那个使者有拖不开的关系。

客观的来说,双方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当中举行了双边会谈,作为东道主的皇太极充分的体现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情好客的精神。皇太极十分热情的以主人的身份招待了哈桑一行人,丝毫没有因为哈桑的早到而感到一点的不好意思。

我们亲爱的哈桑同志也不愧为一部之长,也很快的溶入了客人的这一角色。并没有因为皇太极的喧宾夺主而感到不快。对后金的实力,哈桑还是有些清醒的认识的,在进攻察哈尔部的时候,后金的八旗骑兵就是那次战役的主力,参与战役的哈桑当然清楚八旗骑兵的战力,当他这一次看到皇太极精选的骑兵的时候,暗地里哈桑对后金整体实力评估的时候,不免又加上了几分。

简短而说,两人经过几天的秘密谈判,确定了双方的盟友关系。当然,是以后金为主,这很像老大和小弟的关系,后金就是老大,蒙古喀嘛沁哈桑部就是小弟。皇太极指哪,哈桑就要打哪

作为一部之长,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跟后金皇太极混,捞不着什么油水啊。再说,哈桑本人也不想帮后金的军队进攻明朝的蓟镇防线,毕竟明朝的皇帝在蒙古最困难的时候拉了蒙古兄弟一把。

但是没有办法啊,谁让哈桑我也想主政喀嘛沁部啊。竟然方哲你拉拢明朝政府,那也别怪兄弟我向后金靠拢了。两虎相征,必有一伤啊,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你方哲就别怪我不讲意气了。

皇太极在和哈桑谈妥后,立即赶回沈阳,招集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商讨进攻明朝的大计。

后金大多数的大臣早在袁崇焕修筑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的时候就想出兵了,当然,他们的计划就是按照以往的路线,和袁崇焕死磕。当时就被皇太极拒绝,开什么玩笑,袁崇焕修建的防线是那么好打的?

当然,八旗旗主对皇太极的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满的,在他们眼里,明朝军队是懦弱无能的,只需要八旗骑兵一个冲锋,就能解决掉名军。

当时后金是四大贝勒轮流执政,莽古尔太和阿敏就不怎么吊皇太极,所以极力的反对皇太极的决定,他俩认为应该趁袁崇焕修城的时候,调集八旗主力进攻袁崇焕。皇太极知道袁崇焕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在那能安心的修城,肯定是留了后手的。

皇太极对莽古尔太和阿敏是摆事实讲道理,费了半天的劲,威逼利诱这些招都用上了,在加上大贝勒代善从中斡旋,才把莽古尔太和阿敏劝住。但是在背地里,皇太极对莽古尔太和阿敏对自己权威的蔑视,十分的不满,他暗下决心,在一个恰当的时候,一定要把莽古尔太和阿敏弄下野,好实现惟我独尊,成为事实上的后金大汗。

在会议上,各旗主、贝勒和一些满汉大臣都是循规蹈矩的提出出征意见,那就是大军走辽西走廊,在正面和袁崇焕死磕,弄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皇太极看到朝臣提出的意见,气得要死。感情我在蒙古白忙活一场啊!顿时皇太极面色是很不好看。说实在的,各旗主、贝勒和那些满汉大臣也是很无奈。心说,大汗,当初我们就提出趁袁崇焕在大、小凌河立足未稳的时候,大举进攻袁崇焕所部精锐辽东军,可是您不准啊,这个时候袁崇焕都把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修好了,他有了坚固的据点,右屯距广宁不过四十里,袁崇焕很容易侦知我大军动向,弄不好又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攻击。

他们可不敢当面指责皇太极,再说,除了走山海关,还有哪条路能打进明朝腹地。皇太极无可奈何,无论他怎么启,这些大臣就是不配合,皇太极这个郁闷啊。只好他亲自提出借道蒙古,直接攻击明朝京畿地区。

但是皇太极这个提议在大多数的朝臣来看,太异想天开了。借道蒙古,开玩笑,现在喀嘛沁部可是投靠了明朝。明朝给了蒙古那么多粮草,接济他们度过了灾荒,现在你皇太极竟然要借道蒙古,而且还是喀嘛沁部的防区?

几乎所有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都反对皇太极的提议,别说莽古尔太和阿敏,连大贝勒代善都反对,他认为要穿越蒙古喀嘛沁部防区太过冒险,再说喀嘛沁方哲部可是和明朝的皇帝联姻了,大军远征经过蒙古喀嘛沁部防区,他方哲回平安让我们过去?到时候非得把大军全陷进去不可。

当然,在这些大臣里范文程是最支持皇太极的,当下就站出来力挺皇太极,并将皇太极和喀嘛沁哈桑部达成的协议部分的告诉了这些后金的大臣,并力陈此事可为。

但是客观的说,在皇太极时期,汉臣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满臣还是看不起汉臣,在满臣的眼里,汉臣不过是奴才,可有可无,再说,满臣对皇太极提拔,重用汉臣可是一直十分的不满。他们看见范文程出来力挺皇太极,纷纷将矛头指向范文程,莽古尔太和阿敏更是对范文程不屑一顾。

这让范文程非常的尴尬,莽古尔太和阿敏,还有各旗主、贝勒和满族臣又将打击面扩大,语言非常犀利的数落汉族大臣,这让汉臣十分羞愧和愤怒。

皇太极看到心腹大臣范文程被这么攻击,相当不满,又看到这些满洲贵族和大臣把攻击目标又对准投降的汉臣,当下十分不高兴的制止了满臣对汉臣的人身攻击。并且重申他刚继承大汗时的政策。

满臣虽然停止了对汉臣的人身攻击,但是从骨子里看不起汉臣的味道还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了出来,汉臣没有办法,能怎么办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忍着吧。

一场满臣奚落汉臣的小风波过去后,皇太极再次申明,八旗主力过道蒙古的好处,希望各旗主、贝勒和满汉大臣能支持这个提议,奈何这些个大臣就是不停的摇头,说危险太大,一旦有什么不测,大军能不能撤回沈阳都两说。范文程被一番奚落后,就不吭声了,开玩笑,我在知声,还不被你们埋汰死啊!

皇太极看到自己的提议很难能得到大多数的支持,在看看范文程再那向霜打的茄子,再也提不起什么精神,知道指望范文程说服大多数大臣的主意也落空了。

到这个时候,皇太极是一不做,二不休。利用自己大汗的地位强行的决定,八旗主力,部分蒙古盟军,在十一月中旬的时候借道蒙古,进攻明朝京畿地区。

莽古尔太和阿敏坚决的反对皇太极的决定,但是皇太极以十分强硬的态度重申了自己的决定,虽然说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但是汗王却是皇太极啊。众人只好尊从皇太极的决定,开始进行大军远征的准备,莽古尔太和阿敏虽说十分的不满,官大一级压死人,这个道理在哪都是通用的,就连四大贝勒中的各莽古尔太和阿敏也必须遵从。

就这样,在历史的惯性作用下,已巳之警就不可避免的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