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07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正在为崇祯皇帝纳娶蒙古贵妃作着准备,大多数的朝臣以为这回朝廷边境的问题有了一些保证,所以朝廷与蒙古的边境守备力量放松了警惕祯重金打造的蓟镇防线也不例外。

崇祯二年六月中期,崇祯皇帝率领内阁及六部大臣,在京郊检阅了朝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铸造的红夷大炮。这种大炮是引用欧洲技术生产的铁铸前装滑镗炮,与采用国内技术生产的火炮有以下优势:

一是设计优良,它的炮身各部位的尺寸,如炮管长度、炮壁的厚度等都与火炮的口径成一定的比例;

二是炮瞄系统采用了孙元化明的“铳规”,铳规“以同为之,其装如覆矩,阔四分,厚一分,股长一尺,勾长一寸五分,以勾股所交为心,用四分规之一,规分十二度,中垂权线以取准”,用铳规瞄准,改准星、照门目测瞄准为仪器瞄准,使火炮的更加准确。

三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因为整体设计先进,炮身长,弹道低伸,并且口径大,装药多,因而杀伤力大,配备只有明朝独有的开花弹,绝对是守城利器。

经过射击演示,无疑使朝辰们受到了震撼,如此利器,比朝廷装备的火炮更加犀利,但确是由外国引进,使得朝臣们感受到了一丝威胁。

崇祯皇帝观看演示后,龙心大悦,当即表彰了有功人员,孙元化等火器司的人员都受到了皇帝赏赐。皇帝亲自命名这批火炮为“威武无敌大将军火炮”。八十门大炮,其中三十门运往辽东前线;二十门拱卫京城防卫;三十门运往蓟镇,巩固边防。

大臣们对于皇帝还如此专注蓟镇防御有些不解,既然朝廷和蒙古已经和解,按道理朝廷北部边防应该是不成问题,再说以现在蓟镇的防卫能力,足以应付蒙古人的扰边行动。但是崇祯皇帝还是不放心蓟镇的防卫能力,毕竟蓟镇离京城太近了,骑兵七天就可以从蓟镇打到京城,再说,崇祯皇帝实在是不放心蒙古人

说实在的,即使蒙古人和朝廷合作,也难保在后金的武力压迫下,一些蒙古部落会协助皇太极,尤其是喀嘛沁部,历史上就是皇太极以喀嘛沁部骑兵为先导,从蓟镇攻入的京畿地区。

崇祯二年十月,对朝廷来说又是一个不错的月份,从各地传来的消息捉,因为朝廷施行了新的政策,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而各地的督抚切实贯彻朝廷的各项措施,所以在广大的地区经济好转,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展。

朝廷派往蒙古的迎亲队伍已经开往辽东了,而王怍远和钱龙锡也一直呆在辽东,为了郑重起见,他俩被任命为迎亲的正、副使。内阁大臣作为迎亲的正、副使,足以看出朝廷对于和蒙古关系的重视程度,方哲也十分高兴,明朝政府实现了诺言,在一些边境地区已经逐步的开通了“马市”,蒙古各部落安然的度过了灾荒,他们十分感激明朝政府,听说方哲和明廷结亲,他们也备了厚礼赶往高台堡一起迎接明朝的迎亲队伍。

朝廷的迎亲团和蒙古的送亲团在高台堡接洽,因为蒙古个部落把方哲和明朝结亲当作了一件大事,6续有一些蒙古领来到高台堡庆贺。王怍远和钱龙锡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联络和蒙古的感情,他俩看到有这么多的蒙古部落领,觉得是笼络蒙古的一个不错的机会,怍远和钱龙锡就趁机以朝廷的名义举办宴会,宴请这些蒙古的领,再宴会期间也有一些部落的领私下也表达出要和皇帝结亲的意愿。王怍远和钱龙锡出于朝廷长远利益的考虑,也是暗地里鼓励这些蒙古领向朝廷写奏章表达他们的意思。

因为王怍远和钱龙锡在高台堡举行了大规模的宴会,所以迎亲的队伍的行程被耽搁了,王怍远和钱龙锡只好写奏章向朝廷和皇上解释,好在他俩也是因为公事,只有礼部和都察院埋怨了王怍远和钱龙锡几句,并没有几个大臣来弹劾他俩。

在北京城,礼部举办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内阁、六部,再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出席了在紫禁城举办的宴会。因为这回只是纳妃,但皇上纳的是蒙古妃子,宴会举办的必须隆重,但是却不能违制,着实让礼部花了一番心思。

崇祯皇帝应付完朝臣后,就回到后宫去见新娶来的蒙古妃子。根据从蒙古传来的消息说这回他迎娶的是方哲的小女儿塞罕贝,据说十分的美貌,听说塞罕贝在蒙古语中是鲜花的意思,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崇祯皇帝也是经过了一番皇家礼仪后,才进入洞房。说实在的,崇祯皇帝实在是厌烦了这些繁杂的礼仪。虽然说他想废弃这些礼仪,但是想来想去觉得在现在还不太现实,上下尊卑的观念已经深入了人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终于见到新娘了,崇祯皇帝一挑起盖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映入眼帘的是个年轻丽人,看年纪不过是十五、六岁。在后世可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少女,可在当下,却要为人妇。还真让崇祯下不去手。

要说这个塞罕贝还真是美人胚子,只要在几年,一定会是一个大美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新娘并不怎么会汉语。只能粗略的交流,看来还要多加调教一下才好啊。

却说在蒙古,并不是所有蒙古领都赞同方哲的做法,哈桑看到方哲已经和明廷结了亲,觉得自己和后金结盟的事情必须加快脚步了。一方面他加快了部落的戒备力量,另一方面,他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加紧勾结皇太极。

反观后金一方,皇太极正愁怎么打击明朝呢,这哈桑的信使就到了。这另皇太极异常的兴奋,这可是天都帮我皇太极的忙啊。可是皇太极还是有一些疑虑的,眼下蒙古和明朝的关系正是良好的展时期,这个哈桑怎么会挑这个时候和我合作,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皇太极拿不定主意,但是又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于是他找来范文程商议,这个范文程也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因为辽西袁崇焕防守严密,以后金的实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攻破辽西防线,如果硬要攻击,只能再演绎一次宁锦大战,后金皇太极除了损兵折将外,不会有另外一个结果。

但是从蒙古借道进攻明朝蓟镇防线的结果就不同了,因为明朝承平以久,尤其是蓟镇防线,根据范文程对明朝蓟镇防线的防御评估,那是整个明廷边防的薄弱环节,尤为重要的是那距离京畿太近了。

皇太极和范文程商议良久,都觉得放弃这么一个机会太可惜了。恰好哈桑的亲信信使来到沈阳晋见皇太极,表达哈桑对皇太极的忠心,并指天盟誓决不背叛后金,皇太极和范文程见到这个信使这么有诚意,便有八分相信哈桑的诚意。

范文程提出让哈桑亲自来一趟大金国,犹哈桑亲自晋见皇太极。然后私下里范文程又重金贿赂了这个使者,希望他能说动哈桑能到大金国一行。这个使者看到这么多的金银,当下联联点头,表示会尽力劝说领晋见皇太极。

同时在明朝,还沉浸在皇帝纳妃的喜庆气氛当中,毕竟这是一个大事,可以说在朝臣的眼中,蒙古已经是朝廷的盟友了,解决北方的边患那是指日可待的。就连内阁的那些大臣也是持这种态度的。

皇上迎娶新妃子,在后宫看来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按常例皇上的后宫应该是有几十个妃嫔的,现在皇上后宫佳丽太少。周皇后和田贵妃心里想的是在皇上心情大悦的时候为自己的父亲求求情,求皇上放过他们,毕竟那是自己的亲人啊,虽然说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为所欲为,但看在以往的情分上能重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