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55

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并没有侦知蒙古喀嘛沁哈桑部的叛乱行为,大多数的大臣都以为朝廷北部的边防固若金汤崇祯皇帝虽然说怀疑皇太极对于朝廷的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会无动于衷,但是借余蒙古喀嘛沁部的归顺,他也不认为皇太极还会借道蒙古来进攻京畿地区。

作为蓟镇防线总指挥的马世龙,看到塞外的蒙古部落大部分都归顺了朝廷,尤其是游牧于蓟镇防线外的蒙古喀嘛沁部归顺了朝廷,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作为拱卫京畿的最为重要的防线,蓟镇防线应该是九边防线中最为坚固的,但是朝政**,再加上京畿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蓟镇防线已经腐朽了。

马世龙知道,就以现在蓟镇防线的状况,只要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就可以洞穿防线,如果对方兵力充足,给养有跟得上的话,打到京城是不成问题的。作为边关的一名老将,马世龙了解完情况后就立即着手整顿蓟镇防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快的重建蓟镇部队的战斗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朝廷财政困难,要想大刀阔斧的整编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马世龙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蓟镇防线就成为九边中,防卫力量最为薄弱的一环。

但是马世龙作为一名在边关长期服役的高级军官,他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在一年多时间里,他防区的部队战斗力还是有显著提升的。和蒙古人打了多年交道的马世龙打心眼里不怎么信任蒙古人,看看察哈尔部,什么时候遵守过诺言,朝廷年年送岁赏,但是人家根本不领情,时不时的到边关打秋风。

所以在得知蒙古和皇上结亲后,他并没有放松对蒙古的警惕。但是加固城池的步伐确实放慢了。从京城起运的三十门火炮运到尊化后,马世龙决定其中十门火炮云到龙井关,以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作为尊化门户的三屯营也分到了十门火炮,剩下的火炮用来加强尊化的城防

对于马世龙的这种布置,一些幕僚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朝廷只拨付了三十们大炮,而整个防线大小城池几十个,尤其是处于边境的重点堡垒也有十几个,要是处处需要大炮的,非得几百们不可,而朝廷不会一下子拨付那么多的火炮,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些大炮相对的集中安放在一些重要的关城,用来拱卫尊化。

但是马世龙不置可否,因为具他的了解,大安口、洪山口等处有坚固的城池,还有不少的居民,危机时刻可以征集一些壮丁守成,但是龙井关只是一个坚固的关城,地理位置又很重要,尤其是整编完后,龙井关的守军就显得薄弱了,为了弥补兵力上的不足,只能利用先进的武器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同时,救济蒙古和与蒙古和亲也影响了袁崇焕的既定计划,那就是除掉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应该说毛文龙是一个传奇色彩的将领,尤其是他那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但是他是个作生意的好手。当他被后金军队赶的无处藏身,只能率领残兵败将退守荒凉的东江岛时,他展现了一个成功商人的独有的本领。几年时间,再他的带领下,东江岛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商贾云集,经济达。

毛文龙家至富了,他很有钱,富得流油,而且他还牢牢的控制着东江岛上的部队,饷银由朝廷拨付,但是东江岛的军俨然成为了毛文龙的私军,因为朝廷调不动岛上的部队,他们只听毛文龙将军的。

袁崇焕五年复辽,就必须统一军权,那毛文龙就成为这一目标的障碍,就在袁崇焕准备采取措施收拾毛文龙的时候,朝廷和蒙古的谈判开始了,由于是在他的地盘,又有两位内阁大学士前来谈判,所以袁崇焕只能先放弃收拾毛文龙的想法,一切以朝廷利益至上,这是袁崇焕的理念。

好不容易谈妥了,袁崇焕在后金的内应又传出消息,皇太极集结军队,并要求军队作好出征的准备。袁崇焕知道,皇太极要有大动作了。收拾毛文龙只能再往后拖了,毕竟后金是主要的敌人,毛文龙在理论上说还是友军啊。

同时,袁崇焕也上疏朝廷,说他探知,敌酋皇太极积极备战,不日将南侵,希望朝廷作好准备。

朝廷接到奏章后,立刻积极准备起来,粮草,弹药朝廷已经为袁崇焕拨付了不少,眼下要做的就是为袁崇焕作好后勤方面的事情,反正又袁崇焕在前面顶着。但是京畿地区和山海关明显加强了界碑。

崇祯皇帝也接到了袁崇焕的密折,崇祯的感觉就不对了。蓟镇,崇祯皇帝突然想到,皇太极会不会仍然会借道蒙古,兵锋直指蓟镇,然后在像历史上的那样,耀兵京畿。但是崇祯又想,现在塞外的蒙古和朝廷是同盟关系,再说,还有一个老丈人是蒙古实力派的,他皇太极在怎么英勇,也不至于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敢从塞外偷袭吧。

所以,崇祯皇帝也没有怎么担心蓟镇,只是吩咐兵部下一个通知,要求各镇守军,严加防范,不得懈怠。

随后,崇祯皇帝又吩咐锦衣卫副指挥使张道浚亲自领亲信锦衣卫番子,到陕西和山西去。但他们干什么去,大臣们并不知道。但他们知道张道浚是一个屠夫,想想“大计”的时候,有多少的官员是倒在张道浚的手里。

其实张道浚是很冤枉的,新皇即位,按道理,这一届锦衣卫指挥就应该轮到他张道浚了,可惜吴锰明却横空出世,这让张道浚很是郁闷啊。为了扳倒吴锰明,张道浚在岗位上是勤勤恳恳,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工作,完满的完成了皇帝交给他清查贪官的工作。

这一回去西北,他知道,如果任务完成的好的话,就会加深在皇帝心中的印象,由副变正,指日可待。再说,他也收集到不少吴锰明贪污的证据。

其实在锦衣卫中,贪污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大计”当中,不知道锦衣卫这帮番子中敲了多少的竹杠。他们简直比那些贪官还狠,往往在贪官身上收足了油水后,依然没有放过人家。这里头作为锦衣卫指挥的吴锰明可没少收钱。

张道浚在等,只要皇帝不再信任吴锰明的时候,他张道浚的机会就来了。只要扳倒了吴锰明,指挥使的位置不就是我的了吗。张道浚美孜孜的想着,一路向西而去。

崇祯二年十月末,皇太极准备就绪,在蒙古喀嘛沁哈桑领骑兵的饿带领下,直扑蓟镇,为了迷惑袁崇焕,同时他也加强了后金军队在广宁的活动,造成他即将出兵广宁的假象。

当然,并不是所有喀嘛沁哈桑部的将领都赞成帮助后金进攻明朝的决定,他们认为这样子违背了信义,既然领你和明朝签了协议,这么一下就翻脸,投靠了后金了,太不道德了吧。

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蒙古骑兵共计十多万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想瞒也瞒不了,皇太极大军刚进入喀嘛沁部草原,消息就传到了方哲的耳朵里。方哲大为吃惊,以为皇太极要对付他。等到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是哈桑投靠了皇太极,他正领皇太极去攻打明朝,方哲冷汗瞬时就流下来了。

方哲气急败坏的召集部众,吩咐手下的将领集结精锐的骑兵,一方面他命令一部分将领带领少数军队掩护部众退入明朝境内,并报知明朝政府,而他则率领主力部队伺机阻击皇太极的军队。

在边关通往京城的驿道上,一匹蒙古马在飞驰,马上的驿卒看上去风尘仆仆。突然,马匹因为长途跋涉,不支倒地,而驿卒也随着身下的马而摔到在路上。

驿卒翻身而起,连看都不看倒在路上的马匹,抓起公文袋向最近的驿站跑去。京城到边关路旁的一个不太起眼的驿站里,里面的人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正要吃饭,猛的门被撞开,正是那个骑马传递公文的驿卒。

他把公文袋了出来,并大声说道:出大事了送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