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91

皇帝召见完毕后,韩犷、刘鸿训、孙承宗、王永光,成基命、李标都对钱龙锡,王怍远敬佩不已,他俩可以说是重担再肩,朝廷今后对蒙古的政策可以说是掌握在他俩的手里了,然而钱龙锡,王怍远可是苦笑不已,差事半好了那还好说,办砸了,那就不好办了

因为有重臣在辽东抚慰蒙古,崇祯觉得这是笼络蒙古的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朝廷是四处用兵,在四川,朝廷要平息土司叛乱,在西北,朝廷要镇压民变,在东北,后金可是虎视眈眈,所以平复蒙古就显得犹为重要。蒙古和朝廷有绵延千余里的边境线,出现一个忠于朝廷的蒙古,朝廷就可以减少一个受敌面,将更多的饿精力用于平定内部叛乱和休养生息上,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有道理的。

但是崇祯皇帝现在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要做,那就事魏忠贤一案的后续处理工作。毕竟魏忠贤一案影响深远,而受魏忠贤陷害的都是东林干将,很受舆论的同情。虽然在即位之初就果断的处理了魏忠贤及其骨干,并为东林人员平反冤案,但是毕竟牵连广大,一纸圣旨是处理不了的。

到现在为止,刑部和大理寺还没有审清魏忠贤一案,再别说平反冤案了,要不是皇上要人,方震儒、耿如杞等人还在牢里呆着呢。

这里面有很多的客观原因,其一是魏忠贤干政时期,朝中的大员,即使不是魏忠贤的死党,多数也是长期站在东林对立面的“邪党”人物,还有一部分也是靠攻击东林而飞黄腾达的。魏忠贤倒台以后,这些势力并没有土崩瓦解,由于历史原因,他们还占据着一些比较重要的职位,而他们也决不甘心东林卷土重来,剥夺自己的既得利益。

随着新内阁的成立,东林也悄悄的“还阳了”,一些东林干将,比如钱谦益,开始出任重要职位,一些倾向东林的大臣也被皇上委以重任,这时,东林开始对曾经攻击过自己的对手还击了。

在这次的“大计方斗争达到了一个**,在平反冤案上,因为大理寺的不配合,刑部独木难支,再加上吏部的制肘,刑部尚书乔允升根本就没办法林方面也没显着,在去年,也就是崇祯元年的中期,一些御史也开始提出,要对魏忠贤及其党羽进行一次统一的定案处理,而且还要本着不放过一个“阉党”的原则,把他们集中集在一个大案处理。

但是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崇祯的赞同,而韩犷也是反对的,毕竟保持全局的稳定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些东林官员借着“大计”开始铲除异己,这就使双方的矛盾开始变的白热化。双方不停的在彼此互相攻击,令崇祯厌恶的党争也开始变得激烈了。

处理完家务事后,崇祯皇帝决定要将前朝的大是大非基本上清算清楚。

第二天的朝会上,各位大臣对袁崇焕的奏章展开充分的讨论,一些大臣十分怀疑蒙古方面的诚意,加上还有一些大臣十分的嫉妒袁崇焕,是的,他们嫉妒他,因为在政治上,他被看作是倾向与东林的,而且皇上还非常的信任他。

虽然有部分的大臣反对,因为皇上和内阁已经统一了意见,所以圣旨很快的就出去了,随即皇上任命王怍远和钱龙锡为钦差大臣,赴辽东和蒙古方面会谈。

第一件事情总算是处理好了,随后,崇祯皇帝开始大肆指责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平凡冤案的工作在朝廷举行“大计”的时候几乎陷于停顿,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于清查吏治,无暇顾及为东林翻案;一方面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既然已经腾出手来,那崇祯皇帝是不介意利用东林的力量来清除朝中一些蛀虫的,一些重要的职位必须清出来,崇祯皇帝可以容忍一些阉党或所谓“邪党”份子,但前提是他们不能占据重要的职位,

借着这个缘由,崇祯皇帝在朝会上果断的罢黜原大理寺寺卿,对于刑部尚书,因为乔允升原本就是东林的外围成员,再加上他本身没有什么错,所以训斥一番就结素了。谁来继任大理寺寺卿,崇祯当然偏向于东林人,毕竟东林素有清廉之名,大理寺和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狱的机关,当然是选择有清名的东林担任比较的放心。

东林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皇帝要为自己正名,这些人可是巴不得啊。如果大理寺和刑部都是自己人,事情就会好办的多了,于是再朝中的东林人员举荐了孙慎行。

崇祯皇帝也是很干脆的,当庭任命孙慎行为大理寺寺卿,交割完毕后,立即会通刑部尽快的处理完在天启时期的冤案。在狱中看押的惠世扬、李柱明等人,崇祯皇帝指示说,先把人放出来,有功有过,经过大理寺和刑部复审之后评定,再怎么说也不能老让人呆在监狱里啊。

对于崇祯皇帝的表态,东林人士可是欢欣鼓舞,这证明皇上还是相信东林的,这些个东林名士开始磨拳搽掌,准备施行自己的满腔抱负。

但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并不想过于的重用东林,因为无论对于开海禁还是鼓励商贾等等的这些政策,以东林的政治观点来说,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深受程、朱理学毒害的他们,大部分只会空谈。论办实事,还真的不能光靠他们。

虽然说崇祯皇帝一直要求朝廷的大臣们要“精诚团结异为同”,但是崇祯皇帝也是很明白的,在现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明朝的党争,可是有一段不短的历史了,皇帝不可能只用几条指示就化解党争,既然消灭不了党争,那就最好将党争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利用党争来施行自己的政策,这才是上上之选。所以崇祯皇帝并没有将其他所谓的“邪党”赶尽杀绝,只是将其削弱,他们要想存活下去,就离不开皇帝的支持,而他们会尽力的办好皇上的差事,何乐而不为啊。

出于东林的党私和偏直,东林可是一直想铲除其他的党派,凡是不认同他们政治主张的,他们一律视为“邪党”,他们不会容忍这样的“邪党”存在,所以在政治上东林最容易被群起而攻之,对于这样一个东林,崇祯不知是哭还是笑。

经过了一个上午,朝会终于是结素了,孙慎行要到大理寺去和前任交割,刑部要等着和新任的大理寺寺卿处理案子,这两个部门今后可是有的忙了。

日子还是要过的,对于被东林打压的那些大臣,也是很不甘心的,他们为夺回自己的权益,开始在一起密谋起来,而吏部尚书王永光开始琢磨起来,什么时候向崇祯皇帝请辞,作为吏部尚书,王永光在这次的“大计”中得罪的人太多了,尽早离开这是非之地是一个不错的主义。

在隔天的平台召对上,吏部尚书王永光想崇祯皇帝提出年老体衰,想辞去吏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一职,回乡养老。

对王永光的辞职,内阁其他的大臣有些蹊跷,王永光并不算太老,看上去还算精神奕奕,再说了,吏部尚书,多好的职位,百官之,多少人想当都当不了,这王永光怎么说辞职就辞职了。

崇祯皇帝表面上也是恳切的挽留王永光,但是暗地里想,这个王永光也是真开窍,时候到了,你王永光也该走了。

虽然崇祯皇帝“恳切”的挽留,但是王永光执意辞职,无奈,王永光去意坚决,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同意王永光的辞职请求,但是在没有合适的继任人选之前,王永光还不能去职,继续的在吏部和内阁工作。

对于王永光的辞职,各方反应不一,非东林的人有的认为这是东林的一次清洗行动,他们要夺权了,他们想让东林一统天下,所以他们开始忧心匆匆,担心自己的职位不保,而王永光一脉的人马也是很不理解王永光的作为,他们也认为自己利益的代表是被东林排挤出内阁的,是东林逼王永光辞职的,所以这一派人马也开始对东林变的不满,这些人开始联合起来,准备着,在适当的时候,找东林的茬,然后使出致命的以及一击,打倒东林,然后他们来掌握朝政,恢复自己的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