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72

这次的选举吏部尚书人选的内阁人选,结果其实早就内定完了,因为内阁之中大部分都是亲东林的大臣,所以一定是东林人来继任这个职位

谁来继任这个职位,东林内部也在协商,但皇帝的意思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内阁之中的成基命,作为阁员的成基命,并不是大臣会推上来的,而是皇上亲自任命的,而成基命本人也算是亲东林的大臣,所以东林在成基命的任命上也没有怎么责难他。

韩犷、刘鸿训、孙承宗、等人对成基命的才华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这次的“大计基命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的。钱谦益也不反对成基命来出任吏部尚书,所以基本上成基命出任吏部尚书是已经定了的事情。

三天之后,朝会上,王永光正式的向皇上提出辞职的请求,而崇祯皇帝在做足了戏之后,“痛心”的接受了王永光的辞呈,并加封王永光为太子太保,赐银,让王永光荣归故里。

在王永光辞职后,内阁大臣们建议由成基命接任吏部尚书一职,崇祯皇帝又问了问一些大臣的建议,这些个老油条在官场混了这么久,早就看出来皇上已经和内阁商量好了,自己反对也没有什么用,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得了。

于是成基命的任命在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的情况下通过了,这预示着崇祯二年新一轮官员调整的开始。其实崇祯皇帝还想调整一下户部的官职任命,在崇祯看来,曹于汴不是一个理财的好手,御史出身的他更适合主管督察院,而不是户部。

现在崇祯考虑是不是应该重新任命一个户部的主官,重新的梳理朝廷的财政状况,毕竟现在朝廷财政吃紧啊。那些的改革措施非三五年才能见效,如何度过这三五年?一个好的户部尚书至少能让人少操些心。

按照大明皇朝的惯例,朝廷的一些重要决定并不是都在朝会上决定的,反而大部分都是皇帝在平台召见群臣而决定的,因为明朝天子同朝臣的会见分礼仪形式的和办公形式的两种,前一种就是所谓的朝会,特别是在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等重大节日的朝会

平常举行的例行朝会则是半礼仪性质的,有时也能讨论一些重大的问题。真正的办公会议一般不会在正殿举行,因为那种森严、繁杂的礼仪制度显然是不利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所以大明皇朝的皇帝们如果想主持例行的办公会议,就会在平台召见内阁和各部大臣,共同商讨问题。

朝臣们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就觉皇帝对户部不太满意,其实准确的来说是对户部尚书曹于汴的不满,因为无论皇帝是想整顿京营、修筑蓟镇防线还是想为辽东练兵、筑城,户部尚书曹于汴都以朝廷紧张为由,反对皇帝的的举措,把崇祯皇帝逼的没有办法了,连连的掏内帑为朝廷办事。

这就引起了一些朝臣和一些读书人的议论,在朝廷财政实在是紧张的情况下,皇帝出内帑是爱民的表现,但是皇帝连连出内帑就不是回事了,毕竟内帑是皇帝的私房钱,不能总让皇帝自己拿钱来养活朝廷啊,这样的话你户部尚书曹于汴是干什么的。

鉴于这种情况,弹劾户部尚书曹于汴的奏章就多了起来,曹于汴也是有口难言,户部确实是没有多少的钱,而曹于汴自己也不是干这个的料,多亏户部侍郎毕自严,那可是一个会理财的主,就是因为有毕自严的帮助,要不大明户部就会在曹于汴的领导之下,早就破产了。

曹于汴自己也觉得户部的工作实在是不适合自己,他盘算着,应该找个适当的时候,向皇上提出调换工作了。

在最近几天里,因为“大计”而使自己利益受到损失的一些官僚开始上疏弹劾一部分朝中的大臣,指责他们利用神圣而庄严的“大计”为自己的党派谋去利益,矛头直指东林内阁和官员,崇祯皇帝可是没有工夫搭理这些奏折,直接指示司礼监留中不。

崇祯皇帝在琢磨,用什么方法让曹于汴体面的离职,然后让他去都察院出任左都御史,全面的主持都察院的工作。但是一个堂堂的户部尚书被调任到都察院,会不会引起什么流言,毕竟户部可是一个“肥差”啊。

没等崇祯皇帝想到方法,在于永光去职三天后,曹于汴自己主动的提出,自己不适合户部尚书的工作,再有一些大臣的弹劾,请求皇上免去自己户部尚书的工作,自己回家听候调查。

崇祯皇帝知道,最近曹于汴的日子很是不好过,但没有想到他会自己提出辞职,崇祯皇帝当下是一番慰问,对于曹于汴的辞职,崇祯皇帝是不同意的,多好的臣子啊,正直、肯干,就是有些党派私见。

崇祯皇帝会见内阁的时候,提出让曹于汴出任左都御史,而户部尚书由毕自严接任,徐光启出任礼部侍郎。内阁对皇帝的安排是十分的赞同。曹于汴虽然不在任职户部,但是却掌握了都察院,这可是一件好事啊。东林的影响力可是越来越大了,这让内阁大臣很是高兴。

崇祯二年四月末的时候,朝廷接连的到喜报,先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之一,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的劝慰之下,归顺朝廷。崇祯皇帝随即任命郑芝龙为厦门总兵,厉兵秣马,准备收复台湾。

此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占领,但是双方谁都想独占台湾,彼此攻伐不断,崇祯皇帝想在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命令水师收复台湾。

郑芝龙归顺朝廷,正好使朝廷白得一支强大的水师,尽管可能这支水师不会太听朝廷的话。

天启二年,台湾遭到荷兰的进攻,因为当时朝政的**,明朝政府无力支援台湾,但是大明水师在澎湖列岛两次与荷兰海军交锋,重创其舰队,使荷兰人遭受重大损失,不敢窥视东南沿海。

此刻崇祯皇帝在朝会上宣布要收回台湾,但这些个大臣们并不怎么热心,毕竟当时的台湾还未开,在朝臣眼里不过是蛮荒之地,而大军跨海作战,不知要耗费多少的钱粮,而且后金在关外虎视眈眈,所以他们认为朝廷当下还是以应付后金为第一要务。对于台湾问题,朝廷只要下一道圣旨责问一下荷兰和西班牙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种言论,肺都要气炸了,当庭不顾风度的痛骂这帮大臣,群臣看到皇上这么大的火,知道皇上对台湾志在必得,所以这帮家伙口风一转,开始痛斥荷兰和西班牙,并要求福建巡抚尽快的出兵。

崇祯快被这些大臣气疯了,他心里暗骂道:一帮混蛋、坏蛋、王八蛋。一群墙头草,到时候老子把你们全撤了。

一提到战争,就让新任的户部尚书想到钱粮够不够,按照现在朝廷的状况,西北要赈灾,四川要平叛,蓟镇和辽东要筑成防守,实在是没有钱啊。

毕自严没有办法,只能闷头的站在大臣堆里,不言语。但是显然,崇祯不想让毕自严在那装哑巴。点名问他,朝廷现在有没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持福建作战。

毕自严没有办法,只能如实说道现在户部没有钱,只能应付朝廷日常的开支。

崇祯也知道毕自严的难处,没有难为毕自严,只是命令户部在今后几年里尽量准备支持福建作战的钱粮,并命令兵部在集结部队,进行整训,随时准备收复台湾,对于先期的经费,因为开通开外贸易,朝廷足足赚了四百多万白银,冯诠、阮大诚已经派人将这笔钱起运京城了。

崇祯皇帝连连布圣旨,其一,命令水师封锁台湾海峡,不准各国船只运送物资到台湾;其二,命令户部先期拨付二百万两白银运送的福建,用来整顿军备,准备收复台湾;其三,正式任命郑芝龙为厦门总兵,要求郑芝龙部积极备战,随时准备袭击荷兰、西班牙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