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98

其实就崇祯皇帝的本意来说,不想由东林党人来担任这个要职,因为东林党人现今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内阁除了王永光外,几乎全是或者是亲东林的官员令崇祯皇帝非常的不爽,虽然这些东林官员一心为国,公忠体民,不过这些官员太自以为是,就认为自己才是忠臣,一心一意为社稷着想,明显的自大狂。

崇祯一转念,觉得这个职位还是由功勋贵族担任的好,因为这次的改革明显要触动在京城的贵族阶层的利益,阻力会非常的大。

为了减少阻力,分化贵族阶层,为以后的改革铺路,这个职位最好由开明的,有能力的功勋之后担任;否则,这次的改革只能用较强硬的手段来推行,那后果可能就会引起整个皇家,功勋贵族的集体反抗,,那样的话不可避免的引起政坛的地震,对以后的改革就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想到此处崇祯皇帝打定主意,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争取部分功勋贵族的支持,这个重要的职位只能由这个阶层的人士担任,而且没得选择。

但是这个阶层大都不复先祖的忠勇,现在他们只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想想这些人的先祖,历尽艰险,披肝沥胆,转战南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爵位,而他们的后代却不学无术,只会吃先祖的老本,真令人心寒啊。如果他们的先祖在天有灵的话,很可能从坟墓里爬出来抽这些不肖子孙。

没有好的人选,这个问题只好搁置下来,明天朝会再议。今天会见朝臣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整顿吏治,提前进行察查大计。

由于天启皇帝未受到全面系统的儒家教育,而其父泰昌皇帝因服红丸即位仅一月余就驾崩了,所以未及准备,天启皇帝就匆匆即位为位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其谋略之粗疏,是明朝皇帝是仅见的。

因为皇帝文化程度不高,又痴心于木匠活,所以朝廷的日常政务就渐渐的落入大太监魏忠贤和皇帝的乳母客氏的手中。

魏忠贤和客氏欺君罔上,利用皇帝的信任,勾结朝廷奸佞小人,排斥、打击朝廷中的正直之士,东林人士皆被罢斥、排挤出朝廷,阉党势力迅膨胀,气势日趋嚣张,朝廷出现了“内外大权,一归忠贤”的局面。

魏忠贤专政,使朝政雪上加霜,各地大员,为了争先恐后的巴结,献媚于魏忠贤和客氏,加紧收刮民脂民膏。

崇祯皇帝即位,铲除阉党,罢黜阉党阁员;但这也是在中央范围内对官员的大的调整。地方上,还有部分阉党官员以及无能庸碌之辈还在担任地方要职,所以崇祯皇帝要借这次察查大计罢黜这些人,另选贤能。

对于皇上想提前进行察查大计,韩犷觉得现在进行有些过于急躁,朝廷刚刚经过了一次大的变动,此时朝廷最需要的是稳定,一旦进行察查大计,难保不造**心浮动。所以韩犷对此持保留态度。

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王祚远比较赞同,他们知道在天启时期,尤其是天启后期,吏治已经非常的**,崇祯初年的陕西民变就是因为当地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隐瞒灾情,致使灾情扩大,引起民变。

当然,崇祯皇帝也知道,这次的察查大计对现有官员的利益触动较大。而且朝廷中枢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所以难保不会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放出谣言,说这次的察查大计其实就是东林党为了铲除阉党以及在天启年间和阉党有瓜葛的官员。

天才知道,在天启年间有多少地方官员和阉党有关联;在那个政治环境下,各地官员有的是刻意巴结,有的是无可奈何,毕竟在哪个年代,为了能稳稳当当的为官,或多或少的都要与阉党有瓜葛。

其中的阉党的官员,为了能顺利的过关,只能铤而走险,放出谣言,把水搅浑,利用大部分官员的恐惧心理,联合这些官员,向朝廷施压,迫使朝廷停止这次的察查大计。

所以为了稳定大部分的官员,也为了利用在这次察查大计铲除阉党官员,所以崇祯皇帝强势的推动这次的察查大计,又为了这次察查定下了基调,本次察查的宗旨就是评审官员的政绩与品德,决不涉及党派的纠纷。

韩犷等内阁官员见皇帝如此决断,只能令命。在官场在混了这么多年的韩犷等人明白,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而且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

可是崇祯皇帝的第三项措施就招到大部分内阁官员的反对,那就是暂时的在陕甘、山西、辽东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钱谦益说道:自三皇五帝以来,士绅、官员就不当差、不纳粮。而且,如果此例一开,各地是否都照此行使?

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王祚远,曹于汴等表示反对。这可是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官员、士绅就是不当差、不纳粮。如果照崇祯皇帝的政策,要官员、士绅当差、纳粮,虽然皇帝说就陕甘、山西、辽东实行,但这些在官油子看出来,皇帝嘴里说只在陕甘、山西、辽东实行,但是保不准什么时候借个引子,将这个政策推行到全国。

就各位朝臣对这个皇帝的了解,这个事他崇祯十之**会干出来。而且这个事,如果实行,那内阁就会把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了。

尽管这项政策有地域限制,但是政策的内容对现有的得利者触动太大,而且朝廷现在刚刚推行新政,在推行这项政策,震动太大,所以朝臣极力的反对。

崇祯皇帝见内阁、六部如此激烈的反对,只有作罢。这项政策只有压后在和内阁讨论了。

第二天的朝会上,就皇帝所提议的改组京畿衙门的问题,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实行这项政策,那就意味着大量的功勋子弟要失业了。所以功勋贵族阶层竭力的反对。不过皇帝已经于内阁、六部的大部分官员已经达成了默契,所以无论功勋贵族怎么反对,改组京畿衙门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功勋贵族见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便力争把这项改革对自己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九门提督的人选,各方都极力推荐自己的人选。

崇祯皇帝及内阁为了平复功勋贵族的不满情绪,就九门提督的人选,偏向于功勋贵族推选出来的人选,毕竟朝廷上最重要的就是平衡,绝对不能让某个党派独大,否则这个皇帝就不用当了。

最后九门提督的人选就确定为开国公常遇春的后代,常炎林。

常炎林袭开国公爵位,而且在天启朝深受天启皇帝的信任,而且身世清白,在哪个混乱的年代并没有和阉党同流合污,最重要的是,常炎林和其他的功勋官僚子弟不同,其本身还是很有才华的,所以崇祯皇帝还是比较中意常炎林的。

九门提督的人选确定以后,事情就好办多了,而且让常炎林做九门提督,既给了功勋贵族的面子,平复了因为这次改组而引起功勋贵族不满,还减轻了这次改革的阻力,毕竟人家还要卖开国公这个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