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匡胤立功加官晋爵 …
作者:秦淮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689

符彦卿见是赵匡胤前来为他解围,倍觉高兴,攥着匡胤的手道:“辽兵已退,忻州安然无恙,全凭大郎神勇。大郎此次北征连战连捷,真乃国之干城也。如今你我兄弟虽然同朝为官,但终是聚少离多,今日在此相见,实属偶合,不如就请移驾进城宴叙几盏,再谈公事。”

匡胤笑道:“大兄弟盛情相邀,小弟亦自乐于奉陪,但如今是皇命在身……”说到这里,便把皇上已决意班师,现在派自己来解忻州之围,目的是:……请三位将军立即回晋阳汇合,以便同返汴京……等上谕一一告知。

彦卿听罢,长长的吁了一口气道:“皇上此次北征,急于求成,未免太过仓促。如今既已下旨班师,也可算是亡羊补牢吧。”

匡胤笑道:“大兄弟既知皇上此行仓促,你是个皇亲国戚国舅爷,又是三军统帅,怎么不进言劝谏?”

彦卿叹道:“大郎别取笑了,你与皇上情同骨肉,我这个国舅能比得上么?真正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都在咱们头上呢,皇上求成过急,看来都只为取得军威以服众,你我除了舍命相赔之外,又岂有谏阻之理……”

匡胤听了,知道他指的是李重进,张永德等先帝遗下的至亲,也深知先帝把帝位传给柴荣,他们都是心怀不满的,因此,也就箴口不言,随着与彦卿相偕进城,张永德、李筠二将也刚在北门收兵回城,听得立即班师回朝的旨意,随即点起人马,星夜起程。

符彦卿调拨归师,正拟令赵匡胤先行,哪赵匡胤道:“末将是受皇上旨令来接三位将军回晋州的,如今自当断后,就请三位先行。”

符彦卿听了,也就乐得顺水推舟,连夜整集人马,黎明悄悄起程,至于忻州事务,便匆匆付与原来归降的官员算了。

回头再说哪些北撤的辽军,后退了三十余里,见周兵并未赶来、也就在路旁安下营寨,连夜派人报告吉兰泰。吉兰泰听得他们吃了败仗,好生恼火,连忙带兵赶来,合兵一处,杀回忻州。只见忻州四门紧闭,不见周军踪影。好生奇怪,忙命士兵叫关。

哪些守关将士全都是汉军的原班人马,先前因为周帝大军围困晋阳,符彦卿又来攻忻州,自量无力对抗,便举城投降了。谁知昨夜城外打了一仗,周兵不明不白地连夜走了,如今却又来了辽兵,知是救兵到了,连忙大开城门,迎入吉兰泰,就说他们趁昨夜周军出城打仗的机会,关上城门,把周军赶走的。

吉兰泰哪知真伪,反正自己是来帮着刘崇跟周兵打仗的,如今我辽兵一到,周兵就跑了,忻州重归刘汉,当然就是自己的功劳了。于是,便把大军驻扎城外,一连几日,趁便更把忻州城里城外粮草搜刮一空。

再说周帝见符彦卿等安然撤归,自是放心,但听得吉兰泰大军已抵忻州,未免增添顾虑,便即下令现在汾州、辽州、沁州、孟县等处的将领,立即全军撤出,来自大周境内的将领,各归原来驻地。随驾北征的将领,立即撤回晋阳,随驾班师回朝。

军师慕容华进言道:“进兵易、退兵难。皇上如今班师,必须大将殿后方可。未知皇上心目中属意何人?”

世宗也也正在思考此事。举目遍观帐下诸将,尽皆俯不语。因为将士思归,就连李重进、张永德等也不愿出来承揽。

符彦卿见无人愿意殿后,便出班奏道:“殿前都虞侯赵匡胤智勇双全,堪当此任。此次忻州解围,不但一夜击退辽兵,且孤军断后,辽军不敢追袭。但此时仍在北驿十里长亭,列阵以防辽兵。如今皇上班师,若令他断后,辽寇当不敢跟进。”

世宗大喜,就令内侍前往宣召前来,抚慰道:“卿不殚辛劳,夜袭辽寇,得解忻州之困,忠勇可嘉。今又孤军断后,保得三军平安而归,其功至伟。”

匡胤道:“食君之禄、自当分君之忧,此乃臣下应当之责。主上如今召臣前来,未悉有何差遣?”

世宗道:“皇师明日班师,军师说道:‘进兵易、退兵难。必须大将断后方可。’孤亦惟恐刘崇与辽寇合兵以袭我之后,故欲委卿殿后之责,望卿勿辞。”

匡胤道:“为国驰驱,臣万死不辞。不过……”

世宗忙问:“御弟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匡胤道:“臣原领之军不过千人,若敌寇大至,以千人拒之,只恐力有不逮。”

世宗笑道:“御弟多虑了,朕岂有让你以一千人殿后之理。”说罢,随即宣诏:“加封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御林军马步都指挥副使之职,一万御林军及五千潞州兵马,一并正式拨归赵匡胤统领。”

又笑对匡胤道:“以汝之智勇,加以一万御林军殿后,当可游刃有余矣。”

赵匡胤听得即时加官晋爵,封为殿前都指挥使,更又把这一万御林军及五千潞州军拨归自己统领,喜不自胜。当下连忙叩谢。回到后队,把这事向大家一说,兄弟们尽皆欢欣雀跃,向着匡胤齐呼“都指挥使万岁!都指挥使万岁!”

赵匡胤听了大惊失色,压低嗓门喝道:“尔等嚷的什么?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想皇上把你们押出去砍头了是不是?”

王月露笑道:“大伙儿跟着大公子这么转一圈,眼看着大公子三巴两下的不断的升官,高兴的紧呢,嚷嚷一下有啥大不了的?”

彭寿也说:“咱们不要命的替皇上打江山呢,皇上都哪么高兴,都给了您一个这么大的官儿,咱们高兴嘛,这才喊。喊了都指挥使万岁又怎的?”

赵匡胤听得他还说,吓得脸色青,喝道:“你还胡说!你想造反了不是?就凭你说这个话就该砍头……”

王审琦也忙过来说:“你们这几个也实在是太浑了,闲常没事在下面胡说八道的也就罢了,咋能在这大庭广众的地方瞎嚷嚷,要让外人传了出去,这不给大伙惹祸吗?”

陶三春道:“你说这话俺才不信呢,要说这喊大公子‘万岁’的话儿,今儿也不是第一遭儿,哪戏台上唱‘赵大郎泥马闹汴京’的时节,哪一趟下面不喊‘赵大郎皇帝’万岁的?怎么皇上就不去砍他们的头?咋的咱们这儿一喊就砍咱们的头?”

赵匡胤听了,气的脸上青了又红,红了又青,半天说不出话来。忖念着他们都是来自草根阶层的青年男女,未受教化,一时半刻很难跟他们说得清楚的,只好忍气吞声,把他们唤到后帐,细细的告诉他们:“……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哪个时候是刘承?当皇帝,晋南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你叫嚷什么都没人管的。现在可不同了,是咱们大周的天下了,咱们又在大周皇帝统属下当官了,这样的话可就不能乱说了,说了可真是要砍头的……”

话是这么对他们说了,但这群小兄弟们却仍是毫不为然,因为,大公子是他们的心中的偶像,大公子英勇无敌,大公子叱喝一声泥马也跑起来,普天下的唱戏文的都说他当皇帝,其他的人算是个啥?只有大公子才应该当皇帝的。因此,不管大公子使尽办法,软硬兼施,说了半天,他们表面上是唯唯诺诺,但背后里还是照样胡说八道。大公子听不到了,但其他人却能听到。他们手下的兵大多是潞州兵,也有一些是原来在韩通手下当过差的,他们听了,悄悄的向韩通报告。韩通听了,吃惊不小,他当了几年官,也学了不少事物,知道这些话可是说不得的,急忙连夜进御营,奏禀皇上,还按哪些小兵说的,加油添醋,说他们要造反啦怎么怎么的,说了一通。

世宗听了,大吃一惊,思量了好一会,赵匡胤与自己情同手足,绝无谋反叛逆之理,即使有人胡说乱道,谅也都是他手下哪一群从朱仙镇招过来的小混蛋无法无天,胡说八道闹的。也知韩通与匡胤素有过节,难保不是韩通这?伙小题大做,乘机报复……况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更不能捕风捉影,妄生事端……想到这里,便低声斥责道:“你这个人就是木头脑子,白枉当了几年官,一点不开窍。说赵大郎跑泥马啦,当皇帝啦,这都是唱戏的人唱的,咱们都看了,你还在哪儿喊万岁呢,要说这是造反,要砍头,朕这里就先砍你的!他手下哪群娃娃难道没看过?他们胡说八道还不是从看戏哪里学来的……”

韩通听了,老大的不服气,嚷着争辩道:“俺那时候看戏,是跟你一块儿看的,哪时是辽人当皇帝,俺喊甚么的谁也管不着,反正那儿又没辽人。如今是您当皇帝了,他们要喊赵老二万岁,哪不就是造反了么!哪……哪……”

韩通本来不善言语,一气一急,更是说得不清不楚。可皇上却听清楚了。他知道韩通没说错,但他韩通却不懂得当皇帝的也不能样样事情都较真的呀。没办法,只好板着脸,佯装生气,连声喝道:“算了!算了!在朕面前能这样说话的吗?!在朕面前如此无礼,按朝廷律例就该拿去砍脑袋!还不快快住口?”

经皇上这么一喝,韩通这才不再敢说话了。

其实韩通说的本来没错,但皇上为啥不但不听,还要火呢?这点他就不懂了。不过,不管懂与不懂,皇上生气哪倒是要怕的,以后不管就是了。

韩通原来就是个粗人,不通道理的,让皇上这么一斥喝,吓?了,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也听不懂皇上骂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听得要砍自己的头就吓昏了,忙趴达一声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般的,连连说着:“皇上饶命!皇上饶命!”

世宗见了,心中暗暗好笑,却依旧板着脸说:“罢了!罢了!起来吧。你为朝廷屡立功勋,朕也犯不着为这事儿就砍你的头……”

因见韩通依旧伏在地上不敢起来,便一把把他拉起,继续训道:“你是个蠢人,说话不知分寸,朕不与你计较。可指挥使手下那群毛头小孩,年纪轻轻的,可他们打起仗来挺卖力的,也为朝廷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说起话来也是不知分寸的,那怎么办?难道寡人都把他们拉去砍头?”

那韩通吓得厉害,只是不断:“皇上饶命!皇上饶命!”的说着。周帝看见,也不好再说什么,便说:“好了,好了,你回去吧。不过,朕还得告诉你:往后,听到有人说这个话,你还是得来向朕禀报,可指挥使那些小毛头的事,你就甭去管了。指挥使是朕的好兄弟,他自会管教,他的事,你别去指手画脚的,惹恼了他的火,朕可保不了你。”

韩通本以为告这一密可以立一大功,就算是不砍他们的头,起码也可以把那群小毛头的气焰压下去。不想吃力不讨好,反倒挨了一顿训,这才学乖了,这才知道这赵老二和皇上的关系有多好,从今往后,这赵老二的事是老虎放屁,连嗅都别去嗅,是万万招惹不得的。

韩通走后,世宗随又把赵匡胤宣进帐来,询问明日大军班师后,赵匡胤殿后的军事部署计划。待匡胤说过以后,世宗似是漫不经意地笑对匡胤道:“你那班小毛头打起仗来,奋勇争先,前次巴公原一役,如果不是他们舍身拼命,如何换来哪场胜利?可是毕竟年少无知,不识天高地厚,说起话来不知轻重……”说着,便把韩通前来告状,说他们要造反等等,说了一遍。

匡胤听了,吓得汗流浃背,连忙俯伏地上,连称“微臣管教不严,罪该万死。”

世宗见了,忙把他拖了起来,笑道:“御弟何必如此,如今又不是金銮殿上朝会,只不过是兄弟闲话罢了,怎么就这么紧张起来……”

匡胤忙奏道:“皇上有所不知,这群家伙出身贫寒,素欠教化,不识轻重,微臣也曾屡加告诫,可他们只当是耳边风……”

世宗道:“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那是急不来的。朕观日前卿上奏本章说的:我朝的骄兵惰将,必须整治。寡人深以为然。今夜宣卿也正是商议此事。”

匡胤忙接着说:“这骄兵骄将,惰兵惰将,历代皆有,也不光是我朝才有。正如适才陛下指出,末将属下就有这类骄兵骄将,就在陛下宣召末将之时,末将正在对他们整训,以利对付明日将临的恶战。”

“好!好!”世宗击节赞叹道:“御弟不愧将门之后,亦深得兵法精髓,知机在先,防患于未,朕当大可安枕无忧矣。”

原来在皇上宣召之时,赵匡胤正召集了石守信,王审琦及“十兄弟”等人说话,说的正是日间他们喊“万岁”的事,宣告了三条纪律:一:不许再提“跑泥马”的事。二:不许再提“绛州戏文”的事。三:除了对皇上,不许对其他任何人喊“万岁”。违者立斩!众人听了,尽皆肃然。

当时,只因是皇上宣召匡胤,不知有何圣谕,众人不敢便散,都在中军帐里静候。待得匡胤回来,只见他铁青着脸,把闲杂人等都喝令退出帐外,压低嗓门对众人说:“你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整天贾的说这说哪的,韩通那厮都告到皇上哪儿去了……”说着,便把皇上说的转告一番。彭寿听了,还老大不服气,揎拳捋袖的还要争辩。赵匡胤瞪眼戟指,一声断喝:“闭上你的鸟嘴!再捅出漏子来我先砍你的头。”回头又向众人说:“先前说的三条纪律,你们都给我记好,谁要是犯了我先砍他的脑袋。”完了,又告诉大家:“皇上的大部队明晨就要班师了,咱们是打殿后的。大家可得把脑袋掖到腰带去打这一仗,打好了,万事皆休,前事免提。要是打得不好,惊动了圣驾,咱们都别想回汴京,就都埋在这块黄土地上算了。”

说完,领着众人,出到帐外,召集了归属自己的一万多人马,分为四队,石守信带着李汉琼、陶三春和三千人马为第一队。王审琦带着郭德平、郭德安和三千人马为第二队。自己带着张琼,彭寿和三千人马为第三队。金坠儿等四员女将领着三千人马为第四队。至于如何打法,赵匡胤更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向个人密密授计。

正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管他谁人喊万岁,昊天何用杞人忧。

究竟赵匡胤向手下众将授了些什么计,后来的仗又是怎么打的,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