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1976年精细的盘点
作者:权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56

母亲和婶子最终没有实现他们卖一杀一的愿望,但他们仍然很高兴。

两头猪一大一小,大的138斤,小的116斤,一共卖得人民币157.48,另16斤猪肉票。

年底,生产队结算完毕,叔叔年终总结,张言有机会见到家里一年的实际收支情况,和他第一次猜想中的有出入。

向阳大队全年定粮成年人一年400斤,平均一天将近1.1市斤,7岁以下儿童年定粮180斤,平均每天将近0.5市斤。

家里今年5口人,四个成年人,一个7岁以下儿童,年分粮总数为1780市斤,夏收和秋收后各分粮一次,夏收分得细粮,小麦360斤(其中100斤要还给生产队,为叔叔结婚借的),秋收分得粗粮,地瓜干(地瓜干两斤半算作一斤粗粮,地瓜五斤算作一斤粗粮),和玉米1257斤,杂粮谷子、荞麦、高粱等150斤,年底分大米15斤,

向阳大队基本不种黍子,就是黄米,因为黍子亩产量特别低,向阳大队又都是水浇地,太不划算,只是小片的山坡地种一些,到秋收打场的时候队里集体做了年糕吃掉,那东西抗饿。所以此时过年还吃不上粘豆包和年糕。

家里自留地近0.5亩,收获玉米300多斤;院子里近1.3亩玉米,由于是生地,只收获600多斤。

不管怎么说,产量也算上了纲要,那个年代农业粮食亩产的产量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亩产达到400斤是上纲要,亩产达到800斤是跨黄河,亩产达到1000斤才是奔长江的高指标。

养猪两头,到生产队购买平价苞谷共120斤。

全家全年粮食总量:2800多斤。减除掉猪应得的部分,人平均560斤左右。

蔬菜,夏季分杂菜一堆。

秋季,分大白菜一堆,萝卜一堆,土豆一小堆。分蔬菜基本不会上称来称,都是分好堆,然后抓阄,抓到哪堆算那堆。

分红收入方面,每公分6分5厘,相较去年略有增长。

父亲张文礼,每个工10个公分,年歇工10个,父亲活计的特殊性,有春耕、夏收、秋收等几个特殊时间的存在,农忙季节里,为抢种抢收通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有公分补助。所以其中有45天,每天有40个公分,还有参加公社大车队劳动的补助240分,这样父亲全年工分数为5140分,全年收入334.1元。

母亲韩秀芝,每个工7个公分,年歇工24个,母亲春耕,夏收,秋收特殊时间有25天,每天28分,母亲全年收入200.65元。

叔叔全年收入286.6元。

婶子自婚后参加劳动收入154.5元。

张言0元

其中支出:粮食款,张言终于知道,原来生产队的粮食不是无偿分给个人的,而是需要用公分钱来购买。

玉米1257*0.08=100.56元

杂粮150*0.08=12元

小麦360*0.12=43.2元

喂猪苞谷120*0.06=7.2元

大米15*0.23=3.45元

蔬菜每堆1.5元,共6元。

两只猪仔成本:24元。

黄豆,菜子油等经济作物花费16元。

全家四个壮劳力,一个小不点白吃饱,全年账面收入975.85元,加上卖两头猪的钱157.48元,还有为生产队贡献粪肥折合8元,共计1141.33元,全年账面支出212.36元,年账面盈余928.97元。

其他家庭内部生活支出不详。

叔叔不愧小队会计,账目算的如此清晰。

张言想起前世看资料说起那时人们挨饿问题,按照向阳的情况反应,不应该呀,不能说吃好的,但充饥总没问题吧,细想想明白了,那时人们很穷,副食品少得可怜,吃的菜里面又没有多少油水,人们全靠粮食充饥,所以都特别能吃,青壮年哪一个人一顿饭也得吃上一斤左右粮食,人年均400斤,一天一斤多一点,而且还是原粮,加工后还要去掉一些,确实不怎么充足。

自留地能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了自留地出产的补贴,再加上分得的口粮,吃饱基本没问题了。

由点到面,自己家里情况基本可以反映整个大队情况,一个壮劳力一年基本收入250元左右,家里壮劳力越多收入越多,半大小子(十二岁左右),半壮子(十六七岁)越多情况越糟糕,穿衣,上学开始花钱,又是能吃的年龄,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半壮子,饭仓子’,听叔叔说这个年龄的口粮每年216斤,平均每月18斤,根本不够吃,不够吃要到大队买,口粮以外再买粮价格还要贵一些,所以一些家庭一年干下来,不但没有收入,还欠了大队一屁股债,这种情况在生产队里称为“倒挂”,所以有的家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秋天分粗粮的时候,宁可把大部分玉米换算成地瓜干,虽然吃多了胀肚,胃泛酸,但胜在数量多,吃到肚子里总算能不挨饿。

自己家里情况还算不错,所以分得的地瓜干比较少,母亲只是熬粥的时候放一些,或许婶子在娘家时没少吃这东西,受过这东西的苦,给张言盛饭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开它,张言心里感激着婶子对自己的好,争抢着吃的津津有味。父母婶子现在以它为恶,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年后,作为调剂,人们还是要经常吃上一点地,炸红薯片,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烤地瓜。

爸爸和叔叔商量着,明年再攒一年的钱,后年就能给叔叔起新房子了。

母亲和婶子商量着明年继续她们的养猪计划,十五只鸡成活十三只,两只夭折,其中又两只公鸡,母鸡到了明年春天就能下蛋了。母亲说公鸡也先养着,看看明年的收成,如果年景好,粮食还够,后年用自家的鸡蛋再抱上一窝小鸡,婶子搬过新家的时候也可以带过去,不用一切从头开始。

张言前世做佩服的也是母亲和婶子的妯娌处的好,前世他见多了农村里各种关系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或因为家产分配,或因为赡养老人,或因为鸡毛蒜皮,有的破口大骂,有的直接出手上演全武行,还有的打官司由法庭出面解决,他实在无法理解那些当事人的心理。

听了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他大约明白了母亲与婶子为什么和谐,外部原因当然是上面没有老人的比对与评价,没有老人需要赡养,不会说这个媳妇好,那个媳妇不好,这是一个不该是问题,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内因就是两个人都很善良,相互之间从来没有对对方不好的想法。都很大度,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斤斤计较。

至于姑姑,姑姑毕竟是姑姑,不是婆婆。由心底的尊敬她,爱戴她,姑嫂完全可以成为姐妹。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