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77

虽然说主要官员选拔完毕,但是朝廷改组市舶司还是面临很多问题的朝在东南沿海设立了浙江、福建与广东三司,东南沿海这三司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两人,从六品;属下吏目一人,从九品。而提举,或者是特派,或者由该省的按察使和盐课提举司提举兼任。

所以,按照现行体制的话,浙江、福建与广东的市舶司是隶属于该省的布政使管辖,所以税收大权完全掌握在该省的布政使等地方高级长官的手里。虽然在万历皇帝时期,朝廷对浙江、福建与广东的市舶司进行了一些改革,采取了定额包税制,才由提举负责收税,但是,浙江、福建与广东的市舶司还是由地方掌控。

在明代想要当官,是要历经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的;想要当官,先就要通过“童试”也叫小考、小试。通过“童试”之后,成绩合格的取得“生员”资格的,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就分别前往府学学习。这是踏入仕途的起点。

进入府学学习后,再由各省的提学官进行岁考和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名列一、二等,才取得“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之后,才能踏入仕途,光耀门楣。

俗话说“十年寒窗”,这一路走来,只怕是不止十年啊。好不容易踏入仕途了,光宗耀祖了,可是官员的俸禄极低,只能勉强够养家糊口的。

虽然官员们读了多年的圣贤书,但是他们终归不是圣人,官员们也是人,官员们也要生活,也要排场。但是俸禄不够,怎么办,只能通过合法的、半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手段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江南的官员,尤其是江浙、闽粤的官员的日子比其它地方官员的日子好过,不光因为江南的民富,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官员能从海贸中分一杯羹以他们的生活很滋润。

而其他地方的官员只能通过合法的、半合法的、不合法的增派与勒索来增加收入。所致很多北方的官员是想尽了办法要往南方去,而更多的外方的官员是通过许多手段要去江南。

虽然在崇祯初年,朝廷派遣冯铨与阮大铖到江南,收回了市舶司的一些权利。但是现在朝廷要完全收回市舶司的权利,变地方管辖为中央管辖。这样的话,就侵犯那些既得利益的官员,那些官员他能干吗?他们还不德想尽办法保住既得利益。

再说了,朝中的那些东林东林可是出身江南的,而这些东林比较喜欢空谈,结党,把事情交给东林,崇祯还真不放心。

在磕磕绊绊当中,管理市舶司的衙门在京成立。不过因为当时何如宠已经是礼部尚书,按照品级,所以市舶司的五品提举官是不合适,所以只能新成立一个适于何如宠品级的衙门。

最后众人商定,成立海关署理衙门,何如宠任海关署理衙门的主推举官,品级是二品。冯铨和阮大铖为副推举官。按照其资历,也被提升到从二品。当然,为了加强对浙江、福建与广东三个市舶司的监管,也避免冯铨和阮大铖在京里与东林生冲突,于是海关署理衙门在南京和广洲设立监管司,冯铨和阮大铖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广洲,他两就不用进京了,就近办差。

不过为了加强监管,也为了制约冯铨和阮大铖,朝廷规定:每年,浙江、福建与广东的市舶司主官,带着账目,在冯铨和阮大铖的率领下,到京城述职,其账目交由海关署理衙门和户部审核。

礼部尚书虽然说也是六部尚书之一,听起来很威风,不过职权比起吏部和兵部、刑部来说,还是差上那么一点。所以何如宠从礼部尚书出任海关署理衙门这么一个很有实权,皇上又这么重视的一个衙门的主官,在众人眼里,何如宠升官了。

既然何如宠高升了,那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就空出来,于是众人开始推举礼部尚书的人选,就在大家热议礼部尚书的时候,漕运总督告老还乡。朝廷还要赶快任命新的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全称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着长达三千多华里的运河,还监管着凤阳、淮安、扬州、泸州四府以及徐州、和州和滁州三州,可谓是职权重大。

这个漕运总督可是个油水丰厚的差事,漕运总督驻地是江苏淮安府,淮安的兴起就是因为漕运,每年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上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更加之在这里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荣:“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好地方,好职位,于是很多人都想要漕运总督这个职位。东林想要安插自己的人,温体仁等反对派也想要,这就让内阁辅韩犷很难办。作为内阁辅,既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又要选拔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所以内阁辅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竞争这两个职位的官员很多。而这些官员也用尽了手段来仅仅和巴结内阁与吏部的官员。这让韩犷、刘鸿训、李标等非常难办,碍于人情世故,又不能对人家冷面相待,于是韩犷等人只能想尽办法避开这些求官、说情的人。

内阁经过商谈,推敲,最终决定由徐光启出任礼部尚书,而杨一鹏出任漕运总督。众人看打球哦由这两个人出缺后,也没有什么话好说。

徐光启是礼部侍郎,按照资历来说,他出任礼部尚书也是合情合理,再说徐光启为人很好,别人也挑不出徐光启什么大的毛病,而且徐光启的资历也够,最重要的是,皇帝陛下对徐光启的印象很好。

在众多朝臣的眼里,徐光启是因为上疏请求修订新历法,而且工作卓著,而被皇上重视,再说皇上对徐光启的恩宠那不是一般的好啊,否则皇上能同意让西洋人参与到修订历法的工作中。

而由杨一鹏出任漕运总督,被人也挑不出刺来。杨一鹏,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初在成都任职,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一代)出现动乱,杨一鹏么哦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有平息动乱;皇差在川敲诈,也是杨一鹏出面制止。

这两件事使得川人很信赖杨一鹏,杨一鹏因为这些事被朝廷擢升,出任吏部郎中,由于工作出色,继又升为大理寺丞。而皇上对杨一鹏的印象也是很好。

其实众人之所以不反对徐光启人礼部尚书,是因为徐光启的靠山是皇上。所以不会有人出来对徐光启担任礼部尚书来说三道四,那纯粹是没事找事。

而杨一鹏也是不好得罪的。杨一鹏在兵部任过职,而杨一鹏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升官,也是和兵部尚书孙承宗的举荐是分不开,而杨一鹏与孙承宗的关系也很好。想要打击杨一鹏,说不定孙承宗就会出面来干涉。

孙承宗是什么人啊,兵部尚书,而且深受皇上信任,不仅掌管全国兵权,就连京营也在其的掌握中。还有关外的袁崇焕,那可是孙承宗的学生,也深受皇上的宠信。得罪了孙承宗,也就把袁崇焕。这两个人可不是省油的灯,的最他俩那是极端不明智的。

因为徐光启和杨一鹏,既有能力,其背景深厚,于是他两个人任命很快的就被批准下来了。徐光启出任礼部尚书、杨一鹏出任漕运总督,两人择日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