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10

虽然察哈尔蒙古退兵了,但是后续影响还在句古话,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大明朝廷本来不太信任蒙古各部。到了天启时期,由于朝廷在战场上被后金打的丢盔弃甲,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抚赏蒙古,期望蒙古能和朝廷一起对抗后金。

而这个察哈尔林丹汗在接受朝廷抚赏的情况下,还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兴兵打后金;一会儿兴兵骚扰明朝边境地区。这就使得不论是明朝方面还是后金方面,对察哈尔林丹汗都十分的不满。

林丹汗虽然还控制这广大的草原地区,但是因为林丹汗的骄横,部众离心,其势力日渐萎缩。内喀尔喀大部分都投靠皇太极了;右翼三万户的大部分部落,不是投靠皇太极就是归附明朝,其余的部众要么与皇太极眉来眼去,要么与明朝暗通款曲。右翼三万户名存实亡。

而喀尔喀三部中,除了喀尔喀却图台吉(土谢图汗部为宗教问题,与林丹汗貌合神离。蒙古察哈尔部激素的的衰落,给后金带来立刻机遇。因为在与明朝的战争中,皇太极吃了大亏,不仅损兵折将,还将重镇广宁给丢了。

在与明朝的争风中,皇太极认识到,明朝好比一棵大树,虽然现在有些腐朽了,但是这棵树依然根深蒂固;而后金实力弱小,于明朝相比,后金就像站在大象身边的兔子一样,所以眼下后金还撼不动明朝这棵大树。

既然实力不如人,就只能想办法争强自身的实力,削弱对手的实力。对于后金来说,增强自身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蒙古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而后金恰好具有先天的优势,后金与蒙古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俗都十分的相近,所以后金很容易得到蒙古诸部的好感,进而得到蒙古诸部的效忠。

皇太极在即位之初就开始加大笼络蒙古诸部的步伐,科尔沁、札鲁特、巴林、奈曼、敖汉等蒙古诸部相继向皇太极效忠太极并不甘心只有这几个蒙古部落来向他效忠,于是皇太极又将眼光投向了林丹汗。

在崇祯元年的时候,皇太极就曾经率军和察哈尔部大战一场,结果林丹汗不敌,败走大兴安岭,而皇太极也是损失惨重,饮恨回兵。这次皇太极看到林丹汗与明朝起了纷争,皇太极的心思活络了起来。

皇太极这样的人物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这正是打击察哈尔的好机会。不过想要打击察哈尔部还是又不小得困难。因为上次林丹汗被皇太极击退之后,就率部西迁,皇太极要打击林丹汗,就要向西,穿越热河。

而现在热河是由终于明朝政府的蒙古部落控制,在热河的这些蒙古部落部分是右翼三万户分离过去的,而向皇太极效忠的蒙古各部与在热河喀嘛沁、哈喇慎等蒙古诸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皇太极要穿越热河,势必要与驻守在热河的明军和效忠明王朝的蒙古部落交锋,到时候科尔沁、札鲁特、巴林、奈曼、敖汉等蒙古诸部落出于往日的情面,很有可能出工不出力。

这是很有可能的,当初皇太极初征察哈尔时,科尔沁部长奥巴就这么干过。而现在要对付以往关系不错的喀嘛沁、哈喇慎等蒙古诸部,这些个台吉很有可能这么干。再说大军出征,袁崇焕很有可能趁沈阳空虚,兴兵来犯。所以皇太极左思右想,决定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而在大明朝廷,虽然说对林丹汗十分不满,不过朝廷实在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力量来对付林丹汗,朝廷里面还有一大堆的事情亟待处理先就是市舶司的改组问题。以为改组市舶司涉及到太多的利益,谁都想插上一手,所以迟迟没有定论。

朝廷迟迟没有定论,那各省的市舶提举司各行其道,海外贸易陷入了混乱之中。内阁看到这种情况之后,都很着急啊,对外贸易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海贸已经成为朝廷收入的一大来源,所以内阁加快了改组的步伐。

因为东林和反对派对市舶司的激烈争夺是改组事宜迟迟不能定论的主要原因,所以内阁辅韩犷找来阁员钱谦益与温体仁两人来协商。

经过激烈的论战,温体仁与钱谦益因为分歧过大,谈崩了。韩犷无奈,只得将这件事交给皇上处理。崇祯皇帝在思索几天之后,召集内阁全体成员在文华殿开会。开会的时候,崇祯皇帝便有意任命何如宠担任市舶司提举,阮大铖与冯铨为副提举。

崇祯皇帝的提议召到了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的强烈反对,而温体仁等人对此也颇有微辞。何如宠是东林人,有清名,所以对他的任命,钱谦益等东林对此任命很满意,不过阮大铖与冯铨是阉党余孽,怎么能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他们。

钱谦益出列说,阮大铖与冯铨在天启年间,谄媚于魏忠贤,可见他们的德行并不是那么的太好,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他们实在是不妥。副提举应该是有才德俱佳的官员来担任。

听完钱谦益的话,温体仁出列辩驳说道,海外贸易在阮大铖与冯铨的主持下,多有进展,每年为朝廷带来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可见皇上的之人善任。而朝廷里的一些人,非要以党派之见来任命官员,可见这些官员只为一己私利,没有把朝廷的利益放在位,就是这种人,还在朝廷之上大谈德行,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钱谦益听到这话,脸气的通红。钱谦益各方要出列和温体仁对掐,崇祯皇帝摆手制止。崇祯之所以这么来安排,是因为阮大铖与冯铨确实有才。冯铨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而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过举人,可见冯铨是多么的聪颖。

当时是明朝晚期,官场男风盛行,在冯铨的一枪报国的热血还没有冷,他就在翰林院内,被同时翰林的缪昌期给侮辱了,这给冯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于是冯铨要报复,可是这个缪昌期他是东林人,而东林又势力庞大,于是冯铨开始向魏忠贤靠拢。当冯铨得势时,就开始报复,最终将缪昌期赶出朝廷。

而阮大铖是万历四十年进士,他是高攀龙的弟子,所以他是东林人,他同东林领袖之一的左光斗交情还不错,也为东林立下过汗马功劳。不过在天启四年的时候,吏部出缺,按照左光斗的意思应该由阮大铖进入吏部,按照资历,阮大铖也应该进入吏部供职。

不过在这个时候,高攀龙、杨涟、**星与左光斗生内讧,因为阮大铖与左光斗的关系,于是高攀龙就在阮大铖的升迁问题上作梗,并将他的另一名学生魏大中推上了吏部。等到阮大铖赶到京城的时候,一切都晚了,魏大中已经抢了阮大铖的位子,而阮大铖被配到了工部。

阮大铖愤怒了,他不甘心,按照资历吏部这个缺应该就是他阮大铖的,不过因为东林的内讧,使得阮大铖没有进入吏部,而进了工部。于是阮大铖一不做,二不休,就投靠了魏忠贤。

所以说阮大铖和冯铨与东林之间的龌龊,东林要负六七分的责任。是东林先对不起冯铨和阮大铖的。既然你对不起人家,就不允许人家反击吗?没这个道理。而崇祯皇帝早就通过厂卫知道了阮大铖、冯铨与东林之间的恩怨,再加上他们俩确实很有才华,所以崇祯皇帝才顶住东林的压力,依然人用冯铨和阮大铖。

虽然东林坚决反对,但是在皇帝的坚持之下,阮大铖和冯铨被任命为副提举。对此东林是大失所望。而崇祯皇帝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上位者不喜欢东林,东林大臣有的是很廉洁,有的也有能力,不过有的东林大臣喜好空谈、结党,东林的这种作为能让上位者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