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99

莽古尔泰被明军击伤的消息迅在后金军队中传开了为莽古尔泰受伤,正蓝旗退出战场,皇太极的两黄旗压力倍增,在极度的无奈之下,皇太极含恨退兵,择日在进攻尊化。

在皇太极的大帐之内,后金的高级军官会聚一堂,纷纷议论莽古尔泰受伤的事情。众人脸色十分的难看,作为后金少有的猛将,莽古尔泰受伤的事情给后金的军心士气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打击。

不大一会儿,皇太极面带悲色的走到大帐之中,稳稳的坐在汗王椅上。后金的高级军官一齐向皇太极行礼,皇太极用悲伤的语调让众将免礼。

随后,皇太极十分亲切的慰问了现在以德克勒为的正蓝旗一干将领,让他们全力抢救莽古尔泰。皇太极怕正蓝旗没有医术高明的大夫,他又调遣了两黄旗的一些大夫,并且嘱咐德克勒,无论需要什么药材,都要尽力的搞到。随后,皇太极又命令在莽古尔泰受伤期间,正蓝旗的事务暂时由德克勒统领。

大部分将领,尤其是正蓝旗的一些将领看到皇太极这么的关心受伤的莽古尔泰,都觉得皇太极是一个英明的、体贴兄弟的、关爱下属的大汗,在皇太极的表演之下,无疑,他的威信,尤其是在正蓝旗中的威信有所提高。

会议开完后,皇太极只留下他的亲信大臣,其余的将领都被皇太极支开。皇太极的亲信大臣看到皇太极在众将走后,还是一副郁闷的样子,他们也以为皇太极是真的十分关心莽古尔泰的伤势。

作为臣子得为君王分忧啊,于是一些大臣就开始劝解皇太极,说莽古尔泰一定不会有事,他一定会好,大汗你就不用担心了,要不咱们在掳掠的明朝居民中找一些精通医药的明朝大夫,送到正蓝旗的大营去。为莽古尔泰去疗伤。

皇太极心情本来就十分的不爽,又看到自己的亲信大臣竟然为了莽古尔泰的伤势在那出谋划策,皇太极的火一下子就起来了,皇太极站起来,对着那些大臣破口大骂,他说:莽古尔泰那个笨蛋的死活与我何干!就因为莽古尔泰与阿敏位高权重,无奈,我只能采取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办法来安抚莽古尔泰与阿敏,没想到莽古尔泰与阿敏那俩个瓜批登鼻子上脸,还真以为我皇太极会分权给他俩吗?老子早就想收拾莽古尔泰和阿敏,还真没有想到,莽古尔泰竟然会被明军打成重伤

皇太极喘口气,又说道:莽古尔泰身受重伤,我军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面的仗不好打了,看来我军只能止步尊化城下了。本想借这次的扰边行动缓解后金的粮食危机,但是没有想到竟然会遇到这种情况,得不偿失啊!

皇太极有忍不住埋怨莽古尔泰几句古尔泰这个王八蛋,只知道呈匹夫之勇,这会好了吧,栽了吧。你说你这个瓜批怎么在这时候被明军击伤,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还有那明军,怎么就不把莽古尔泰给打死啊,你们把他打死了,我就有机会收编正蓝旗,多好的机会啊,就这么的错过了,可惜啊!

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一听,好吗,敢是大汗你不是担心莽古尔泰啊!你是想着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啊!看来大汗和莽古尔泰与阿敏有很大的分歧啊。这大汗明面上看起来友爱兄弟,其实背地里是十分的憎恨莽古尔泰与阿敏,依照大汗的手腕,莽古尔泰与阿敏根本就不是大汗的对手,莽古尔泰与阿敏迟早栽在皇太极的手里。

虽然皇太极这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萨哈廉和武其纳率领的精锐骑兵进展的却异常的顺利。一路上,萨哈廉和武其纳攻城掠地,收获颇丰。十二月初十二日,萨哈廉和武其纳进抵蓟县。

刚好,萨哈廉和武其纳与入援的五千宣大兵马在蓟县迎头相遇。随后两军在蓟县城下展开激战。

因为勤王的明军为了赶路,根本就没有携带火炮,所以五千明军在没有火炮的掩护下,脱离了城墙的保护,在蓟县城外与后金的两千骑兵野战,后果可想而知。经过了近两个时辰的激烈野战,明军被后金击溃。宣府总兵和大同总兵只身逃走。明军大败。

后金军队进抵蓟县后,防守蓟县的武官看到城外的明军被后金击溃后,竟然化装逃走,蓟县面临无人防守的局面。蓟县的知县看到后金兵临城下,而城中一片慌乱,自知蓟县必然被后金攻破,而蓟县知县又不愿意当俘虏,无奈之下,蓟县知县投井自尽。

后金军队很轻松的拿下蓟县县城,当然,后金军队在进城以后,遭到了一些民众的自的抵抗,刻丝这些民众哪里是后金军队的对手。后金很快就扑灭了抵抗力量。

萨哈廉和武其纳的骑兵在蓟县获得了充足的补给后,他俩决定分兵骚扰附近地区。于是萨哈廉和武其纳率领的骑兵被分成了好几股。分头进军,劫掠附近地区,其中的一只骑兵一直打到通洲近郊,才回兵。

朝廷接到蓟县失守的报告后,一片慌乱,随后又接到通洲附近出现后金骑兵的报告后,朝廷上下,谁也做不住了。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本来依照朝廷的惯例,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是不能进入内阁的,因为兵部和吏部权利过大,一个掌管全国的军队,一个掌管全国的官吏,如果让两部尚书入阁,有架空皇帝的嫌疑。但是崇祯皇帝即位后,根本没有理这套。

本来孙承宗和成基命入阁,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加上他两在政治上是倾向东林的,所以阉党余孽和一些因为东林上台而失去既得利益的大臣把他两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一直想找机会把孙承宗和成基命除掉。

在上次的朝会大辩论中,因为皇上的袒护,内阁安然无事。这一次,这些大臣们联合起来,一起弹劾孙承宗。说孙承宗御敌不利,朝廷应该把孙承宗下狱论罪。

在这些人看来,竟然现在扳不倒内阁,那就借机会除掉内阁重臣孙承宗,以削弱内阁的力量。所以孙承宗的日子是十分难过的,弹劾孙承宗的奏章每天都有一人多高。而且这些大臣还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士子,让他们去堵孙承宗的府邸。

当蓟县败报传来的时候,弹劾孙承宗达到了一个**,即使是崇祯皇帝在明里暗里的维护,也快保不住孙承宗了。崇祯皇帝看到自己实在是压不住了,那些该死的大臣好象是吃了**一般,不理会崇祯明里暗里的警告,把孙承宗往死了整。

崇祯皇帝觉得明军必须要取得几个重大的胜利,只有这样才会挽救孙承宗,否则自己只能破于形式,将孙承宗驱逐出朝廷。依照崇祯皇帝来看,袁崇焕应该回夺会广宁,到时候在自己的授意下,来个夸大宣传,袁崇焕的位子是肯定会保住,但是不一定能保住孙承宗。

崇祯皇帝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只能冒一次险,让孙承宗率领大军出城,在京畿地区以外击退后金军队,这样才能保住孙承宗。随即,崇祯皇帝召集内阁会议,在会议上,崇祯皇帝提出让孙承宗兼任勤王军统帅,上前线督战。

内阁一听,勤王军统帅,可是唯一的一只勤王军已经被后金军队击溃了,那里还有勤王军啊。崇祯皇帝又划给孙承宗三万京军,要求孙承宗驱除后金,收复失地。

崇祯皇帝的旨意遭到了孙承宗等人反对,本来京城的防御力量就薄弱,在划给孙承宗三万京军,如果后金打到京城怎么办。但是崇祯皇帝一意孤行。坚决要求内阁执行皇帝的旨意。内阁在皇帝的逼迫下,无奈只能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使。

内阁会议开完以后,韩犷等人走出皇宫,孙承宗回过身来,泪流满面的对着乾清宫嗑了三个响头。众人都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皇上这是在尽最后的努力来保护孙承宗。孙承宗带领着的三万京军,那时京城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孙承宗如果战胜,他自然不会有是,如果孙承宗一旦战败,京城能不能守的住就两说了。

孙承宗的同僚看到皇帝如此相信他和内阁,都不禁感到皇蒽浩荡,而内阁也是十分感激崇祯皇帝,他们终于看到了名主,也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越来越大。他们暗自誓,一定要辅佐崇祯皇帝中兴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