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86

全体内阁成员是十分反对崇祯皇帝的建议的玩笑,如果按照皇上的建议,别说蓟镇了,有可能京城都不保了。韩犷、孙承宗等竭力劝说皇上放弃这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奈何皇上就是不同意各镇兵马进京勤王。

孙承宗看到皇上如此的固执,根本就不听内阁的任何意见,可是此事十万火急,一刻都不能再拖了,他只好提出折中方案,让袁崇焕出兵广宁,威胁辽沈,迫使皇太极放弃进攻京畿的意图,回援辽沈,毕竟沈阳是后金的根本。

然后调集距离京师最近的宣大总兵侯世录率兵进京协防,以策完全;马世龙所部就地抵抗,力争主要城池、关碍不失;京城三大营,分出六万人马以保卫京畿地区,其余六万人马立刻支援尊化,、三屯营,争取将皇太极挡在尊化一线。

京城方面,命令内阁,六部大臣,再京的贵族,全部枕戈待旦,分守京城内外城的各段城墙,九门提督立刻召集青壮,分武器,必要时刻上前线守卫京城。

其实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京城最具战斗力的就是孙承宗所编练的京军,十二万余人的部队,装备最好的火器、战马,但是成军时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真实的战力别说崇祯,就连孙承宗心里都没底。

崇祯皇帝知道现在这些大臣里,最会用兵的就属孙承宗,听到孙承宗如此布置后,也是很满意的,随即命令孙承宗总督京城内外的饿守御事务,统帅京畿各路兵马。

夜晚,本应该宁静的北京城变得热闹起来,信使举着火把,骑着快马,四处的传递朝廷的命令,九门提督常炎林被从被窝里拉了出来,内心有些不满,心想什么事啊,三更半夜的把人拉起来。

等他看到圣旨后,脸色立马变得刷白。身为九门提督,他知道事关重大,他吩咐身旁的一个家丁,拿出一些银两,贿赂一下传旨的太监。那个太监收到银子后,立刻满脸的媚笑,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后,就离开了

常炎林把圣旨收好,立刻命令家丁服侍他穿好官服,收拾妥当后,他骑马直奔九门提督府,召集所有九门提督府所属的官员,安排城防事宜。而在京的一些高级官员也收到了崇祯皇帝的通知。一个个像死了娘似的,有些官员甚至连夜收拾家中金银细软,准备跑路。

忠贞的官员也顾不得宵禁的规矩,穿戴整齐,都跑到**前准备见驾。;一些巡逻的兵丁看到内城之中大臣们来回的走动,想上前劝阻,说现在是宵禁时间。可是一个两个好说,现在是成群结对,而且都是高级官员,他们也不敢管啊,干脆就当没看见,反正还有两三个时辰就到上朝的时间了。

不大一会儿,**前就云集了大量的高级官员,守卫紫禁城的禁军一看这架势,有些纳闷,这些大臣怎么变的这么敬业了,还没到早朝的时间啊。但是眼看城门之下的大臣们越聚越多,兵士们怕出什么事情,就赶快的报告一个军官,这个军官到城楼上一看,也傻眼了,虽说今晚不平静,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大动静吧。

这个军官只是一个校尉,职位太低,他又向他的上级报告,最后闹到了王应朝那儿,但是宫里已经忙成了一团,内阁和皇上又在谈事情,看样子也没有空搭理这些大臣了,他也没工夫,就没当回事。

在家收拾行李的大臣听说部分大臣已经齐聚宫门口了,他们想了想:现在正是表忠心的时候啊,再说,一些同僚已经到宫门口要见皇上,自己不去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他们吩咐更衣备轿,也去表衷心,临出门的时候,他们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产,还吩咐那些家丁快些收拾,准备早晨就让家眷带着家产赶紧的跑路。

宫门口的大臣三三两两的在议论皇太极扰边的这件大事,本来这些人以为有袁崇焕在山海关前挡着,蒙古在北边防着,他皇太极在怎么有才也打不到京畿啊。京城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这些大臣也没经历过这事啊,一个个都慌了手脚,没了主意。

再这干等着召见也不是办法啊,这些大臣思来想去们求见皇上得了。等也一个时辰后,他们开始要求晋见皇上。守卫的禁军可是犯了难,按规矩,入夜后,紫禁城是不准开城门的,城门都上着锁呢。可是这些都是高级官员,用武力驱散可不行啊。值班的军官只能在城楼上喊话,要求这些大臣在早朝的时候再到这里集合。

明朝的大臣是很执拗的,有时候这些大臣连皇上都赶骂,更别说这些禁军军官了,一些情绪激动的大臣甚至破口大骂。

军官哪是这帮大臣的对手,而且这帮大臣骂人还不代脏字,不大一会儿就被骂得不知东南西北。气得他直想命令手下的军士向城下开枪。

无奈,底下的都是高官,一个小小的校尉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去找援兵了。王应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的气愤,他真想叫上厂卫的番子们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只不过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时代不同了,再说皇上也是不允许的。

王应朝只好将这个消息告诉皇上,皇上表情很平静,但是就是不表态,内阁这些大员们有心为在宫外的同僚说好话,但是因为犯边的事情已经惹怒了皇上,这个时候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武英殿里出奇的平静。

崇祯皇帝看到这个样子,笑了笑说道:朕感欣慰啊,我大明皇朝有如此的忠臣,何愁建酋不平喧进来,摆驾皇极殿。

内阁看到皇上的态度都松了一口气。跟在皇上的后面到皇极殿去了。守卫**的禁军也到了命令,开门放那些大臣们进了皇宫。皇帝还是满有人情味的,因为正直黎明前的黑暗,再加上宫里照明不好,早就有提灯的小太监在宫门后等着。为这些大臣们照明、领路。

皇极殿里灯火通明,殿内站满了大臣。对于目前的局势,这些大臣是没有一点的准备,更别说应对的办法。等到皇上来了,大臣们行礼过后,内阁辅韩犷宣读了内阁拟订的应对方案,顿时朝廷就炸开了锅,同意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尤其是一些遭到东林打压的大臣,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翻盘的机会到了,所以更是不遗余力的痛斥内阁误国,要追究此次事件的责任人。矛头直对韩犷领导的内阁。

有些大臣则认为这不是内阁的责任,再说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和那些要打击东林的大臣开始了新一轮的论战。当然,那些东林大臣不能眼看着东林内阁被人攻击,所以也加入到论战当中,皇极殿陷入一片吵杂当中。

崇祯皇帝一看到这种情形,心说你们是来吵架的,还是来议事的。这可真是明朝独有的政治现象,谁说封建社会没有言论自由,看看这些大臣、士大夫,什么都敢说,那个海瑞连嘉靖帝都敢骂啊。

调停,是皇帝必须做的,否则这些大臣会辩论上一天而不用休息。打仗打的是钱粮,崇祯皇帝问户部京城有多少的存粮,户部说京城只有三个月的存粮;崇祯又问工部,守成器械全不全;军用物资准备的如何,工部侍郎王洽掌管这件事,便出列答到说器械完好,物资比较的充足。

崇祯皇帝很是满意,当时有个御史提出,是不是将在通洲的训练营的那些炮手调入京城,操作火炮,以加强防卫。

但是身为理学大家的刘宗周却说道:堂堂中国,止用小技御敌,其不贻笑天下。

崇祯听到这个话,直接无视,心说:这个刘宗周不是读书读傻了吧?整个就是一个二百五吗,看来应该找个机会,把他弄到冷板凳上去安度余生,这样的人在朝廷,危害太大,什么理学大家,我说清朝怎么被洋人打的落花流水,就是清朝的皇帝竟用这些二百五了,清朝的皇帝也是,好的没学会,就学会读死书了。整个就是愚弄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