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97

王应朝想了一想,觉得就这么禀报皇上那肯定是自找不痛快在他们为皇上,为朝廷办了那么多事的面子,咱家就帮他们一把吧。

王应朝字斟酌句的说道:韩阁老,依咱家看来,内阁还是商量一个解决的办法后,再和咱家一起去见皇上的好。皇上才过几天的安生日子啊。

韩犷、孙承宗等人都是官场老油条了,听到王应朝的这番话,知道王应朝有心帮忙,都十分的感激这个通情达理的太监。

王应朝又说道:各位阁老,你们赶紧商议对策,皇上那里离不开人。

说完,拿起那份公文就要走,他刚走到门口,回过头来又补充道:韩阁老,咱家就给你们一盏茶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过后,咱家必须把这份公文交给皇上,韩阁老,到时候你们要是拿不出一个对策,咱家也帮不了你们了。

说完,王应朝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韩犷看到事情有转圜的希望,异常的高兴。如果王应朝第一时间就把公文送到圣上那去,那这届内阁就完了。这些人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韩犷对孙承宗说道:孙大人,你主持兵部工作,而且蓟镇总兵又是你举荐的。孙大人,说实话,蓟镇能不能挡住皇太极?

韩犷问完,钱龙锡、成基命、刘鸿训等人就直盯盯的看着孙承宗。孙承宗艰难的咽下了一口吐沫,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韩大人,各位大人,蓟镇总兵马世龙跟随在下多年,又和建酋多次交锋。相信马世龙总兵不会轻易的让建酋突破防线。不过蓟镇兵力稍显薄弱,战力不足,最多只能防守城池,如果野战的话,胜算不多啊。

成基命也说道:在下听闻建酋拥有精锐的骑兵,我军长于守成,而敌军长于野战,只要我军监守城池,建酋拿我们就没有办法。可是如果建酋不攻击防守严密的城池,而是一路南下,那该怎么办?

李标说道:成大人说的不错,如果建酋不攻击防守严密的城池,而是一路南下,那京城就危险了,到时候陷京城于战火,我等怎么向百官和天下百姓交代?

李标说的不错,明军守成有余,但是论野战,也只有关宁军才能与之争风位大臣商议一番,决定命令蓟镇严防死守,然后命令各处明军前来京师勤王。力图将后金军队阻截在尊化。

众人商议完毕后,一起来到准备一起的晋见皇上,因为后宫不是那些大臣能进的,好在,王应朝留了一个小太监。韩犷吩咐那个小太监立即通知王应朝,他们要晋见皇上。

王应朝回到乾清宫后,看到崇祯和后宫那几位主子快要吃完夜宵了,他瞧准了一个机会,到皇上跟前,说有些公务内阁处理不了,希望皇上赶快批阅。

崇祯就犯起了嘀咕,盯着王应朝看了一会儿,王应朝被崇祯看得头皮麻,但是只能硬挺着,崇祯想了想说道:好吧,把那些奏章拿拿过来吧。

王应朝就退了出去,吩咐一个小太监去拿一些比较重要的奏章来,而那份公文就在他的袖子里。

虽说他拖住了皇上,但是那些后妃就有些不高兴了,一家人好不容易的聚在一起吃个饭,你出来搅什么局啊。所以那些后妃看王应朝的眼神有些不善。

王应朝也只能苦笑了,这叫什么事啊,那些大臣惹的事,叫我们这些内官背黑锅,不地道,太不地道了。

那个小太监捧过来数十件的奏章交给王应朝,王应朝就把公文夹到其中的一份奏章里。他想,韩大人,你们这时候也应该商量出一个结果吧。

崇祯翻看了一些奏章,当他看到那份公文的时候,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后金借道蒙古,打过来了。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啊!

按道理说,如果没有蒙古的带路,皇太极根本就找不到攻打蓟镇的道路,按照原订的计划,只要摆平了蒙古,就断绝皇太极进攻希望,没有向导,你皇太极还能飞过来?

没想到啊,这个皇太极真的飞过来了。而且还是带着十多万的骑兵飞过来的。事情大条了。看来蒙古这个屏障并不可靠啊!大意了,这回大意了啊。真是穿越界的耻辱啊!

王应朝看到皇上很不爽,皇上很不爽,后果很严重。这时候,有个小太监示意王应朝,王应朝知道,内阁已经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了。所以他赶紧上前说道:皇上,全体内阁大臣求见。

崇祯皇帝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应朝,吩咐下去,让他们在武英殿见驾吧。

王应朝小心的吩咐下去了。然后命令随侍的太监赶紧准备龙撵,依仗。崇祯皇帝阻止了王应朝,说道有这些人,陪朕去就行了。

说完,指了指屋里里的这些太监、宫女。王应朝知道,在这个时候,不能违背皇上的命令,听到皇上如此吩咐,他立即命人多准备些灯笼。就这样,几个太监提着灯笼在前边开路,崇祯皇帝在中间,王应朝在崇祯的一旁,后面是一队的太监、宫女。

韩犷、孙承宗等人在武英殿忐忑不安的等着崇祯皇帝,他们不知道要承受皇帝怎样的愤怒。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听到外面的太监高声的唱和道:皇上驾到。

韩犷等人立即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应付皇帝的怒火。崇祯皇帝缓步的走进武英殿,众人看不出现在崇祯皇帝是喜是怒,崇祯皇帝看到这些大臣,先开口说道:各位,这份公文你们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而且我想,你们已经商议出来一个对策了吧。

韩犷等人和王应朝的脸色都变的不好看了,尤其是王应朝,他吓的立即跪下说道:皇上…

崇祯不等他把话说完,就阻止他说道:好了,应朝,朕不是怪你,起来吧。韩阁老,把你们的应对计划说出来吧。

韩犷说道:臣对兵事不怎么熟悉,还是由孙承宗大人来说吧,毕竟孙大人主持兵部的工作。

孙承宗也不客气,出列说道:皇上,此次建酋提兵十余万人,在蒙古哈桑部的带领下直扑蓟镇,臣以为,蓟镇总兵马世龙所部,兵力薄弱,可能抵挡不住建酋的进攻,臣请皇上下旨命令袁崇焕迅回援京城,力图在尊化一线阻击皇太极的军队,并号召各镇兵马,进京勤王,以保证京师安全。

崇祯皇帝一听这话,一下子站了起来,笑了一声说道:孙阁老、韩阁老,这就是你们谋划的计策?朕问你们,皇太极多少兵马,蓟镇总兵辖下多少兵马,袁崇焕进京又能带多少兵马?在尊化阻击皇太极,依朕看,没等袁崇焕到尊化,他皇太极就到得胜门了。叫各镇兵马前来勤王,各镇兵马战斗力怎么样?叫他们来能顶什么用,最多就是凑凑人数,壮壮声势,靠他们,在等三五年吧。

崇祯是毫不客气的把内阁的意见批的体无完肤,韩犷、成基命、孙承宗等人是羞红了脸,被皇帝如此的指责,这还是第一回。不过崇祯说的确实是实话,各镇军队,只有袁崇焕的关宁军和宣大总兵麾下的还有战斗力,其余的兵马,如果要是和八旗正面的交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崇祯皇帝叹了一口气说道: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下召,命令留下五万京军,其余各部驰援尊化、三屯营、通洲;袁崇焕部不准驰援京师,立即调集兵马,夺回广宁;马世龙部严守蓟镇各个城池,不准收纳溃兵乱民。直隶、山西、山东各处兵马严守各处关隘,没有命令,不得私至调离。

韩犷、成基命、孙承宗等人看到皇上如此的安排,以为皇上疯了,如果这么办,就是把京畿地区至于皇太极的兵锋之下,不让各镇兵马,尤其是袁崇焕部进京勤王,京师的安危怎么半?皇上不是被吓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