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98

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九月初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初六日,皇太极统帅八旗大军从沈阳出,初八日,八旗军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地方,敖汉、奈曼、科尔沁、扎鲁特、喀尔咯、喀喇沁等蒙古诸部来会,随后,皇太极指挥后金、蒙古联军与察哈尔林丹汗部会战,察哈尔林丹汗部不敌,溃败逃走,皇太极指挥联军追击察哈尔林丹汗部直至大兴安岭地区

袁崇焕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后,就命令关宁军严加戒备,并派出斥候打探八旗军的动向。当时正在修筑义洲城的祖大毕得到忠于明朝蒙古部落的消息,飞马奏报袁崇焕。袁崇焕得到消息后,筹集近一年的粮草运送到义洲城,并命令祖大毕加快修城度,并向朝廷出八百里加紧奏报。

而此时,朝廷正忙于考核各地官员,惩治贪腐官员。即湖广、山东后,朝廷又向云贵、两广和安徽下手了。新启用的傅宗龙为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钱士晋为云南巡抚,赋闲在家的杨贺为两广总督;因为得罪阉党赋闲在家的陈子壮为安徽总督。

不合常规的是,这些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没有进京棉圣,而是直接到地方任职并配合内阁对当地官员的考核。就皇上以雷霆手段整束吏治,内阁、六部、御史台及督察院的官员是忙得不亦乐乎。成堆的卷宗,成群的说情者,令这些朝廷大员烦闷不已,但是皇命难为,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主持这次官员的考核。恰巧此时,袁崇焕的加紧奏章送到内阁,韩犷、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等人已经几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一个个红着眼睛,在内阁值房开会。

韩犷先说道:各位,就袁大人的这份奏报,都有什么看法?

作为兵部尚书,又曾经在辽东担任过要职的孙承宗先表态支持,并且认为此举可以进一步改善辽东前线的双方态势,拓展了明朝在辽东的战略纵深,为以后收复广宁创造了条件。

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王祚远等认为此举可行,但问题是钱粮从何而来?这些年来,因为朝廷**,而且在辽东,明军兵败失地,为了支付辽东军饷,朝廷已经加派辽饷皇即位后,进行改革减轻赋税,展商业。户部好不容易才勉强维持开支,这笔钱怎么出?

韩犷、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等没有什么好主意。加税肯定是不行的,挪用各地的军饷也是行不通的,实在只没有办法,孙承宗硬着头皮说:各位,不如请皇上动用内帑暂时支付,如何?

韩犷、钱龙锡、李标等大吃一惊,皇上即位之初,已经动用几百万两的内帑用于支付各地的粮饷,此时怎么还能奏请皇上动用内帑?

刘鸿训想了一想皇英明,初登大宝时,积蓄力量,等候时机,适时雷霆一击,铲除阉党,并且内帑以充军资,实乃不世明君。此奏章事关重大,我看孙大人此举可行。

刘鸿训明显支持孙承宗的意见,钱龙锡、李标、王祚远沉思片刻,也支持孙承宗的意见,韩犷看了看王永光、钱谦益、成基命。

王永光现在是无所谓了,大打定主意,查察过后,一定要辞职,荣华富贵虽好,但还要有命去享啊。春风得意的钱谦益并不想冒着得罪皇上的风险来支持袁崇焕,不过看着同僚都赞同,无奈,只得点点头;而成基命,从心理来说,是十分赞同的,不过历经宦海几十年的成基命来说,刚入内阁,还是小心为好。

袁崇焕的奏章和内阁的意见一起被送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这几个月以来,崇祯也清闲,朝廷考核官员,陕西的叛乱,朝廷财政的吃紧,时刻困绕着他。最令人烦恼的是有些官员竟然贿赂国舅周奎和田宏遇,而周奎、田宏遇竟然说动周皇后和田贵妃,为那些失业的功勋贵族说情,并且还想干扰这次官员的考核。这让崇祯非常的愤怒。

崇祯虽然没有斥责皇后和贵妃,但对周皇后和田贵妃的态度明显的冷淡下来,崇祯皇帝感到,现在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了。周奎、田宏遇可不是什么好人,借着国舅的身份胡作非为,崇祯早就想办他们不爽了,不过看在周皇后和田贵妃的面子上,也就睁一只眼,笔一只眼,再说现在事情太多,也没空搭理他们。不过这次他们触怒到了崇祯皇帝,并且让崇祯感到,再也不能放任这两位国舅了。随即崇祯便命令曹化醇严密监视两位国舅,并严令曹化醇,告诉紫禁城守门官员,不准他们进入宫门半步。

崇祯看到袁崇焕的奏章和内阁的意见后,不由苦笑,又要自己动用内帑?想想朝廷现在的状况,现在朝廷财政紧急,陕西要赈灾,还要剿灭起义军,辽东要打仗,各地官员要工资,军队要粮饷,现在实在是没钱啊。好吧,这笔钱还是我拿吧,不过,既然有的蒙古部落一边拿朝廷的抚赏,一边竟然帮后金,想两边讨好,哪有怎么便宜的事情?

崇祯皇帝当天就连下两道圣旨,第一道的主要内容是:准许袁崇焕修筑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并从内帑中支出近三百万两白银,移蓟镇三万余人到辽东,以充实辽东劳力及补充辽军。

第二道圣旨的主要内容是指责一些蒙古部落背信弃义,为后金效力,除一小部分的蒙古部落外,全面停止对蒙古的抚赏。崇祯的用意是要给这些两面派一些颜色看看,想两边讨好,不可能。这项措施,也缓解了朝廷财政的困难。

袁崇焕在递上奏章后,并没有消极等待,一方面他集合关外的民夫,征集粮食、草料,在圣旨还没有下达的情况下,就开始抢修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另一方面,命令辽军做好战斗准备。

圣旨下达后,袁崇焕立即任命祖大寿为前锋总兵官,率令关外八城民夫修筑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任命朱梅、何可纲为副将,协助祖大寿筑城。袁崇焕率领众军移住锦州,赵率教部被命令严守山海关。

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大军于十月十五日回到沈阳,随即得到袁崇焕修筑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的消息。皇太极暗叹一声,好快啊。

皇太极十分清楚,如果明朝修完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那前线势必推进到广宁,假以时日,广宁十有**回落入袁崇焕的手里,那对后金就大大的不妙了,不过此时后金刚刚经历过大战,军队必须要经过相当的一段时间修养,否则还会像宁锦大战一样,饮恨与袁崇焕之手。

皇太极永远也忘不了宁锦大战,天聪元年正月,皇太极以朝鲜使臣不恭为借口,命令阿敏率领八旗军进攻朝鲜,朝鲜军不敌,一直被八旗军打到平壤,朝鲜被迫与后金定下“兄弟之盟”。

阿敏率领八旗军凯旋回归后,皇太极企图趁八旗军锐气正胜,兵宁锦,一举荡平辽西,并为父汗努尔哈赤报仇。

于是在天聪元年即天启七年五月初六,皇太极亲自指挥两黄旗与两白旗,前锋直指锦州、宁远。十一日,皇太极率领六万八旗军将锦州团团包围。

从十一日到二十七日,后金军队连续征战十七天,期间皇太极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诱降,不降;诱其出城野战,不出;围城打援,不获。令皇太极十分的气恼。

二十八日,皇太极率军进攻宁远被袁崇焕打得灰头土脸,二十九日,皇太极无奈回师继续进攻锦州。至六月初六,仍不能攻克锦州,而八旗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皇太极怀着满腔的遗憾和愤怒,撤军回师。

不过这一回,皇太极学乖了,他并没有贸然的进攻明军。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征讨察哈尔林丹汗部虽然取得了胜利,不过八旗军也受到了一些损失,在加上八旗军长途征伐,军队也十分的疲惫。

另一方面,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让皇太极难以忘怀,宁远大战时,皇太极目睹了八旗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父汗努尔哈赤也因此郁郁而终;宁锦大战,皇太极被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印象实在是深刻啊。所以,皇太极一方面命令八旗军加紧修养,并打造攻城器具;一方面命令斥候详细侦察锦州凌河和右屯等城堡的军力情况,为进攻大、小凌河及右屯等诸城堡,并肆机占领锦州、宁远作好军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