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作者:吴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371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且历史悠久。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酿酒历史使我国酒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酿造出许多被誉为“神品”、‘琼浆”的酒类珍品。我这次主要对中西酒文化进行比较,并侧重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史。

我觉得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们,甚至不同的心情当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对于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理解,关键在于能够使酒文化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这就需要中西酒文化相互融合。如今,西方的酒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酒文化,尤其在品酒的意境方面更趋向于西方,希望也可以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

说到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就不得不提到酒与诗的密切关系,诗赋予酒的是全新的诠释,使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墨士借酒写出流传至今的好诗篇,抒发了自己或喜或忧的感情,描绘了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黄縢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还有《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

诗人也特别的爱酒,唐朝诗人杜甫就作了一首诗《饮中八仙歌》,生动的描绘出唐朝的贺知章、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张旭等人八仙饮酒时的不同神态,以及不拘礼节、落拓不羁的豪爽性格。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还有一首是杜牧地《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反映了当时江南酒肆普遍。人们对酒地喜爱。

酒也赋予英雄豪杰们以不凡地壮举。赐予文化浓厚地生活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岳飞立志痛饮黄龙(南宋初年地抗金名将。岳飞曾因饮酒过多而过失。其母及高宗赵构都让他戒酒。他也听从了劝告。立即断了酒。但他却发下誓愿:“直捣黄龙府(金国地都城)。与诸君痛饮耳!”其中“与诸君痛饮耳”充满英雄豪情。)。其实无论悲喜。醉酒者在酒中所追求地是生活地自由、忘记生死利禄荣辱地轻松。在酒中做一个真正地自己。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酒精神地精髓理解吧!

要了解中国酒文化就先从酿酒起源说起。在古代。往往将酿酒地起源归于某某人地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地祖宗。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地仪狄发明了酿酒。

2杜康酿酒。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这里还有一段关于猿猴造酒传说。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人们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据传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还需要再研究。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床附近,在垃圾堆幸福,都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

中国人通常在节日里呼朋唤友,开怀畅饮,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庆祝的节日,那么就介绍一下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1春节,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

2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但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4重阳节,也叫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自此以后,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5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还有好多少数民族的饮酒习惯,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阳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中国酒的品种繁多,质地精良,风格独特,蜚声国内外市场,按酒精含量的多少有高度酒(烈性酒)、中度酒、低度酒三种;按酒的台糖浓度高低有甜型酒,半甜型酒,“干”型酒三种;按制造方法的不同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类;按商品类型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果露酒,药酒,仿洋酒等六类。

中国还有很多关于酒的文化,比如,酒器,酒旗,酒的判别方法,交杯酒的由来,醉拳,各朝代对酒的制度等等,接下来我来说一说西方的酒文化。

1.琴酒是人类第一种为特殊目的所造的烈酒。琴酒是近百年来调制鸡尾酒时最常使用的基酒,其配方多达千种以上,故有“琴酒是鸡尾酒心脏”之说。

2.威士忌属于烈性酒,由捣碎的谷类发酵、蒸馏后再置于木桶中酝藏熟成所制成。基本上,任何谷类都可以用来酿造威士忌,但是,最主要的材料为玉米,裸麦,小麦及大麦。威士忌分为苏格兰威士忌,单种麦芽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调合威士忌,波本威士忌,威士忌,田纳西威士忌,加拿大威士忌。

3.伏特加是一种酒精浓度很高的蒸馏酒。据称伏特加是用马铃薯制的,但实际上在俄罗斯和其他地方,是用谷物制造的。风味绝佳的伏特加酒,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日,仍无法以性能优越的连续式蒸馏机直接制造而得。这种酒除了使软性饮料变烈,使烈性饮料变得更烈外,其他毫无用途,它无色无味,但很提神。

在欧洲,尤其是在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是有一定之规的。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只酒樽,一套水杯,一套红酒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酒杯在餐桌上的摆放也有特别的讲究。从左到右,最大号杯在最左边,最小号杯在最右边。至今最受欧洲人喜爱的酒杯依然是纯净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状,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饰及不同设计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丽的心情。

现在我们来谈谈葡萄酒。红葡萄酒是用红葡萄来酿造,酒的红色均来自葡萄皮中的红色素,绝不可使用人工合成的色素。好的红酒是要经过橡木桶的窖藏。橡木桶从法国进口,每个价值1-2万元,而且使用3-5年,橡木的精华用光了,桶就淘汰了。所以,好的红酒都会价值不斐!

(1)葡萄酒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2能促进红血细胞成熟,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葡萄酒的美容效果极佳,坚持早晚用葡萄酒涂抹皮肤,可以使粗糙的皮肤变得光洁而富有弹性。

(2)葡萄酒中所含的丹宁,能抑制细菌繁殖,有抗发炎与帮助消化作用,可以有效防止老化、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变及癌症。由葡萄皮和葡萄籽释放出的酚类物质,可对抗动脉硬化,预防中风,预防心肌梗塞,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3)葡萄酒的香气或清纯,或浓厚,举杯轻嗅、摇晃过后再闻,香味都是不同的;酒体晶莹剔透,清澈动人,呈现高贵艳丽的宝石红色;入口醇厚丰润,回味细腻柔和。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这和中国很不同。还有,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仔细想想,可以发现: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饮用他后带来的美妙作用。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豪饮,还是西方的品酒,都希望酒文化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比较出更多更好的酒,也可以是酒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酒文化,欣赏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