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 纱厂伤痛
作者:阿克龙      更新:2019-08-02 11:26      字数:2853

刘师傅终于调回南方去了,临走前,我执意为他送行,在汽车站门前的小饭店请了一次。我们彼此师徒一场,刘师傅对我多有照顾,如今一旦离别,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再见一面。

“小吴,只要是你愿意,我回老家后,说什么也要想办法把你调过去。在我们南方老家,现在乡镇企业红火得很,只要你有技术,不愁找不到饭碗,而且挣钱比这里多得多。”刘师傅一脸真挚,再次提出了他的想法。

“刘师傅,你五十年代老技校毕业,电工技术那么过硬,我跟你没法比。”我有点心虚地回应道。

“你的技术不赖,又脱产学了半年,有理论有实践,只要再好好积累一点经验,将来肯定比我强。”刘师傅在一旁对我鼓励着。

“好吧,我一定不辜负你的希望,好好磨练技术,可是……可是我现在不干电工,干保全了,就是想使劲,可能也使不上了。”我嗫嚅着说道。

“这个混蛋老侯,心眼太小了,他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生产上,不知道在搞什么歪门邪道。”刘师傅听了我的话,也不由地叹了口气。

当天晚上,大家心里都酸酸的,分别在即,有着一份说不出的惆怅。

自打回到了保全班,我的生活又恢复到了过去,袁圆给我的高中课本因为太难,我失去了最初拿到它们时的动力,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得很慢,高一的课程才自学了一大半,还有一些问题稀里糊涂地没有全搞明白。

自打春天卧龙湖一别后,我与师傅和袁圆就完全断了联系,我有时候甚至感到,自己似乎从来没认识过他们,彼此的生活也从没交集过。我突然没有了任何的生活目标,自足而散漫地过着每一天,我甚至相信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爹一样直到退休,再让我的孩子来接班,当然,前提是我必须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才行。可是,我对自己的婚姻也失去了信心。

这一年,天气热得特别早,刚过“五一”就有了酷暑的感觉,更让人焦灼地是南国边陲突燃的战火。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部队会催促那位小姑娘的父亲归队,他无疑奉命回去后,就立即开赴前线了。

每天晚上,在生活区的电影院门前,都是人头攒动,因为在那里新架起了一台波兰产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下班和轮休的工友们拥挤在荧屏前,关注着几千里外的前方战事。因为这里有许多前线军人的妻子,她们每天寝食难安,战争离她们很近,甚至比那些亲临战争的人更加提心吊胆。在各种宣传媒介的宣传之外,一些小道信息也纷至沓来,大家每日窃窃私语,相互打探着消息,搜寻着南国边陲的一切信息。

这天早上,我和小蔡师兄在车间里修一台细纱机,自打我回到保全班以后,每次许长久来派活,他都要求和我在一起。大概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许长久基本上都满足了,这弄得他原来的师傅张胖子很郁闷,因为他的脾气坏,又好捉弄人,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与他搭班干活。现在,他只有带着两个新徒弟单干,出不了活还要扣钱,弄得他一天到晚瞎嚷嚷,两个接班的小徒弟更是一惊一乍。

我们刚开始干活不久,早班和中班就开始换班了,前来接班的正好是那位自己熟悉的吕大姐,她看见了我很高兴,上前热情地打了声招呼。

“吕大姐,吴大哥最近怎么样了?”我望着吕大姐,想到了她的丈夫,他是春节前,第一位入驻招待所的职工家属。

“他们还在戈壁滩,现在的实验很忙,前几天来信还向你问好呢。”吕大姐笑盈盈地回答道。

“他们没有上前线吧?”我这几天脑子里全是这事,不由地随口问道。

“他们是科研部队,怎么会上前线呢?哎——现在想来,虽然是相隔太远,生活又艰苦,但是比起整日担惊受怕,真是算太有福气啦。”吕大姐回身望了一下四周,又接着感叹道,“你看看四周,光是我们这个班的姐妹,就有好几位丈夫在前线,真不知道她们每天怎么熬得。”

吕大姐的话让我和小蔡师兄都沉默了,莞尔好一会,吕大姐才扬起脸来问道:“这台机器什么时候才能修好?”

“噢——我俩一定加紧,估计中午吃饭以后,我们加班不休息,下午两点钟前应该能搞定。”我知道老猴子搞了浮动工资后,大伙原本的工资大幅度下降,现在又都是计件制,如果我们的机器不修好,会影响吕大姐的当月收入。

这天中午,我和小蔡师兄在食堂简单吃了点饭,就回到车间继续加班,过了下午两点,终于把机器修好了。正当我们试车的时候,车间大门涌进了一群人,除了小李的叔叔和办公室童主任外,还有几位身着军装,神情肃穆的现役军人。

大伙感到有点奇怪,伸长了脖子看着他们上了车间二楼,不久后,这群人又在跟屁虫主任的引领下,匆匆地来到了我们的生产场地,在众目睽睽下穿过一排隆隆作响的细纱机,来到了一位正在挡车女工的面前。我认出了她就是春节后来招待所住了几天,丈夫奉命归队的小姑娘的妈妈。

车间的人们都聚拢了过去,领头的军人轻语了几句,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将一个硕大的信封哆嗦着递了过去。女挡车工的脸色顿时由灰黄变得惨白,她双手推搡着信封,顽强地拒绝着。

旁边有人看不过去了,想帮着接下来,女工一把夺过来紧紧地搂在了怀中,一屁股瘫坐在了水泥地上,掩住面孔嚎啕大哭起来。

当班的工友们忙着过去搀扶她,可是她却像身上无骨一样,酥软地怎么也站不起来,那撕心裂肺的悲泣声,几乎掩住了机器嘈杂的轰鸣。

“哎……她是第一个。”

吕大姐在我的耳边轻轻地叹息道,她的感叹令周围的人们悲戚失色,许多人也悲愁垂涕,跟着抹起了眼泪。

战争,如此贴近地搅动着小城,搅动着纱厂,搅动着人们和平的生活;牺牲,让我们这些享受着安宁的人们,第一次感到了军人的崇高和伟大。厂里断断续续地接到《烈士通知书》的女工由一而二再三,在我住得招待所前的杂树林旁,出现了一排红砖灰瓦的平房,那是厂里为了优抚这三位烈士遗孀,临时突击盖起来的简易房。

对这些有了住房的女工来说,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曾是她们最大的一种奢望,如今,当她们生龙活虎的丈夫,永远凝聚成了墙上默默无语的照片时,才换来了这样两间简陋的房子。只是,现在这缺少了男人的房子,还能叫一个“家”吗?我每天路过这排“寡妇房”(张胖子私下起得名)时,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哀伤,不由地加快脚步匆匆而去,因为我害怕见到那位忽闪着晶莹大眼睛,睫毛象两把小刷子,再也无法喊出“爸爸”的小姑娘。

熬过了一季的酷暑,天空开始澄清透明起来,当丝丝秋风有了凉意的时候,我和小蔡师兄又去了一趟卧龙湖。站在水天一色的湖边,满目尽是密密丛丛摇曳的芦苇,她们相互慰藉着,抵挡着愈来愈重的寒气,相互支撑着,开始准备迎战着即将肆意妄为的西北风。

“吴平,你说,咱们是不是就像这芦苇,青了又黄,随风侍弄,自生自灭,无足轻重。”小蔡师兄目光空洞地凝望着远方,轻拈着一片飘落在面庞的芦花,淡淡地说道。

“芦苇虽然轻盈柔弱,应该也有着一份坚强,咱们看到大风能吹倒小麦玉米,却好像从来没有吹倒过芦苇。”我指着一只在苇丛上飞翔的鸥鸟,回答着小蔡师兄的提问。

“是因为它太轻了吗?”小蔡师兄轻声嘟哝道。

“不是,因为它有韧性。”我回答的时候,目光依旧在远方。

在那里,夕阳西斜,湖面洒金,一束束芦苇像火焰一般,灼灼地燃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