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丶缺钱的无奈
作者:柠檬咘酸      更新:2019-08-01 21:46      字数:2545

。。。

神他喵的早去早回,刘毅无奈的嘴角抽动,我还回来干嘛,孔融难道老糊涂了,下次再见就是青州书院了,只不过能不能见到还不一定呢,青州书院虽然就挨着城阳,但还是得出城,这么远的距离还要跑路,不可能滴,这么远还不如在政务厅待着。

“孔大人,我告辞了,青州书院随时恭候您的大驾”,刘毅笑眯眯的说道,不管你孔融什么时候去青州书院,反正等刘毅回去就公告天下青州书院开门,北海太守孔融担任院长,先把你的名望借来用用再说,反正你都同意担任院长了。

“好说,等我把北海的事处理好就去青州书院观摩一番,看看子昂建造的青州书院能不能成为天下顶尖的学院”,孔融大笑着说道,青州出资建立书院,怎么说也得比那些个人世家建立的书院高端一些吧,不然你整个青州建的书院还没人家个人建的好,脸都丢光了。

“肯定不会让孔大人失望的”,刘毅笑着说道。

书院的优劣和书院的环境关系不大,青州书院花费的资金不少,但也不是呕心沥血所建造,书院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出自学院的人才,就像老师很难分出来高低,但培育出来的学生出名与否,自然而然的就把谁更会教导更有能力区别出来了。

孔融一路相送直到刘毅消失在他的视野。

“青州书院,孔家只希望能为天下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无意乱入天下纷争,子昂可不要让我为难啊,名望借用就借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孔融看着刘毅离去的背影,呢喃道。

孔家传承于孔子,虽说也算得上名门大家,但到了他这一代,没有惊天动地的领袖人物出现,孔家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荀家双龙,水镜先生,各种各样的世家领头人物带领他们的世家奋勇向前,但孔融没有那份心,天下大乱的确是世家交替的时机,可交替也代表着会有很大的风险,孔融不敢赌,也许是与家学有关吧,孔家向来不怎么参与纷争,这一次也不打算介入,青州书院,能开万民之智,对孔家也是一个大机遇,只要不参与到诸侯斗争中就行,孔融还是妥协了。

刘毅回到客栈,正好看到收拾好的赵云和太史慈,马都牵在手里了。

“子龙,你们也太快了吧,这么着急啊”,刘毅目瞪狗呆的看着他们两个和门神一样站在门口,牵着马,面无表情。

“子昂,去拿你的东西吧,咱们赶紧走,说不定今天就能赶到城阳”,赵云看到刘毅回来了,笑着说道。

“我没什么东西啊,牵着马走吧,今晚之前能赶回去就更好了,剩的在外面过夜不安全”,刘毅笑着说道,然后就去牵马了。

去的时候还疑惑的看了赵云太史慈一眼,总感觉有些怪怪的,这么着急走,马都签好了在门口等着,难道做了什么事,不像平时他们的样子啊。

牵着马跟在赵云太史慈后面,看他们越走越快的步伐,刘毅更加疑惑了。

“子龙,怎么走的这么匆忙,发生什么事了吗”,刘毅忍不住开口问道,走这么快他都有些赶不上了。

“出城再说”,赵云和太史慈对视了一眼,还是打算出了城再告诉刘毅。

很快就到了城门前,刘毅赵云太史慈三人骑上马就往城阳的方向赶,不带士兵果然是正确的,不然怎么可能这么快,光路上浪费的时间就足够他们来回的。

“子龙,到底怎么回事,咱怎么弄的跟逃兵一样”,刘毅感觉这城出的莫名其妙的心虚,跟做了贼一样。

“咳咳,发生了一些事情,还是赶快离开北海为好”,赵云轻咳了两声,尴尬的说道,表情非常不自然。

“发生了一些事情?”,刘毅怀疑的看着赵云,再看看太史慈,也是一脸的尴尬,由于在马上的缘故,看不清太史慈的正脸,不过那僵硬的脸部表情代表这次的事情并不是很开心。

“对,子昂你身上没银子了吧”,赵云看刘毅那表情,怕是不说不会罢休吧,无奈的开口说道。

“银子,没了啊,本来就没带多少,住房加吃饭花的差不多了,再说在城阳根本用不上银两,都是以物换物”,刘毅无奈的说道。

董卓那死胖子为了捞钱简直无所不为,废除五株钱,五铢钱在前世钱币市场可谓“地板价”,有一段时间来,不断有人试图给手里的五铢钱赋予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力图证明“有的五铢不是那些普通五铢”。其中,最离奇的一个故事,是说五铢钱,疑似“十二金人”销镕后的产物。

什么是“十二金人”?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人在临洮看见12个身穿奇装异服的巨人,秦始皇听说后觉得是大吉的兆头,就将收集缴获的六国兵器,铸造了12个巨大的铜人,竖立在秦宫大门口。一些当代人写的著作里说,这12个“金人”中有10个被东汉末年的董卓销毁,铸造成铜钱,剩下的两个十六国时期被前秦天王苻坚销毁铸钱。有收藏者据此附会,认为这些“金人”都被铸成五铢钱且有特殊色泽、符号,这样的五铢钱因为沾了“金人”的“仙气”,自然身价不同。

其实,“十二金人”是不是被销镕铸钱,至今并未完全定论,因为记载这件事的《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说董卓“悉椎破铜人……更铸为小钱”,但只说“铜人”,未说“十二铜人”,是否真是秦始皇“金人”,实在不能下定论。所谓“被苻坚铸钱的两个”,出处恐怕是《通鉴正义》所引用的《关中记》里,说苻坚将流落到邺城的两个“金人”拉回长安销毁的典故。且不说《关中记》这种野史是否靠谱,即便靠谱,记载中只说销毁铜人,并没说铸钱。史书上记载,十六国中确有铸钱的,但前秦偏偏没铸过。很显然,将五铢钱和苻坚相联系,怕是说不通的。

那么董卓呢,如果董卓真的销毁了“十二金人”,铸成五铢钱流传后世,那符合他贪财的美名吗?完全不符合。

其实,编造“五铢与金人”传奇故事者,都有意无意剪裁了历史记载:《三国志》里谈到董卓销毁“金人”铸钱时的完整记载,是“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很显然,董卓将这些铜铸造成一种名叫“小钱”的东西。这种“小钱”直径只有五分,合1.1545厘米,而五铢钱直径为2.5厘米左右。“小钱”不像五铢那样,四周有突起的边缘,也未经过铜钱铸造后例行的打磨工序,钱上什么文字、符号都没有,是一种粗制滥造、偷斤短两的“假冒伪劣产品”。由此可见,“金人五铢”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些“小钱”即便有传世的,也很难被分辨出来。

不仅如此,史书还明确记载,董卓非但没把“金人”铸成五铢钱,相反,为了捞到更多,他还故意把许多五铢钱改铸成“小钱”——两枚五铢差不多能改铸6、7枚“小钱”,这个贪财的胖子自不会放过这个发财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