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金矿
作者:落花深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79

备战备荒,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主流。

叶正祥所在的兵工厂是国家兵器工业部下属的一家重点大型国有企业,自然也免不了备战,从五六十年代开始,这家兵工厂便在龙峪里面钻山挖洞,修建了一座炸药分厂。

炸药分厂建立之后,山口就基本上被部队封上了,但在一道岗哨与二道岗哨之间,还分布了不少龙峪村的农田,叶林和母亲一起拉洋芋的地方就在这一段。因为兵工厂修建了一条直通山外的柏油公路,所以运输起来还不是很费劲。

进山的时候,孔繁秀心痛儿子,执意要让叶林坐在架子车上,自己则沿着柏油公路努力的推着车子,叶林望着母亲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神色,心里却满怀感伤。前世的时候母亲病重而逝,何尝没有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若是当年自己再努力一些,考上了大学,或者落榜回家之后能赚到足够的钱,想必母亲也不至仅仅五十便撒手人寰吧?

不忍剥夺母亲难得的高兴,叶林只好装作兴高采烈的样子坐在车厢里面,只是每逢上坡路的时候,他就会急忙从车上跳下来帮忙推车。

母亲上工的时候,叶林便跑到河道里面去捉螃蟹。龙峪河山高谷深,河水四季不断,沿山靠河的这些山村小孩,几乎都是玩水捉鱼的好手,下河捉螃蟹,不禁让叶林回味起不少自己幼时的趣事,当然了,很多都是自己前世的记忆了。

踏着清凉的河水,叶林接连翻动了数十个石块,莫说是螃蟹,连青蛙也没碰到一只,登时让满怀兴致的叶林有点儿泄气起来:“莫非我的人品有问题,居然这么久都没找到一只螃蟹?”不服气的又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却也只见到两三只指甲盖大小的螃蟹。

皱着眉头疑惑了半天,叶林方才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龙峪河原本山清水秀,河谷盛产一种草鲤鱼,味道极为鲜美,螃蟹更是沿山许多孩子的最爱,但自从兵工厂的分厂修建在山里面之后,草鲤便逐渐减少了,但螃蟹却不少,只是最近几年才慢慢开始消失,后世的龙峪河几乎没有了任何水生动物,鱼虾几近绝迹。

直到不久后的洪水暴,兵工厂的分厂撤销了,山里面的一些秘密才逐渐为外界所知,原来却是因为修建分厂仓库的时候,开挖山洞的某部队工程兵在山里现了金矿,随即这件事被隐瞒了下来,而矿床也被极少数的几个实权人物私人掌握并开采,掠夺式的开采自然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甚至在沿河流域的农村造成了很多所谓的“地方病”患者。

金矿揭秘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当然现在还未生,诱因是国家准许私人开矿,只要交纳足够的费用,就能够拿到开采证,龙峪深山有金矿的秘密不知道怎么就传了出来,许多人都开始争夺金矿开采权,从而早先有人在龙峪私自采矿的秘密被引出来,只是最初的那几个当事人从来无人提起。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峪人,叶林自然对这件事情了若指掌,后来他曾经在甘肃搞过一段时间的金矿,还专门到龙峪的矿洞里考察过。

这个时候从金矿石中萃取纯金,基本上都是先用汞板提炼,然后用硫酸和硼砂提纯,这些活儿叶林前世的时候都做过,而且还曾经专门收集过金矿的废渣,从中用锌丝或者活性炭提炼黄金。

想起金矿的事儿,叶林禁不住心里一动,登时想起前世在特勤队看过的一份档案来。前世加入特勤队之后,因为某些习惯性的阴暗心理作祟,曾经专门调阅过龙峪所属区域的档案资料,其中恰巧就有一份关于这座金矿的档案。

金矿最早是由兵工厂里面负责承建仓库的一个科长来牵头开采的,后来6续又加入了炸药分厂的几名领导以及某部工程兵的一名军官,他们借用公家挖备战仓库的名义进行开采,却对上下都隐瞒得死死的,由于军工单位拥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所以除了几个当事人,金矿的秘密一直无人知晓。

使用了军工厂的开采设备和提纯工艺后,龙峪金矿开采的十分顺利,不知道是出于保密原因还是考虑到黄金兑换的风险,开采出来的黄金,全部都存放于尚在建设当中的战备仓库里面,后来在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当中,建设一半的战备仓库坍塌,黄金也不翼而飞。

叶林自然不会相信黄金能不翼而飞,那些涉及黄金开采案的官员为了脱罪,交代的甚为详尽,最终黄金的下落都指向负责提纯工艺的一名工程师,当然,调查这段公案的时候,那名工程师已经失踪了。

如今距离那场洪水暴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叶林很自然的就把心思打到那批不知数量的黄金上,有了这批黄金,可就有了最原始的资金积累,能让他红尘帝国的梦想起步的更加快,省却大量的原始积累时间,这对于叶林来说,当然是当仁不让了,要知道他穿越带过来的物资里面可是没有一分钱的现金的,那些东西也不能用来换起步资金。但要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劫到这批黄金,却还得费一番心思。

乱哄哄的人群从坡上的农田里涌到公路边,生产队的会计和队长主持了分洋芋工作,分好的洋芋都一堆堆的顺着公路边堆好,队长在洋芋堆旁边的地上用粉笔写上各户户主的名字。

叶林把架子车推到自家洋芋堆跟前,从车上取下蛇皮袋子,先开始装袋,这样能尽量多的把洋芋装上车。

孔繁秀跟儿子合力把洋芋装满车,满意的对儿子道:“累不累,林娃?今年洋芋真不赖,咱家分的这些得拉几车呢。”

叶林头上连汗也没出一滴,当然谈不上累了:“妈,要不您在这儿歇会儿,我一个人把洋芋拉回去,反正是下坡路,又不费啥力气,下趟来的时候顺便把午饭给您带来。”

旁边有人接口道:“哟,二嫂,这是你家哪个娃呀,咋没见过呐?长得可真俊呐。”却是村里一高姓人家的妇人,与叶林家还是邻居。

孔繁秀笑道:“是我家二小子,小着的时候身子骨儿弱,跟他姥爷一直待在叶家场的,昨天刚回来。”

高家的婶子闻言恍然:“噢,是…林娃吧?哎呀,二嫂你可真是好福气,养了这么俊个娃子,将来肯定能讨房漂亮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