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杜太后遗语误儿孙 …
作者:秦淮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91

上回说到太后问到:“你知道……你这江山……你这皇帝宝座……是怎么得来的吗?”太祖听了,十分反感,心中想到,要答两段话,都是不便说出口的,正思忖间,太后却急了,追问道:“你……怎么连这句话都答不出来了?”

太祖无奈,只好答道:“这都是有赖祖宗的德荫,母后的福泽得来的。”

“胡说!”太后有气无力地说:“你是从柴荣遗下的孤儿寡妇手里夺来的。”

太后此话一出,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这话说的是实话,但是说不得的啊,谁说了都要杀头,甚至是灭门之罪的。但现在是太后说,皇帝听,她是跟皇帝对话,谁敢去计较?

但是,皇后、王子、皇孙们,除了德昭、德芳两个小孩不太懂事之外,其他人听了都震惊。但谁也不敢开口。

皇帝听了,满腹疑云:“这老太太看来是病入膏肓了,说出这等话来。这话能说的吗?倘使这话出自他人之口,这可是灭门之罪的呢……”。正想着,太后又继续说道:“……郭威一族被刘承?杀绝了,凋残零落,枝干全无,就把这位子给柴荣了……”

喘过一口气,又说:“……这柴荣也是无枝无干,光棍一条的,跟你拜了把,才算是有了个兄弟……他不相信郭威家的人,怕他们争他的位,他宁肯相信你……把大权交了给你……可是,这柴荣也是薄福之人,年纪青青的也死了……丢下孤儿寡妇的,就让你捡了个便宜……你可千万不能亏待她们……”

太祖听了,太后说的原来是这个,便忙说:“太后放心,朕是绝不会亏待她们的。朕在太庙寝殿建了一间密室,密室之内竖一石碑,石碑之上刻着三条誓词,告诫咱们赵家的后人也不得亏待柴家后人,如有违此誓者,必遭天谴,不得善终。”

太后道:“这就对了,违背良心做事,老天爷要报应的……”喘息了一阵,太后又说:“哀家还有更重要的话要说……”

太祖说:“太后别急,但有训示,尽可慢慢说来。”

太后道:“……哀家要说的是:人生寿夭穷通,极难预料。就如柴世宗般的,蓦地撒手尘寰,身边并无手足至亲,故而连江山都丢了……汝兄弟在旁,应以此为鉴戒,你应当重用他们,莫使大权落入他人之手……我把赵书记也请来了。”说罢,往四下里看看,不见赵普,便问:“赵普呢?他不是来了的吗?”

赵普正呆在门外,听得叫唤,忙答应道:“赵普在此。太后有何训示?”

太后向太祖道:“赵书记才能人,对咱家忠心耿耿,就如自家人般的,也应当于以重用。”

“是的。朕一直在重用他的,如今已在朝中任兵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之职,协办朝廷政务。”太祖答道。

太后接着说:“……这就是了……哀家还有一句话要说的,他日我儿一但偶遭不测,宁可把大位先交付与年长的兄弟,莫让幼儿掌管,免使外人乘隙而入,夺去我家江山……”说到这里,喘咳不止,咳了好一大阵,忽地一口气接不上,两眼一翻,昏死过去,众人忙命御医,几个御医忙乱了半天,终究回天乏术,仍是驾赴瑶池去了。

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岂能留到五更天?

太后死了,依例是举哀丧,诏告天下,合葬于宣祖弘殷的安陵。

太后虽然死了,但她临终前说的一段话却让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刻骨铭心。

第一个把这段话往心上装的人是赵匡胤。

赵匡胤心里想:“这老太太真是病得糊里糊涂了,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怎么她临死之前却说出这等恶言毒咒?寡人有甚么‘偶遭不测’之可能?为甚么要‘把大位先交付与年长的兄弟,莫让幼儿掌管’?这不分明是呓语吗?德昭今年十一岁,假使寡人十年之后寿终正寝,德昭已经是二十一岁的成年汉子了,怎地还不能执掌大位?假设寡人二十年之后寿终正寝,德昭更已是三十一岁的大汉了,怎么不能执掌大位?她怎么能说出个‘莫让幼儿掌管’的废话来?幸亏这话是她老人家说的,若是出自旁人之口,就算他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就这段话,赵匡胤足足记恨了一辈子。但是,‘天子以孝治天下’,把这个恨记在心里是可以的,口里不要说出来就是了。不过,他也没料到,她的这段话葬送了他后半生。

第二个把这段话往心上装的人是赵光义。

赵光义心里想:“呵!老娘说的真带劲。这个皇帝老大做了让我做……这话真中听。可惜,如今她死了。如果她不死,她开口叫老大把这皇帝让给我做做,哪可是快意人生的事呢。”

不过,想是这么想,说可是说不得的,谁说了都要惹来杀身之祸的,只有她才敢说。可惜她死了。不过,她的话影响了他一辈子。

老太太的这段话究竟说过没有?是怎样说的?是不是这样说的?这可是给历史留下一个迷团。

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宋史》里说,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前,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所以你将来千万别把大位传给小孩子,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所谓“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也是堂堂正正写在“正史”上的记载。

但是,这段写在“正史”上的记载却没有几个人相信。因为有很多不堪一驳的疑点令人不相信。

第一个疑点:关于《太祖实录》中的“金匮预盟”。

在初版的《太祖实录》中是没有“金匮预盟”记载的。《实录》是皇帝的“起居注”,是记录皇帝每天生活起居中比较重大的事情,是有专职官员负责记录的。像“太后临终”,遗嘱“兄终弟及”这么重大的事情,专职负责记录的官员不可能不立即记录在案,绝不可能二十年后,由于赵普“密奏”才跑出这份“金匮预盟”来。

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费这么大的劲去关心一位死去的皇帝的“起居注”,初版的《太祖实录》没有“金匮预盟”,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出现“金匮预盟”,这分明是后来赵匡义从中做了手脚。

第二个疑点:《宋史》对赵匡胤之死的记载,漏洞百出,矛盾重重。

原文是:“癸丑,帝崩于万岁殿,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甲寅,晋王即皇帝位,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号?殒绝。”

《宋史》这段二百二十六个字的记述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四更天的时候,皇帝(赵匡胤)在万岁殿死了。

(2)皇后命令王继恩(太监)出去召贵州防御使赵德芳来。(没有说明是叫他来做什么。)

(3)王继恩认为太祖(赵匡胤)已经打定主意传国给晋王的,因此乃不去召赵德芳,却跑到开封府去召晋王(赵光义)。

(4)见程德元坐在府门,便与程德元一起进去见晋王,(把皇帝在万岁殿死了的事告知,且召他进宫。)晋王大惊,犹豫不行,说:“我跟家人商量一下。”(就进后堂去了)很久都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他说:“这件事情如果再拖延时间,(皇位)将为他人夺去的。”

(5)于是,冒着大雪,王继恩、程德元、赵光义三人步入皇宫。来到值班室时,王继恩对赵光义说:“大王姑且在这里等候一下,待继恩先进去告诉一声。”程德元说:“进去便了,还等甚么等!”三个人便冲进至寝殿。

(6)皇后听到王继恩声音,问道:“德芳来了么?”王继恩说:“晋王来了。”

(7)皇后见来的是晋王,惊慌失措,把晋王称为“官家,”(皇上)说:“我母子之命,都在你手上了。”晋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宋史》这段记录,矛盾重重,漏洞百出,可称千古奇文。

请读者细细看来:

……皇帝死了,皇后命令王继恩去叫赵德芳,而王继恩却去叫来了赵光义。王继恩是个太监,(鉴于唐末宫监擅权亡国,五代及宋朝的太监是无官位,无权柄的。)如果没有得到具有实权人物的命令,他敢这样做吗?(这个‘实权人物’除了赵光义还有谁?退一万步说,假如赵光义没有夺权的念头的话,王继恩违反皇后懿旨,本身就是个死罪。)可以肯定王继恩事前已被赵光义收买为心腹,成为内线,参与阴谋的。

……赵光义听说赵匡胤死了‘大惊’,这分明是鬼话。如果“金匮预盟”是真的话,赵光义理当继承,惊甚么惊?如果“烛影摇红”是真的话,赵匡胤就是昨夜他杀的,惊甚么惊?王继恩已是自己收买为心腹的人,如今来请自己进宫继位,这是大喜事,何惊之有?因此,《宋史》中的这段记录,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篡夺者匆忙之间,“欲盖弥彰”而弄出来的蹩脚文字。

……皇后一见王继恩带来的是晋王,惊慌失措,这是真的了。她知到大事不好,一切都完了,赵光义夺位来了。当年赵匡胤夺位是在白天,当着满朝百官,对方是孤儿寡妇。如今是深更夜静,自己只是孤立无援的寡妇一人,她不知道赵光义要采取甚手段,因此,吓得喊出“我母子之命,都在你手上了。”的话来。

第三个疑点:披露“金匮预盟”的时间。

“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既然是“太后临终”,遗嘱“兄终弟及”这么重大的事情,(而且赵匡义又立即即位)这份“太后临终”,“兄终弟及”的遗嘱且又经皇帝同意的“预盟”,应该就是最重要的文件,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立即堂堂正正公布出来,由赵光义光明正大正地继承皇位,而却要推延到二十年后之才由赵普‘密奏’出来?

原来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按《续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九月间(赵光义做了五年多皇帝了)因为这个时候有人密告秦王赵廷美(赵光义的弟弟)阴谋造反,太宗便找了赵普来商量。

在太宗即位之初,任命赵廷美为开封尹,把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并称皇子,又都加封王爵。朝野议论纷纷,都说太宗将把皇位按次序传给他们做了,这对赵光义是非常不利的。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赵德昭跟随太宗出征幽州,有一夜,突然不见了太宗的踪迹,于是,有人建议马上立赵德昭为帝。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十分恼火。回京后,因为北征不利,太宗没有奖赏部下,将领们颇有议论,德昭听了,便进宫向太宗反映,请太宗奖赏这些部下。太宗大怒道:“到你当皇帝的时候你再去奖赏他们吧。”(也许并不仅仅这一句话哪么简单。)

德昭听了,又是惊恐,又是愤怒,问身边的随从:“你们带了刀吗?”左右随从答道:“现在是进宫,不敢带刀。”

德昭见随从都没带刀,便走进茶水阁,倒叩上门,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死了。今年三月,(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现在,三个能够格和自己争帝位的人,就剩下赵廷美了,既然有人密告他阴谋造反(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便找了赵普来商量对策。

原来太宗即位,有赖赵普出谋划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是,赵普读书不多,却满肚诡计,而且知道的事也太多了,因此,赵光义也不太信任,现在也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空衔,没有用他为宰相,如今为了对付赵廷美,就又找他来出鬼点子。

赵普自从没了相位,屡屡受到现任宰相卢多逊的抨击,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虽然娶了太宗的女儿,但卢多逊却不让他留在京,要派他到潭州做知府,赵普十分恼火,如今见皇帝又来找上门来了,便对太宗说:“如今朝廷奸佞当道,对皇上不利,如果皇上能让我重入中枢(做宰相),我自当揭这些奸佞小人,为皇上整顿朝纲……”,赵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编出“太后临终”遗嘱“兄终弟及”,这一套“金匮预盟”来的,这一套东西正合着当前形势需要,太宗十分满意,于是,立即重新起用赵普为相,并把他的儿子赵承宗留在京里任职。

赵廷美见太宗起用赵普,知道是为了对付自己的,两个侄儿都先后死了,下一个肯定轮到自己了,彷徨无策,忧心忡忡,赵普也深知太宗起用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对付赵廷美,于是也就毫不心慈手软,事无大小,都给廷美罗织罪名,《续资治通鉴》说:“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建隆遗事》也说到:“……廷美之阴谋,事无佐证……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而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

接着,赵普又捏造事端,奏报卢多逊私下构通赵廷美,太宗大怒,立即把卢多逊革职查办,下狱刑讯,结果是削夺官职,流放崖州。赵廷美也免去职务,全家遣送西京。但是,赵普更还要落井下石,指使开封府尹李符出面上奏:“廷美毫无悔改之心,请把他徙迁远郡,以防有变。”太宗听了,立即又把廷美降封为涪陵公,放到房州安置,因为惊忧成病,不久就死了。但是,赵普觉得是自己教唆李符奏请太宗贬逐廷美的,惟恐他一但泄漏,于己不利,于是,借口说李符用刑不当,把他贬为宁**司马,也逐出京都去了。

从此可见,太宗起用赵普,是为了把三个危及自己的政敌来个斩草除根。捏造“金匮预盟”,是赵普再次入阁的献礼,由此也可见赵普为人之卑劣。

第四个疑点:“烛影摇红”,赵匡胤是赵光义杀的。

赵匡胤被赵光义杀后,金坠儿悲愤难平,起兵要为太祖报仇。夜梦见了太祖,告知真情,说明这是天意如此,非人力可以抗争的,最后与她同返天府而去。不过,这段故事在这里就暂且不表,只能留待本书的结束时再说了。

而如今说的是建立赵宋皇朝十五年之后(公元976年),赵匡胤五十岁就暴死宫中。接着,赵德昭三十岁时(公元979年)就被逼自杀而死。(公元981年)赵德芳年仅二十三岁就不明不白地得暴病而死。(公元984年)赵廷美被贬房州,三十八岁便抑郁而死。这些赵氏皇室宗亲,都是相隔三年两载死一个的死光了,个中奥秘,不言自喻,都是杜太后这个老太太临死之前胡说八道惹下来的祸。别说是“红颜祸水”,就连老太婆胡说八道也是祸水呢。

正是:虽然天意早安排,妇人长舌也生灾。几个儿孙遭横死,都缘呓语惹祸胎。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