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周世宗大封功臣 …
作者:秦淮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619

柴世宗派了赵匡胤断后,自领着大军安然班师,途中闻得原来已经归降自己的州县重又归附刘崇,大感失落,觉得劳师动众损人耗物,白辛苦了一番,到头来一无所得,实在心有不甘,一路之上,时而不禁仰天长叹。

范质深知上意,便宛转进言道:“刘崇一介庸夫罢了,此役功亏一篑,全因我军缺粮之故,待秋后粮草充足之时再行###,晋阳早晚必下也。”

世宗知范质力主班师,故也不欲多言,只闷闷不语便了。想起与汉军交战之初,已接得朝臣报知父皇山陵经已竣工,只待皇上前来视察,便可将先帝灵柩入圹。因此,皇师来至郑州时,世宗即下旨摆驾来至嵩陵,率领百官,举行合龙大典。将父皇(郭威)灵柩移入圹中,尊上庙号为太祖。但陪葬物品却极其简单,只用大行皇帝随身袍服,并无任何金宝珠玉器物陪葬。朝臣见状,背后议论纷纷,都说:“皇者之葬,自有规矩,历朝如是,我朝太祖创朝开国,功德巍巍,怎可如此薄葬呢?”

世宗得知众议,便召集群臣道:“太祖皇帝病危时,曾再三对朕叮嘱说:‘我当年西征平三叛时,见唐代十八陵全皆遭人盗掘。无它,因为里面多藏金玉珠宝之故也。我死之后,当以纸衣瓦棺为敛,陵前更树石碑,上刻‘周天子生平节俭,遗令用纸衣瓦棺为敛,嗣天子谨遵遗训,不敢有违,’等字,庶几可免后人盗掘。’故朕如今一一遵命照办,就用太祖生前所穿衣物入敛,椁内不置珠宝,不敢有违遗训也,”诸人听了,非议顿息。

太师冯道原奉旨监修嵩陵,于五日前病逝。世宗虽甚鄙其为人,但念开国至今,亦多有为朝廷效力,就命将之葬于陵前左侧,加其谥号为“瀛文懿王”。

因念史彦曾有功于先皇,此次忻州一役,死于辽人之手,尸无存,就把他的衣冠棺柩葬于太祖陵前右侧,亦赐以太师之衔,以彰显其功,更又厚恤其妻子家人。

皇师返京后,世宗因见此次战役空耗大量人力物力,无功而返,但心中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仗虽然没得到土地,但却证实了赵匡胤英勇善战,可倚为国之栋梁。他心中已决定,要把大周的兵权尽可能的多交一些给他了。

周帝郭荣为什么如此宠信赵匡胤,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他加官晋爵,最后还要把兵权大部交给他呢?在这里我且把这五代交替的过程,列成图表,读者一看便自然理解其中奥秘了。且看:

……朱温堪称一代枭雄,起自绿林,后来叛黄巢,投唐室,篡夺帝位,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一代的“后梁”皇朝。可是,他贼性难改,狡诈凶残,**悖伦,当然,罪魁祸还是他自己,致使身边全无亲信,最后还死于自己儿子手下。遗下的一群孽子又生阋墙之变,到头来家国俱亡,被李存?夺去他辛辛苦苦夺来的锦绣江山。

……李存?年轻有为,颇具聪明才智,也堪称一时英杰,曾因朱温“生子当如李亚子”一语赞叹而流传千古。他灭了后梁,遵从父训,撑起大唐的旗号,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二代的“后唐”皇朝。可惜,当了皇帝之后的李存?却沉迷声色,荒废政务,结果是众叛亲离,祸起萧墙,国亡家倾,好好的一座江山让石敬瑭夺去。

……石敬瑭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走狗、卖国贼。他为了与李从珂争夺帝位,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把幽云十六州双手拱奉送给了辽人,且是年年向辽国进贡三十万匹布,自己也认辽作父,甘当“儿皇帝”,建立了残唐五代第三代的“后晋”皇朝,他也成为历史上最厚颜无耻的统治者。

他当皇帝的时间也不算长,只做了那么六七年就死了。他想让他的亲生儿子继位,可是身边缺乏亲信,他这边刚刚咽气,那边他侄子石重贵就把这皇帝宝座夺走了。

石重贵当皇帝、本来也无可厚非,他也是石家的人嘛,而且他还是名正言顺的过继到石敬瑭名下的儿子。他当皇帝之后还实施了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措施:不称辽人为父了,不做辽人的“儿皇帝”了,不向辽国进贡了。这是一项很得民心的政策。可是,这却把辽皇耶律德光惹火了,立即兴师问罪。

还好,朝中一群具有民族气节的大将撑了他的腰,替他打了几场胜仗,把辽兵赶了回去大漠,国家暂时得到安宁。

不料这个石重贵却是个极其胡涂的大笨蛋。他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他就是太平天子了。于是,大兴土木建宫殿,终日沉迷酒声色不理朝政……最致命的就是把军权交给了他的姑父杜威,把朝政交给了他的大舅冯玉。他们两个也都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第二年耶律德光又兴兵入侵,答应让杜威当儿皇帝,杜威马上就投降了,而且还带着辽兵入汴京。这样,耶律德光兵不血刃就得了汴京,还把石重贵掳去了辽国。就这样,后晋也就亡了。

后晋亡了,耶律德光没让杜威当这个皇帝,却是他自己当了。不过,他不懂得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没弄上几天就搞得一团糟,他看着不好办,索性丢手不管,带着人马回他的上京去了。也是身边的人靠不住,他没能回到上京,走到半路上就毒死了,他的宝座让兀欲夺了,这中原大好河山,倒让刘知远捡了个便宜。

刘知远很有心计,他原是石敬瑭派在太原的晋阳留守。石敬瑭死后,看到石重贵越搞越不是话,他就索性不预朝政,拥兵自重。当看到石重贵被掳国亡,他就在晋阳自立为王。当看到耶律德光也死了,他就率兵南下,没花多少功夫就得了汴京,坐了龙庭。

两班文武都是他的亲信,很听从他的指挥。他的威望也蛮高的,前朝留下的将领们也不大敢跟他叫板,看起来、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可惜,他欠缺这个福气。就在他当了皇帝这年的冬天,他的大儿子刘承训患病死了。据说他的这个儿子很有聪明才智,是他认为是自己事业最佳的接班人。可是,这个儿子突然死了,这个打击太重了,他受不了,病倒了,第二年春天也死了。他的皇位只能给第二个儿子刘承?去坐了。

刘知远很有眼光,他早就评价刘承?“愚顽鲁劣”,但是,事到如今已是不容选择了,只得临终前向四位大臣托孤,叫他们好好扶助刘承?登基。

受到托孤的四位大臣都是他可靠的亲信,也厥尽职守,两位文臣替这位新皇帝内理朝纲,武将史弘肇统领禁军卫戌京师,郭威统领全国兵马外平叛乱。第一年下来,也可算是得到昊天的眷顾,一切都很顺利,郭威西征大获全胜,平定了“三叛”。为国家的统一安定打下了基础。

第二年,辽人又来扰边,侵袭河北一路,郭威又受命统领大军出镇澶州,凭着郭威的声威,来犯边的辽兵也收敛了一些,这样,国家也渐趋安定了。

不料,朝廷上却出乱子了。罪魁祸就是那个“愚顽鲁劣”的刘承?。他本来就因为哪些顾命大臣把持朝政,轮不到自己说话而十分恼火,他身边的一群皇亲国戚狐群狗党因为妒恨哪些顾命大臣位高权重,老是在刘承?耳边说那些辅政大臣的坏话,说这几个大臣谋反。这个“愚顽鲁劣”的刘承?都相信了。于是合谋定计,在朝会的时候伏兵杀了杨?,史弘肇等三位大臣。接着,又派人前往澶州杀郭威、王峻等几位将领。同时还把杨?,史弘肇,王峻和自己父皇等人在京家眷全家抄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刘承?失尽民心,无人相助,父皇的大军势不可挡,很快就杀入汴京,刘承?死在城外。父皇便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如今的大周皇朝了。

世宗因见近代历朝交替频繁、除了帝主昏庸之外,身边缺乏可靠的人也是个因素,如今父皇宾天,自己继承了大位,第一件大事当然是消弭边患,一统中原。但培养亲信,建树势力更是刻不容缓的。巴公原一役,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跑,把自己丢在敌人阵内而不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而郭荣既无兄弟姐妹,又缺亲朋戚友,势单力薄。若说是跟在自己身边,沾亲带故,靠得住的,算来算去,也就只有符彦卿,赵匡胤,慕容华,韩通他们几个了……

读者也许要问,李重进、张永德两个不是吗?不是。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郭威姐姐的儿子。)张永德是郭威的外孙。(郭威女儿的儿子)他们只能是郭威的亲信、但不一定是郭荣的亲信。而且,在血缘上他们跟郭威更亲,他们在郭威身边工作的时间更长,论理说他们继承大位的机会要比郭荣大得多。但郭威没把大位交给他们俩,却交给郭荣,他们的心里会舒服吗?

郭荣也很精明,他一面除了继续重用他们之外,还得起用一些自己的亲信。郭荣来到郭威身边的时间不长,亲信也不多,就这么三几个:

符彦卿是国舅,是当然的亲信。

赵匡胤是救命恩人,拜把兄弟,是绝对亲信。

慕容华也是救命恩人,自己在箭伤危重的时候,如果不是他延医诊治,精心调理,也就没有今天的郭荣了,慕容华也很有才干,当初太原招兵剿匪,如果不是他出谋划策,协力操办,那能如此顺利凑集几千人马?如今他显达了,富贵了,靠的是自己的提携,他在朝中并无党朋亲故,因此,他是可靠的亲信。

韩通是个粗人,当日自己箭伤危重之时,他竟然扔下不顾,想起就令人火冒三丈。但他粗暴率直,不懂得机诈,他也知道是先皇与朕赏赐的,也很感恩戴德,

他也算是个可以放心的亲信。

思量已定,回到汴京,即立卫国夫人符映云为皇后,进国舅符彦卿为太傅,加封魏王。郭崇义加兼中书令,刘词移镇长安,王彦移镇许州,豫州节度使李筠并加兼侍中。李重进移镇宋州,加同平章事衔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加检校太傅,兼滑州节度使。药元福移镇陕州。白重赞移镇河阳,并加检校太尉。韩通移镇曹州,赵匡胤因已入司禁卫,原来也已晋升禁军都指挥使,现在也不再加官了,匡胤原来开封府尹一职,改由慕容华接替……由此以下的一些征战有功的大小将校,也都一一得到封赏,这也算是从征有功,人人升官,皆大欢喜,

最能带兵打仗的看来也就数赵匡胤:因此他就得把兵权多交一些给他。最可靠的是符彦卿:就让他驻节澶州,把守河北大门。慕容华可靠;就由他掌管开封府。韩通可以放心:让他驻节曹州,把守南大门……

皇后听皇上说:赵匡胤有一位小妾名叫金坠儿的,不但武艺高强,且是箭法了得,此次在两军阵前射杀晋阳骁将立大功,朕不但赏她一顶紫金冠,还封她为金冠娘子军.在保驾班师途中,金坠儿和她们娘子军又主动请缨断后,诱敌立功,连战连捷,杀得辽兵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不敢再行蹑踪追袭……

德妃听了,忙插话道:“如此说来,这金坠儿杀敌立功,皇上赏了她一顶紫金冠,其他这些娘子诱敌立功,皇上也要重赏她们才是,不然的话,人家就要说你偏心,有一没二,金坠儿立功就得赏,哪是因为她是二哥哥的人,其他人立功的就没得赏,哪是因为……”

不等她说完,皇后连忙接话道:“二丫,二丫,你说得有完没完?皇上还在说呢,你就截了过来说个没完没了的,赏不赏皇上心里自有主张,还用得着咱们后宫的去说三道四?终不成叫咱们俩去赏她们么?”

德妃听了,心中不服,正要话,皇上却大笑说道:“正是这话!正是这话!梓童说对了。朕正是有意让皇后和妃娘娘去封赏她们。”

皇后忙说:“皇上说到哪儿去了呢?正经事开起玩笑来了。”

皇上道:“朕不是开玩笑,是说正经的。”

皇后道:“封赏功臣,乃国家大事,但赏功罚过,例应在朝廷施行,哪有由后宫掌管之理?”

皇上道:“皇后说的不错,这是历朝常规的惯例,但……”

德妃不等皇上说完,抢着说道:“既是历朝有例在先,皇上如今何故要破例而行,难道就为了让咱姐妹俩图个开心,开开眼界,见一见咱大周的娘子军而破例弄出来的?难道就不怕朝臣非议,说咱们后宫干政,扰乱朝纲?”

皇上笑道:“德妃说得也不错,但尔等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既不是纵容后宫干政,更不是要让你们图开心,开眼界,二卿亦知朕与匡胤情同手足,此次出兵河东,居功至伟,不但如此,连他麾下的女将也奋勇争先不甘人后,尤其是二弟帐前侍卫金坠儿……”

德妃忙问道:“是不是就是二哥哥的小妾这个?”

皇上点头道:“不错,正是。她不单是武功高强,胆气过人,更有一门人绝活,这次两军阵前,二弟能够力克敌酋,攀旗斩将,也有她助了一臂之力……”

不待皇上说出,德妃早已鼓掌大笑道:“皇上不用卖关子,臣妾早已得知,就是这个金坠儿,一箭把哪个叫甚么的贼将射中了,二哥哥接着把他一棍打翻的。”

皇后摇头叹道:“二丫!二丫!你到底有个礼别尊卑的没有?皇上这里说话呢,你老是这里嘻嘻哈哈,不是抢先就是打岔,有个礼没有呀?你可知道,冲犯皇上这可是个大逆不道的大罪。”

德妃听了,扯着皇上道:“皇上替臣妾作主!大姐这里又欺负臣妾了……”

皇上笑道:“没事,没事,皇后哪里舍得欺负你?她统管三宫六院,这是教你规矩罢了……好了好了,咱们还是说正经事要紧……”接着,便把:

……此次河东一役,赵匡胤屡建战功,应当重赏。

……趁此机会提升国舅符彦卿,御弟赵匡胤,慕容华,韩通等几个亲信的职位,以巩皇权,但四人之中,唯匡胤最迟来归,虽是立功最多,但又是晋升最快最高的一个,(目前已是不好再升的了)再升唯恐会遭到李重进,张永德,李筠等勋旧的忌妒与非议。

……但是,此次河东一役,娘子军功不可没。不赏:不足以激励后来。赏了:难免众人说孤偏私。

……因此,由后宫出面对娘子军给予赏赐最为恰当,既可鼓励她们士气,又可免几位皇亲的非议……

皇后、德妃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姐妹二人与皇上商量了奖赏的办法,于是,传下懿旨:宣金冠娘子军等五员女将明早进入后宫,皇后娘娘另设御宴赏赐。

坠儿听了,大吃一惊,手足失措,扯着公子道:“这后宫是什么地方?怎么皇后娘娘要叫咱们几个到哪里去领赏的?”

匡胤笑道:“后宫是皇上和皇后娘娘们住的地方,皇后娘娘在哪里设宴奖赏你们,哪可是天大的面子。”

曾秀英道:“哪些男的立了功就是皇上赏的.咱们女的立了功当然就由皇后赏的……”

徐银英道:“哪有这规矩?从前的花木兰也是个女的,她打了胜仗回来,还不是皇上赏的?就没听说是皇后娘娘赏的。”

陶三春道:“还听说这花木兰在金殿领赏的时候,皇帝看见她生得漂亮,回头就把她接进后宫做小老婆呢。”

匡胤大笑道:“你不用担心,说不定皇上也正在后宫,待会也把你留下来做小老婆呢。”

众女将听了,一阵哄笑,三春急得嚷道:“俺生得丑,皇上才不会要呢?你家坠儿生得悄,倒是小心皇上把她要去了!”

众女将听了,又是一阵哄笑……

次日寅初一刻,众女将来到宫门外,由内侍带领进入后宫谒见皇后去了,究竟皇上在不在哪儿,有没有把谁留下来做小老婆等等,如今谁都不知道。

正是:昔日江湖闯荡客,如今飞上凤凰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