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稀世奇珍
作者:想飞的蓝水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24

李溱和樱萃一同往那暗格中看去,但见正第一个格子中放了件由十个紫金环串成的物事,仿佛是腰饰之类的东西;第二个暗格是件轻丝织成的薄衣,但当胸却镶了块圆圆的金属片,铜不像铜,银不像银的;第三件看着好像是珊瑚,却非一般的朱红颜色,而是通体碧绿;最后一样是一只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珠子,散着清清滢滢的光,明澈通透,能从这面看到那面,倒像水珠凝结而成。

敖钦道:“这是敖某的一点心意,请恩公笑纳。”

李溱收回目光,却道:“先生盛情,李溱心领了。但君子不夺人所好,既是先生的收藏李溱又怎能掠美?这几样宝物还请先生收回。”

敖钦没料到李溱见到了实物还会推辞,不禁愣住了,但随即又露出了然之色,道:“恩公怕是还不了解这几样东西的来历,待敖某与恩公分说分说。先请看这第一件――”指向那紫金腰饰,“此物名叫紫金如意环,乃是从商纣年间截教教主亲设的十绝阵炼化而来。当年截阐两教大战,十绝阵曾陷落无数阐教仙人。被破之后,阵中法器俱都散失,侥天之幸竟让我一一寻到,炼成了这十枚紫金环,环环相扣。成就此宝后,我仅在千年前收伏西海巨鲨妖时使用过一次,且只催动其中两环,那万年鲨妖便在倾刻间血肉消融粉身碎骨。至于若将这十环完全释放,能产生多大的威力,敖某也无法确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不亚似于十绝阵再现人间。”

“再请看这第二件,天丝织就的护心甲。所谓天丝织就,乃指取的是天女喂养在闲池的天蚕所吐之丝,为天下至柔之物,可将一般刚猛之力化解于无形。自闲池结冰以后,所有天蚕尽皆冻死,故而此天丝甲便成了世间唯一仅有的一件。当然这并不是最希罕之处,此宝衣最难得的是它前胸镶的这块护心镜。当日伏羲帝册封天帝为三界之主时,曾赐给他一面盾牌。后天帝用其抵抗天隙震动,终被天劫击碎。不想两千三百年前,被我在南海之底捡到了此盾的一块碎片。有此天盾残片护身,再加上至柔的天丝,身穿此软甲,哪怕是仙家真力,一时半会也奈何你不得。”

“第三件,碧落珊瑚樽。这是女娲娘娘在过东海时,一缕青丝飘落水中,恰巧缠绕在一株珊瑚之上,日久天长,那珊瑚便由原先的暗红渐渐转为深碧之色,变成世间少有的清灵之物,可解千种奇毒破万类邪术。”

“最后的这颗珠子,叫做雨魄云魂珠。相传混沌初开时,大地本为一片焦土。东有神兽,名曰‘沧渚’,呵气为云,云聚化雨,雨汇成河,这才有了现今的万顷水域。沧渚死后,它的一双眼睛化作了两颗明珠,得名‘雨魄云魂’,意指此二珠凝云之精魂雨之灵魄,始为万水之源,江河湖海一概听其号令,让其涨则涨、退则退,分则分、合则合,融则融、冰则冰。当年天女无意间得到了这两颗雨魄云魂珠,后她决定下嫁仙主、将天下水域交与敖某掌管,便将其中的一颗转赐给了在下。”

李溱和樱萃听的是一愣一愣,良久樱萃才叹道:“众仙都说敖先生的水晶宫里有好东西,但是想不到竟会好到这种程度。”

敖钦笑了一笑,又向李溱拱手深深一揖,“请恩公收下薄礼,勿再推却。”

要说李溱不心动,那是假话。黄白之物珍珠翡翠他或许还不怎么在乎,可是这四样件件是玄门中人做梦也求不到的无尚法宝,能得其一便已是几百世也修不来的造化。但动心归动心,李溱却没有错过敖钦万分诚恳的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那一丝不舍。踌躇再三,终道:“敖先生的这几件宝物亘古难寻太过珍贵,李溱实在承受不起。”

敖钦始料未及,彻底傻了眼,“你――你此话当真?你当真不要?”

不顾樱萃在一边使劲地冲自己跺脚使眼色,径直道:“当然是真的了,我想比起我来说,敖先生身肩治理水域、平定四海之责,这四件法宝在敖先生手里更能为天下苍生造福。”

在这之前,敖钦尽管打心眼里感激李溱,但说到底他不过一介凡俗之人,故而言谈中对其是恭多敬少。到了此刻,眼中方始现出尊敬之色。因为尊敬,才会担忧,“可是恩公――”

李溱打断他,颇有些难为情地道:“敖先生千万别再这么称呼我了,李溱当不起。说句心里话,如果我事先知道那一切是仙主降下的责罚,恐怕十有**是不会出手相助的。所以解救先生族人云云,不过是误打误撞罢了。”

敖钦正色道:“不管误撞也好,有心也罢,总是敖氏一族因恩公而受惠,若仙主为此降罪于恩公,你叫敖某于心何忍、良心怎安?”

李溱双手一摊作无奈状,“反正祸已经闯了,后悔也无济于事。倒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好了。说不定就如先生吉言,仙主并不与我这小小的凡人计较。况且再退一步讲,要是仙主真的怪罪下来,李溱到时候小命不保,就算先生送我再多的法宝也是枉然。”说到这里李溱忽然笑了起来,透出点苦中作乐的味道,“总不至于先生想助我和仙主大打一场吧?”

敖钦几乎是下意识地道:“敖钦不敢!”说完再一回想,自己也忍俊不禁了。对李溱已是钦佩之极,“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此等胸襟气魄,可叹敖某修仙万载亦自愧不如。客套话我也不多说了,请恩公放心,日后在仙主面前敖某纵然拼了性命也要保恩公周全。且敖氏一族永远亏欠恩公一份人情,无论千年万年,只要恩公吩咐一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