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六章 党报党刊
作者:怎么了东东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00

市委办副主任和几个副部长是不急着发表意见的。邮政部门那边也不发表意见,说什么?说困难吗?当然不能说,人家要帮你们扩大业务,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说,多少有想吓跑人家的意思,说没有困难吗?又不实际,更不能否定以前的作法,因此,不发表意见为妙,倒是那几个科长都觉得不应该揽这任务,都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总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但是,征订党报党刊工作就有点不切合实际。机构改革进行了无数次,机构越精简越少,人员也越来越少,但是,征订报纸数却每年不断增加,我们叫谁去订?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在单位征订的是党报党刊,单位给我们私人也征订党报党刊,上班已经看了党报党刊,家里那份党报党刊其实是多余的,是浪费的,有这个钱,还不如给我们另订一份报纸。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户人家,四个大人,父母是退休干部,儿子媳妇也是机关干部,单位为了完成党报党刊的征订给他们订了同一样的报纸。每天四份报纸塞在信箱里,你叫人家怎么看?有人说,我们也知道征订党报党刊,不能只局限于党政部门、机关干部,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体制跟以前不一起了,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大多数都转制了,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些企业,我们怎么要求人家多订党报党刊,人家认为订个三几份也就够了,我们再要发动人员,别说不让我们进企业的门,就是让我们进了,就是把我们当机关干部,有别于那些上门的推销员,人家搬出不准硬性摊派订书报的规定,以子矛攻子盾,更让我们难堪。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党报党刊天天都喊市抄济,天天都教育我们要遵循市抄济的规律办事,但是,他们自己怎么样呢?他们自己有没有按市抄济的规律办事?他们办报刊有没有考虑到读者?如果说他们也考虑读者,那只是考虑到党员干部这个层面,有的甚至只是考虑到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层面。有的报纸十数年一成不变,总是那副老面孔,别说群众不看,就是党员干部也未必看,作为宣传部的干部,不看这份报纸可能还不称职,但说老实话,又有几个人看?报纸怎么拿回来的,又怎么堆放在那里。几个科长便哄地笑起来,显然,大家都知道是哪份报纸。有人就说,党报党刊应该改版,应该贴近生活,应该少点官气,多点民趣。有人就说,党报党刊不能依仗自己姓“官”,只是单方面要求基层宣传部门想办法扩大征订范围。有人就说,办报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有的非党报党刊,一纸风行,但是,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不见得比我们的党报党刊弱。会场有点乱了,有点声讨的意思。杨晓丽敲了敲桌子,很严肃地说:“谈到哪去了?叫你们研究对策,你们却提困难,叫你们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却跑去指责党报党刊了!”她说,这些是你们操心的事吗?你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完成上级下达的征订任务指标?发牢骚没有用!她心里想,我就愿意吗?我就想去干这项工作吗?难道我就不知道不切合实际吗?不知道这么订报订刊有多浪费资源吗?杨晓丽说:“你们是宣传部的干部,征订党报党刊是你们的职责,你们都那么多牢骚还怎么做好工作?也不怕其他单位的领导听了笑话?今天这些话,到这里为止,大家主要研究如何应对,如何更有力更切合实际地做好征订工作。”老副部长说:“我想,目前扩大征订范围还不实际,还是按往年范围,按往年的作法,每个科室分派任务,划定具体负责的单位,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落实。每个科室这阵辛苦一下,到各单位去跑一跑,直接找一把手,死磨硬泡也要把任务完成。”杨晓丽说:“还是老套套行得通吗?”老副部长愣了一下。杨晓丽说:“要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首先,我表明自己的观点,征订工作一定要完成,但是,要我们的科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不行,这像什么话?为了征订几张报纸,要我们的科长厚着脸皮上门求人,这和那些推销员有什么区别?以后,我们宣传部还有什么威信?以后还怎么指导下面开展工作?”她这段话很得几位科长的心,他们又议论起来:有人说,我们宣传部虽然是没钱单位,但走出去人家也给几分面子,不要搞得我们连面子也没有了。有人说,春节就要到了,每年春节又要开始了,我们又要组织协调其他单位开展春节文娱活动,人家看我们原来是那几个死皮赖脸来搞征订报纸的人,谁还听我们的?其实,杨晓丽一听老副部长要各科室上门发动征订党报党刊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这个问题,宣传部的干部,说什么也是市委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要下去检查基层,每年要组织协调基层开展无数项活动,如果不维护他们的自身威信,谁还听你指挥?不能什么事都要部长亲自出马吧?陆副部长提出了他的意见。他说:“一直以来,我对采用上门征订是有看法的。老部长负责这项工作,工作进展不理想,心里急,想眷完成这项工作,不管负出什么代价,采用什么方法,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考虑方式方法,不能硬搬邮政部门的作法,不能把我们的科长干部与邮政部门的员工等同起来看待。”他说这话的时候,老部长和邮政部门的人脸色都不好看,然而,其他人都觉得,他说到了点子上。很显然,这种上门征订完全是邮政部门的工作套路,邮政部门的员工上门是职责所在,是提高优质服务,宣传部的科长干部上门多少就有向人下跪的意思了。陆副部长继续说:“我认为,各科室有个明确分工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我们未必就要上门。其实,我们的科长们在机关工作了那么多年,对各单位的一把手基本都有些交往,彼此都认识,只要打个电话说清道理,邮政部门的同志再及时跟踪,上门征订,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老副部长提出反对意见,说:“这不是加大力度,反而是削弱了力度。”陆副部长说:“你听我把话说完。”他说,我们几个副部长也按分管的科室进行一下分工,如果,科长这个层面解决不了,再由副部长解决。真到我们这个层面不能解决的,再由常委解决。我想,真要上交到常委那个层面,这个单位一把手也太不会做人了,钱又不是自己的,订几张报纸还要常委督促?几位科长当然拥护这个办法。有人说,行,这个办法行!打打电话,多少还有点下指示的意思。有人说,只要不上门,多打几个电话也没关系。有人说,只要不把我们与邮政部门的员工等同起来,干什么都行!杨晓丽问市委办副主任和邮政局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他们都摇摇头。市委办负责的是各镇的征订工作,看似量大,其实工作并不复杂,十个八个镇,一轮电话给镇委书记就解决得七七八八了,再派人下去跟踪,也不一定就专门谈征订报纸的事,即使专门谈这事,那也是一件大事,每个镇的任务数三几百份,谈起来也大气。因此,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宣传部不一样。那副主任也没必要说什么。邮政局长当然有意见,正像老副部长说的那样,这力度显然是削弱了,有宣传部的人和邮政部门的员工一起上门征订,效果必然比邮政部门单独上门好得多。但杨晓丽反对这种作法,他知道自己说什么都没用。杨晓丽说:“既然大家没什么意见,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这事就先这么定了。大家不要以为不上门了,就不关心这件事。征订党报党刊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这一点不能含糊,回去后,一定要更加负责。”会议结束后,最开心的应该属那几个科长。要知道,这口气他们忍了好多年都不敢说啊!因此,他们都认为,杨晓丽维护了他们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