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激战张北(五)
作者:红绿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33

“少校同志,土豆又收砸了吗?”当太阳再次升起之时,苏联第51坦克师独立侦察营已经后撤到了距离长顺镇15公里的公腊胡同一线,与师主力会合。面对着被中**队昨夜的逆袭搞的筋疲力尽的莫斯卡连科少校,身为师长的罗金少将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毕竟作为第51坦克师的前锋,独立侦察营已经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在过去的第51坦克师也已基本上肃清了镶黄旗一线中国武装民兵的抵抗,从战略角度来看昨夜的失利并不算什么。

“少将同志,请再给我一个炮兵营的兵力,我保证在今天日落之前拿下长顺镇,为师主力南下打开突破口。”虽然没有遭到师长的责罚。但是身为一个军人,莫斯卡连科少校依旧以自己部队昨天晚上的混乱和狼狈为耻,此刻的他急切想要再打回去。用一场胜利来洗刷自己的身上所背负的耻辱。“不用着急!再过几个小时,我保证你和你的侦察营可以唱着小曲进入长顺镇!”罗金少将微笑的抬起自己的左手,看了看自己的手表,随后颇为轻松的对着莫斯卡连科少校说道:“现在还是先吃个早餐吧!今天早上师部的厨师刚刚为大家烤好了面包。”

罗金少将的自信来自于在过去第第51坦克师顺利进占镶黄旗一线的同时,与之平行前进的第41摩托化步兵师转向了西南,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已经夺取了位于阴山北麓的商都县大部。商都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据说这个颇有气势和经济意味的地名来源于那崛起蒙古草原的征服者。

公元1251年兼负着拖雷长子和窝阔台的养子身份的蒙哥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嫡次子—拔都的拥立下继承了蒙古帝国大汗之位。由于遭到了窝阔台系诸宗王的激烈反击。忙于肃清内部异己的蒙哥汗在全力拉拢拔都的西征军团的同时,不得不倚重于自己的三个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和旭烈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时年36岁的孛儿只斤.忽必烈于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在这里他征集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慕府。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其境内山岭重叠,沟谷纵横,山谷中央有一支小溪流,是为白河支流黑河的源头。由于河流两岸每年7月至8月都怒放着瓣大色黄的金莲花而为辽、金两代前来游猎避暑的帝王贵胄所喜爱。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也曾在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

忽必烈创立金莲川慕府之后,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被召入金莲川幕府的各界人士,可以考见的就有六十余名。这些通过各种途径聚集在忽必烈周围的人既有满腹经纶的学者;也有精通治道的谋士;有的人独具一技之长,有的人是战功卓著的勇将,已然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正因为如此,原金莲川幕府人士以后被忽必烈称为“潜凵臣”,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忽必烈由漠北南下总理汉地军务,不出征时夏季都驻帐于金莲川;冬天则临时寻找避寒的地方居住,金莲川幕府的大多数人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草原生活方式。因此在金莲川一线建造新城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积蓄力量的同时,这位注定不甘寂寞的藩王早已将目光盯向了富饶的南方。他向蒙哥汗建策:避开宋军防线,对宋之藩属大理用兵,借西南之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尽管忽必烈挥军长驱直入数千里,沿途招抚吐蕃各部首领,历时两年终获成功。但是从整体战略上来讲,所谓的西南大迂回却最终不过是一个画饼。蒙古军队虽然征服了云南大部,但却也损失惨重。师至湖南,已经是强弩之末。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忽必烈的建议事实上开启了蒙古军队一个错误的战略方向。在其取得了所谓的辉煌成功之后,蒙哥汗为建立超过父祖的功业,决定亲率大军攻宋。而在派遣忽必烈率军南攻鄂州的同时,蒙哥汗亲自统率的主力军团却选择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进攻路线—由陇州经大散关南进,正面强攻宋军以重庆为中心,以钓鱼城为屏蔽和支柱,以长江为依托,以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旁新建的山城为骨干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而就在蒙哥汗准备大举南下的同时,忽必烈悄然授意自己的高参—云海禅师的弟子—刘秉忠在金莲川慕府的基础之上在滦河北岸的龙岗兴建自己的都城。

无独有偶,几乎这座被命名为开平的城市竣工的同时,在钓鱼城下传来了蒙哥汗身中飞石,卒于军中的消息。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等汉人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就在刚刚崛起的开平宣布自己成立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忽必烈并不是蒙古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所谓的赫赫武功,不过是在父兄的基础之上,利用中国北方强大的物资和兵员优势最终用令南宋在战争中油尽灯枯而已。而他进一步开疆扩土的努力,无论是两次征伐日本、三次对越南用兵还是渡海远征爪哇,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对草原帝国为数不多的领土贡献除了中国南方之外,只是形式上将高丽、缅甸以及东南亚的几个小国化为了元帝国的藩属而已。

而忽必烈在开平的自立对于当时名义上还处于统一之下的蒙古大帝国的危害却是致命的。尽管蒙哥继承大汗之位的过程之中,蒙古帝国内部的各大汗国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苗头,但是面对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之中力量最为强悍的术赤系和拖雷系的联盟,反对者还没有勇气去挑起内战。尽管蒙哥一度无力去挑战拔都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实行的独立统治。但是随着拔都于公元1255年病死于伏尔加河畔,事实上蒙哥依旧有机会重新将整个帝国归于一统。

但是随着蒙哥的战死,实力最大强大的拖雷系内部首先出现了分裂。在整个蒙古世界的眼中,忽必烈在开平的自称为大汗完全是非法的。因为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兀鲁思在蒙古语中意为“人众”,也就是封国的意思。在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封国承认的基础之上,忽必烈的政令自然不可能通行于整个蒙古帝国,甚至连留守蒙古帝国龙兴之地—和林的小弟—阿里不哥也不支持忽必烈的决定。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首先开始的内战,不仅向整个蒙古帝国发出了各自独立的信号。甚至还影响到了正挥师从巴勒斯坦冲向开罗的旭烈兀。无论是出于东归逐鹿,还是希望可以劝解这场兄弟之战的目的,蒙古帝国最终都与征服埃及,乃至整个北非的历史机会擦肩而过。而以由怯的不花所统帅的蒙古驻军在叙利亚被拜巴尔一世歼灭为标志,蒙古帝国对西方持续的扩张从此止步。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蒙古帝国的版图被不断蚕食,最终消泯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创立了蒙古帝国在中原地区绝对统治权。毕竟遵照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将自己的帝国更名为“元”的忽必烈可以说是蒙古帝国的真正掘墓人。而在登基为帝之后,忽必烈在始建大都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府升级为元上都。取代了原先孤处漠北的和林的位置。

按照忽必烈所设计的两都巡幸制度。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尽管元上都并不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建造的第一座草原都城。但它的规模却无疑是最大庞大的。

根据史料记载,元上都的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元上都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作为帝国的主宰—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

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公元1274年,元上都的设计者—刘秉忠随忽必烈又一次来到自己所设计的都市避暑度夏。这一年的八月,他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59岁。在他身后,元帝国一再对他加官进爵,甚至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有这样尊贵荣誉的人,仅刘秉忠一人。但是据说精通周易,甚至在明士大夫的笔记里,能预测盗取自己墓葬罪犯姓名的刘秉忠却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他所设计的这座城市,在他和忽必烈死后几乎再无安宁之日。

“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元帝国宫廷内斗的活剧以元上都为中心频繁上演着,最终于元上都建成99年之后迎来了它的终结者。据说上都周围十八座烽火台上的十夫长们在那一天“晨起而登高眺望灿烂朝霞”,但举目远眺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片可怕的红潮—在来自中原的汉人将军关铎的指挥之下,头裹红巾的农民军浩浩荡荡地从大同府北上,越阴山,军常无留行,直趋“执理九十九政之上都开平”。曾经被如牛羊一般驱赶、猎杀的汉族战士冲破了九道由蒙古铁骑组成防线而将松油火把扔上了大明殿的屋檐,无数珍宝累积而成的上都开平因而烟火缭绕七日而不灭。火光映耀着来自中原的复仇的长枪,繁华上都城最终成为了废墟……。

和蒙古铁骑摧毁的其他历史名城相比,元上都远没有燕京、汴梁、莫斯科、巴格达那般的幸运。尽管残垣断壁之间,依旧盛开着密密匝匝的金莲花。那形如莲花、色如金簪的花朵成了这片草原活着的灵魂。它们年年盛开,岁岁辉煌却早已无法唤回北遁的蒙古骁骑。以至于在数百年之后,重新入主中原的满清帝国一度错误的将那座消失的都城标注在了另一片草原之上。

元上都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吵内、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年代久远还是以讹传讹,满清却将它的位置张冠李戴在了阴山北麓布动河畔的商都县境内。当然这一错误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除了地形相仿之外,这片土地在满语中也被读作“上都”。不过意思却是为“旋流”、“水游”。由于境内的“布动河”(满语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向东注入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而得名。

清初设八旗时,商都属于正黄旗的管辖范围。一向好古的乾隆在此设立上都牧场。或许在这位玩心颇重的君皇心目中曾有过重建元上都的梦想。但是最终直到清末放荒招垦,这片土地才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北部和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多滩川平原的商都县却是内蒙古与华北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则一点在近代以来,更是日益显现出来。

民国时代商都县扼守着张家口到外蒙古库伦的交通咽喉。仅驿站在商都县境内便有五台、六台、七台、八台四处。由于商都县城设在七台,故至今商都县城又有“七台”之称。又在那些晋商崛起的时代留下过“要发财、上七台”的俗谚。曾经的蒙、汉、满、回各族牧民策马放歌之所,一时竟也真成了巨贾云集的商业之都。

而在军事上,商都县东邻河北实保等县,南靠兴和县,西接察哈尔右翼后旗,北连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要冲位置。抗战战争前期,中日两**队在长城内外的诸多交锋之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百灵庙暴动”和“百灵庙战役”便爆发在商都境内。

1936年2月21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罪恶计划,时任**西蒙工委书记的乌兰夫同志等,领导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千余名爱国士兵举行了武装暴动,蒙古民族打响了抗日救国的第一枪。11月下旬,为了阻断日伪军向绥远各地进犯的企图,傅作义将军组织5000余人奇袭百灵庙,歼灭日伪军700余人,击落敌机1架,鼓舞了中**民抗战的士气。

但是在中苏战争初期,中国陆军对商都一线却没有重点进行布防。造成这一疏漏的主要原因在于。担任边境方面防御的内蒙古庶区将兵力重点集中于包头—呼和浩特—集宁一线。在二连浩特失守之后,重兵将兵力投入到了察哈尔右翼后旗以阻击苏联第第第65集团军又重点防御张家口一线。最终令苏联蒙古方面军群抓住了两军的衔接处,以第41摩托化步兵师轻装突进。最终于1984年8月1日攻占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