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激战张北(三)
作者:红绿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069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多年以来的戎马生涯令莫斯卡连科少校产生了一种对危险临近的预感。而就在他转身快步登上自己的指挥坦克之时,一发60毫米迫击炮弹便几乎与他擦肩而过似的在他身后刚才站过的地方炸响。“该死的中国佬!”莫斯卡连科少校一边小声咒骂着,一边以最快的速度钻进了相对安全的T—62MK型指挥坦克之中。

向苏联陆军第51坦克师独立侦察营展开逆袭的是中国陆军第第第1营成功在长顺镇内设伏吃掉苏军一个先导加强排之后。第194步兵师直属侦察连连长便向薛长治提出由步兵第第1营在长顺镇内布防,而师侦察连则作为一支奇兵,在镇外的公路侧翼隐蔽展开。对于这一提议,薛长治颇为赞同。还将步兵第580团充当自己警卫的侦察排也配属给了第194步兵师直属侦察连指挥。

如果说苏联陆军第第一时间向长顺镇展开猛烈攻击的话。那么埋伏在其侧翼的第194步兵师直属侦察连将势必成为一把刺向其软肋的匕首。但是莫斯卡连科少校的沉稳,最终避免了这一局面的出现。面对着对手在长顺镇外就地转入防御的态势,第194步兵师直属侦察连也只能继续在草原上隐蔽待机。毕竟以轻装步兵为主的侦察连贸然进攻一个准满编状态的坦克师装甲侦察营只能是一次自杀式的行动。

但是一轮又一轮的猛烈炮击却令第194步兵师直属侦察连不能继续保持沉默了。“通知徐指导员……我们要上了!”侦察连连长韩成可以说是第194步兵师师长吕文清的爱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个个子不高还有些黑瘦的侦察连连长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军事素养,在集团军侦察兵大比武中几乎年年可以独占鳌头。而更重要的是身为师长的吕文清清楚的知道韩成这个可以说是将门虎子的年轻人,身上所背负的家族荣誉。

韩成的爷爷曾是冯玉祥西北军中的手枪营营长。不仅走过中原大战的尸山血海,更在喜峰口上杀得日本关东军“骷髅中队”人头滚滚。而韩成的父亲则在抗日的烽烟之中,放弃了在北平的求学生涯、奔赴了延安。如果不是铁骨铮铮,不愿意向党内一些恶势力低头的话,吕文清相信韩成的父亲不会最终只以一个副师级干部的身份提前退休的话,现在更可能已经是某集团军或庶区的一把手了。

因此身为师长的吕文清对韩成的培养和成长格外的重视。而韩成除了有两个古怪的嗜好之外,也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全师首屈一指的“模范连长”了。除了部队所发放的制式武器之外,韩成的身上总是携带着两把颇有些历史的“老家伙”。每次野外拉练或者军事演习,韩成都会把自己挂在宿舍里的那把虎头大砍刀背在身上。

一开始师部的其他几个连长对韩成的这一怪异表现颇有些非议。在他们看来即便韩成是西北军的后裔,也不会如此张扬。何况尽管白刃战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大砍刀即便是在贴身肉搏中也未必是刺刀的对手。西北军以大刀队在抗日战争初期频挫对手锋芒,的确是事实。但很少有人知道冯玉祥和他所培养出来的西北军诸将所赖以冲锋陷阵的大刀队其真实的名称是“手枪队”。除了参与者都是从全军中选拔出来的身材魁梧、体格强壮、手脚敏捷者之外。手枪队的武器装备也绝非只有大刀。

据说冯玉祥本人的手枪队人手皆配备骑步枪1枝、手枪2把,而西北军旅级以上的各级司令部所属的手枪队,尽管不可能全部达到冯玉祥直属卫队的标准。但是这些西北军精锐显然也并非全以手中的砍刀作贴身肉搏之用。一手“盒子炮”、一手木柄手榴弹,背插虎头大刀才是西北军手枪队的真实写照。手枪队组建以来,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冯玉祥在湘西夜袭桃源时,100名精壮的手枪队员,身背大刀,经过一夜冒雨苦战,攻克桃源。在1923年军阀直奉大战“廊坊之战”中,上校参谋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只是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才将他们的标志化为了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第194步兵师直属机关的几个连长更对韩成手中这把刀的真实性颇有质疑。在他们看来真正的西北军早已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他们所采用的大砍刀更不可能流传至今。于是在一片冷嘲热讽之中,身为师长的吕文清终于替自己的爱将按捺不住了。于是在那年的中秋。由吕师长亲自组织的一场“赏刀大会”在第194步兵师师部悄然召开。

所谓“赏刀大会”其实只是第194步兵师师直属机关连一级干部每年例行的中秋茶话会。只是那一年的这一活动被师长吕文清赋予了所特有的主题。他特意让韩成请出那把师部各直属机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刀,请全师部直属机关上下一起观赏。很多人多年之后仍忘不了那晚上的嘲:皓月当空,夜色如洗。那柄银光闪烁的大刀在月色的照耀下更显得寒气逼人。

“果然是西北军的大刀啊!”第194步兵师政委冯瑞林对于近代中国战争史颇有研究。而由于第65集团军驻地和部队历史的原因。冯瑞林对于近代以来华北地区风起云涌的诸多名师劲旅都能如数家珍。手握着韩成的家传宝刀,冯瑞林一边在月光下不停地轻抚着刀背,一边向师部在坐的各级指战员讲述着西北军大刀的特别之处。

西北军大刀具有切合实用的形制特点,首先,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甚至可以说西北军大刀是集合了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名刀—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之长的综合体。

“这还是一把西北军中后期所生产的抗日大刀。”冯瑞林仔细看了看手中的刀,大略的测算了一下刀身各部分的长度。冯瑞林微笑着说道:“西北军前期所装备的大刀虽然外形相近。但由于大多出自民间小厂甚至铁匠铺子,因此尺寸多种多样了,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但中原大战之后,宋哲元率西北军残部先后依附于阎锡山、张学良,最终利用蒋介石分而制之的心理。创建第二十九军,据守平、津要冲,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蚕食。为了整军备战,宋哲元继承并发扬了老西北军敢于近战的优良作风。并在北平的大型兵工厂定制抗日大刀。这把就应该是当时的产品。相对而言,其规格尺寸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

“冯政委,你这么一说还真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其实这把刀的确是我爷爷曾经用过的。我从型跟着我爷爷生活,除了教我好好读书之外,我爷爷最喜欢作的事情就是看我练刀。他常说当年西北军中高手林立。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将军”的美称。吉鸿昌将军最擅刀法,号称西北军第一刀。”听到师政委都对自己的家传宝刀赞赏有加。韩成也不由得来了兴致。

“这么说韩连长也是练家子。今天反正也没什么事,不如大家切磋切磋?”但是韩成的无心之语。却引来了警卫连连长的主力邀战。第194师前身是1944年第15军分区。1948年第1、5团和冀东独立团为基础,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师。1948年5月,该师调归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建制。第第1旅。1948年1第第23旅。

在解放战争团以上干部多为红军干部,营连以下干部都经过抗战洗礼,基层士兵都是冀东子弟兵、翻身农民,部队纯洁,进步迅速,敢于刺刀见红。在1948年配合东北作战的“牵牛战役”诸战斗中表现优秀,逐步锻炼成英勇善战的劲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194师随65军入朝参战,歼敌9482人,涌现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而这一传统更是长期以来融入了这支部队的血脉之中。身为师部的最后一道防线,警卫连中不乏拼刺好手,而身为警卫连的连长更可以说师部第一拼刺好手。

竟然是“赏刀大会”,那么徒手格斗当然有欠意思。“一直听说西北军擅长以大刀破刺刀,今天就让大家见识一下吧!”在师长吕文清的提议之下,警卫连很快拿来了几支训练用的木枪。而韩成则从自己的宿舍里拿出了自己平时练习的木刀。但是令所有人失望的是,这场较量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和**,几乎只在电光火石之下,胜负已经有了分较。

其实战场不是比武擂台,本没有太多的招式。韩成双手握大片,刀尖朝下,当警卫连连长的木枪刺来的瞬间,韩成猛的用刀挑开了对方的枪尖,随后顺势劈下,几乎在大家目不暇接之时。木刀已经架在了警卫连连长的脖子之上了。“这是……‘破锋八刀’?”在大家还来不及叫好之时,师政委冯瑞林已经忍不转讶的问道。

“政委正是好眼力啊!我爷爷教我的时候,说这套刀法就是叫这个名字。”韩成有些不好意思的收回自己的木刀。在警卫连连长既惊讶又佩服的目光之中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你输在这套刀法上可一点都不冤!”冯瑞林政委拍着警卫连长的肩膀向大家讲述起了“破锋八刀”的传奇历史。

据说“破锋八刀”的创始人是民国武术名家—马凤图,而这套刀法的创始地就在今天第65集团军的驻地—张家口。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12月,西北军二号人物—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驻节张家口,在张之江的盛情邀请之下,马凤图来到张家口,出任都统府参议。在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精华,马凤图将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进一步简化为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的“破锋八刀”。

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竞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韩连长,你们侦察连拼刺的成绩这几年也算不错的了。你觉得大刀和刺刀那一个好用啊?”看大家都在兴头之上,身为师长的吕文清接着问道。“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想。不过还是西北军的创始人冯玉祥将军说得好。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有了刀,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面对师长所提出的问题,韩成只能从侧面回答道。

真正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

“能敌六七把刺刀?!好,刚才你和警卫连连长练的也太快了。我看干脆咱们玩得热闹一点。警卫连!有想为你们连长报仇的嘛!马上到冯政委那边去报名。我有言在先,不能超过8个啊!”在师长的鼓噪之下,很快操场之上又摆了架势。8个警卫连的战士挺着木枪将韩成围在中央。

“破锋八刀”名符其实,一共只有八式。采用传统刀诀的模式,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月光下的韩成念着刀诀,木刀到处无不望风披靡。那一晚之后,他在第194步兵师之中又有了几个新的外号—师部的女兵们按照那部当时风靡全国的美国译制片—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把他叫作“最后一个西北军”,而警卫连则叫他“砍刀连连长”。当然侦察连的战士们则更喜欢叫他“破锋八刀”。而今天“破锋八刀”的韩成面临着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考验。在他的面前仿佛始终林立着对方的刺刀阵。而他的手中只有一把沉重的钢刀。

在他的记忆中依旧清晰的篆刻着在爱**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