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鲁尔—帝国最后的创伤(二)
作者:红绿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25

除了大半德国本土之外,另一个落入曾经被日耳曼人视为奴隶的斯拉夫势力范围的德意志核心区域是奥地利。第第3方面军为左翼从匈牙利西部向奥地利方向展开向心突击。尽管在这个进攻方向之上德国陆军仍保有着相当强大的防御兵力—由德国陆军上将沃勒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第第第6集团军组成“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以及装备精良的党卫军第第2装甲集团军。除此之外德国在奥地利方面还能获得在其南部地区与保加利亚第第3集团军对峙的“e”集团军群的支援。

但是此刻已经走到末路的德**队,其强大只停留在纸面之上。而即便是纸面上的数字对抗,此刻也他们也处于了绝对的劣势之下。仅担任迂回任务的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麾下的乌克兰第第第第5集团军,而担任主攻的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5军在内的强大突击力量。

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役从一开始便没有丝毫的悬念。尽管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德**队依托隘口、狭窄山间通路、江河,对苏联人的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是最终到4月初苏联军队已经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兵锋直低多瑙河与新锡德尔湖之间的奥匈边界。

一般认为作为希特勒的故乡,从1919年奥匈帝国被解体以来都一直希望与德国合并的奥地利人会和同种同文的德国人并肩战斗到最后。但事实上当年夹道欢迎过元的维也纳民众早已在考虑投向莫斯科的怀抱。这一点与德国人在吞并奥地利之后错误的政策不无关系,在德**队进入奥地利的几个星期之内,所有行政机关的主要职位,以及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控制权,全都由德国人接管了,就连奥地利的纳粹分子也被排斥在外。而柏林更不遗余力地破坏奥地利的国家地位,甚至这个国家的名称都很快消失了,奥地利先是变成“东部边区”,后来又被称之为“大德意志多瑙河区和阿尔卑山区”。

尽管奥地利人的性格随和,且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具有几百年民族意识的国家会被轻易的抹杀。虽然盖世太保的无孔不入使奥地利人小心翼翼。反抗运动在长时期内只限于形式上的斗争,如在工业生产上采取“消极怠工”,用窃窃私语进行宣传,由医生提供虚假诊断书等等。

但是随着德**队在东线的节节失利以及由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结束之后所公布的奥地利作为个遭希特勒侵略之害的自由国家应从德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莫斯科宣言”传回到奥地利国内。奥地利人的地下抵抗运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大批从前线逃亡回来的奥地利士兵组成的奥地利游击队,在包括**人、社会党人和天主教徒在内的反抗组织的领导之下,在奥地利境内四面出击。

而另一部分奥地利人则经由卡林西亚和施蒂里亚到达斯洛文尼亚,参加了南斯拉夫铁托所领导的军队,于1944年11月在斯洛文尼亚组成一个奥地利营,尽管在指挥序列之上,这个营仍由南斯拉夫人民军指挥,但是这个营的士兵和军官却清一色的都是奥地利人。

1944年12月,在战争接近结束的时候,一个新的委员会成立了,即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它负责指导许多地区特别是维也纳区的反抗运动。各种地方组织纷纷加入了这个委员会。作为整个奥地利抵抗的象征。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的领导机构由七人委员会,包括社会民主党人两名,天主教徒两名,**人一名,自由党党员一名,无党派一名。显然这个各党派联合执政的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奥地利**便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地位。

但是随着苏联红军逼近维也纳,这一局面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合围之后,莫斯科电台全文广播了《苏联政府搞奥地利人民的宣言》。宣言中表示,奥地利人民与德国境内的德国人不同,他们是“反抗德国人”和“欢迎红军解放奥地利的”。宣言又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占领奥地利的任何领土,或改变奥地利的社会秩序。苏联政府将恪守保证奥地利独立的莫斯科宣言,并将把宣言变为现实,支持在奥地利根除纳粹统治与重建民主条件和民主制度。

这一宣言表后,正在着手准备攻坚的托尔布欣元帅立即向维也纳人民出呼吁,要求他们尽可能在备方面协助红军,同时保证不触动“个人权利、奥地利公民的所有权、私人社团以及属于私人的财产”。呼吁书继续说,在奥地利人民自己“通过民主方式”重新建立奥地利当局之前,将由红军任命的临时市长行使民政职权。行政人员将从当地居民中挑选。呼吁书以这样的词句来结束:“用你们自己的功绩为奥地利的解放作出贡献吧。你们这样做就会加全面解放,重建奥地利的自由和独立。”

关于号称“欧洲艺术之都”的维也纳在二战临近结束的争夺,西方盟国、联邦德国和苏联方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西方世界宣称由于得到1.5人以上的奥地利地下抵抗组织的协助,在市内部分地区苏联红军只遇到很轻微的抵抗。而关于奥地利地下抵抗组织是如何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强大,西方盟国也给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在上一年秋季,奥地利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抵抗组织因德**队和国民冲锋队中的奥籍兵士纷纷逃亡归来而得到了加强。而纳粹组织为了保卫奥地利,最后企图招募本地人入伍,组织起了大批奥地利的国民冲锋队。这些准军事组织最终全部转化成了地下抵抗组织。

而联邦德国方面则将维也纳攻防战描绘成了北欧神话般的壮丽史诗,在第三帝国后裔的笔下,德**队在维也纳城中,为了保护整个欧洲文明而与野蛮的苏联红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整个城市都被苏联军队控制,德国步兵仍在地下通道和高层建筑物中负隅顽抗。当然还有那辆编号为1227号“黑豹”型坦克在车长吉森的指挥下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中击毁无数苏联坦克甚至包括一辆后来令整个西方颤抖的“斯大林—3”重型坦克的美丽传说。

与西方和联邦德国绘声绘色的描述相比,苏联方面关于维也纳战役的记录显得生涩和无趣很多。4月5到4月13日,在维也纳近接近地和市内进行了激战。守卫该城的德军兵力为1个机械化步兵师、8个坦克师、另有约15个独立营。4月13日,苏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乌克兰第第46集团军向西北追击德军被击溃兵团残部,于4月15日前进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劳一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进抵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马里博尔以东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线。

或许来自三个方面的描述都带有各自的感**彩,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正是基于这种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最终导致了奥地利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苏联军队不仅没有感恩相反充满怨恨。据说批进入维也纳的苏联军队还能保持一定的纪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苏军开进城市,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苏联军队在维也纳城内大肆抢掠并强*奸妇女。

类似这样的版本在德国本土、东欧其他国家、南斯拉夫乃至远东的中国东北和日本北部地区无数遍的重复着。无庸质疑由于战争的消耗,苏联红军中基本上全是简单幼稚的年轻人已经饱受社会不公的老头。他们曾经看到自己的国家惨遭蹂躏,自己的村庄化为灰烬,自己的妇女为残酷的侵略者所污辱,因此他们在享受胜利时的一个反应自然是粗野和放荡。

但是维也纳陷落时和后来一个阶段突出表现出来的种种暴行,绝非都是苏联士兵干出来的。苏联军队所造成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比纳粹分子撤退时所犯下的罪行要轻得多。纳粹分子撤退前的破坏堪称典型,他们把不能带走的一切补给品和设备全部摧毁。命令救火队撤出城市,好把许多东西都付之一炬,使人无法抢救。尤其是维也纳的象征、圣殿圣斯蒂芬大教堂,也是纳粹分子下令予以彻底摧毁的。

此外,在各大城市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一批不法之徒,其人数随难民逃兵和地痞流氓的流入而激增。流入的这些人是在苏军挺进之前从十几个国家逃亡出来的。果子酒和杜松子酒到处都是,无人收进空室的酒窖。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的一切正常销售制度已遭破坏。整个社会生活组织暂时处于崩溃状态。在这种幻灭和绝望的时刻,就连那些平素矜庄自持、奉公守法的人,为了苟延残喘,有时候也不得不象小偷土匪那样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