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无人永生(二)
作者:红绿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04

在大规模的整体动员之中,民主德国第5集团军的动作并不那么引人侧目。北约方面当然不会无视对手的集结。但是其的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在部署在荷兰和德国边境的民主德国人民军第1集团军以及德国南部的第3集团军的身上。第1集团军可以说民主德国人民军中的小字辈,其前身不过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由反越战的学生运动发展起来的“红军旅”。

但是在那场长达5年的血腥内战之中,大批满怀着理性的德国青年在战火中被锤炼成最为优秀的士兵。尽管得到了苏联和民主德国方面的秘密援助,但不可否认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一次又一次战胜科隆政府的联邦警察部队、国防军乃至北约干涉部队的始终是他们。而在战争后期整营、整旅倒戈的联邦德国国防军更令这支部队迅速完成了专业化和正规化。

尽管在两德合并之后,民主德国对“红军旅”和前联邦德国国防军的倒戈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和整肃。但是以其为基础组建的民主德国陆军第1军区尽管编制上略小于民主德国的其他军区—仅下辖1个近卫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独立坦克旅。但是却拥有着民主德国几乎全部的特种作战部队。

以“红军旅”昔日的首脑命名的“巴德”、“恩斯林”、“拉斯珀”3个特种行动营几乎全由曾经“红军旅”战士组成,曾经在下萨克森州的北德低地将科隆政府号称最为精锐的第1空降师和美、德混编的联邦德国国防军第2军打的溃不成军的那些被称为“红色党卫军”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北约眼中恶魔一般的存在。因为直到今天驻欧美军仍无法挥去那被称之为“猎兵坟墓”的哈尔茨山,以及那遍布着北约装甲车残骸的“鲁尔废墟”。

而同样拥有着5个师级规模地面部队的民主德国第3军区在转入战时编制成为民主德国人民军第3集团军之后同样是一个危险的存在。根据五角大楼曾进行过多次的兵棋推演,苏联和华约方面对西欧的进攻很可能会延续二战初期的“曼斯坦因计划”,对于狭窄的荷兰和德国边境地区,华约方面将采取佯攻以牵制北约主力,而大批机械化部队则将穿越法、德边境,从侧面迂回攻击北约的侧背。

如果战局按预想中的发展,那么民主德国人民军第3集团军将可能是最先出现在英吉利海峡边的华约部队。因为根据五角大楼所掌握的情报,在民主德国人民军第3集团军的编制之内有多个装备着从前联邦德国、红色奥地利和中东地区秘密获得的M-113型装甲运兵车、M—48、M—60型主战坦克的特别牵制营。

这些装甲车辆涂装均为荷兰或美军制式,兵员也身着北约正规机械化部队人员制服。这些在战时将秘密穿越法、德边境然后从弗拉芒特别区的方向渗透过北约防线,随后在荷兰境内展开特种进攻。尽管平坦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但是众多的河流已经组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些民主德国人民军特别牵制营很可能会第一时间抢占那些关键性的桥梁在北约的战线后方制造混乱。

因此当北约的注意力集中于民主德国西部地区繁忙的兵力调动和海量猛增的无线电通讯之时,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远在柏林的第5集团军的战备情况,因为等这个集团军开进过来,战争初期最为关键的72小时恐怕早已过去了。而在浓郁的战争迷雾的掩护之下。华约联盟武装力量总司令部对民主德国人民军第5集团军的动员工作显得有条不紊。

在动员命令下达的当天,旅级规模的第40“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便被调离了勒宁军事训练基地,这支部队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在位于波罗地海边的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考纳斯,尽管北约的情报系统明确了这一调动。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其高层的充分重视,毕竟考纳斯是苏联第7近卫空降师的驻地,如果苏联方面有意用空降部队入侵英伦三岛的话,作为陆路交通枢纽的考纳斯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前进基地,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华约的另几支空降部队随后陆续抵达那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波兰人民军的第6“波美拉尼亚”空降师、捷克斯洛伐克的第22特种空降旅、保加利亚人民军的第1空中突击旅、罗马尼亚的第161空降团以及匈牙利的第37空中突击营先后出现在考纳斯地区。在那里他们开始与苏联第7近卫空降师协同训练,并多次进行打乱编制的联合军事演习。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北约方面证实,莫斯科正在集结其手中所有的空降兵力,而需要如此之多的伞兵的战场似乎只有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伦,根据五角大楼的推算,苏联方面很可能将华约方面约2个半师的空降部队和苏联第7近卫空降师组成一个空降集团军,在欧洲大陆以地面部队向北约施加持续压力的同时,以“闪电战”的模式空降英国本土。显然华约部队那种规模较小、但相对独立的空降部队更适合执行第一波次的行动中夺取英国南部那些分散的机场和港口的任务。

而一旦第一波空降成功,苏联方面再将部署在莫斯科周边的第76、第98、第106近卫空降师投入战场,那么以英国本土的驻军规模来看,伦敦方面很可能无法抵挡住最初但也是最为可怕的攻势。希特勒一直魂牵梦萦的“海狮计划”将可能在克里姆林宫的手中化为现实。

而民主德国第5集团军其他部队的动员速度却显得相对较慢,直到1984年4月底,第9坦克师的一个补充摩托化步兵团才基本完成扩编和训练正式加入战斗序列,第1和第8摩托化步兵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这2个师直到5月中旬才扩充到1.5万人的满员状态。

而比起兵员来,第5集团军的装备情况似乎更为糟糕。根据北约方面截获的民主德国人民军的内部通讯来看,该集团军3个主力师的坦克和装甲运输车缺编严重,以第1摩托化步兵师所属的第1“汉斯·拜姆勒”摩托化步兵团为例,该团所拥有的40辆T-55型主战坦克之中仅有15辆“可以使用”,而101辆BTR-70型装甲输送车中则有超过2/3以上“情况不佳”。北约方面对此丝毫不感到奇怪,毕竟在他们眼中东方阵营之中由于大量使用的征召来的义务兵,对于技术兵器的保养和使用均无法与西方国家的职业兵员相提并论。

但事实上这一情况,除了是华约方面欺敌计划的组成部分外,其背后来还有更为繁复的原因。根据华约联盟武装力量总司令部的计划,民主德国人民军第5集团军将只抽调3个主力师前往中国战场,而原先隶属于该集团军的第19和第20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则将继续留在德国本土,充当战略预备队。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为了加强这两个平时仅有3千余人的动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为了减轻庞大地面部队开进的运输压力,第5集团军3个主力师将更保留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兵器在国内,并将其移交给动员起来的预备役部队,而这些技术装备的缺口将在东进的途中由苏联方面给予补足。而一作法事实上也是为了提升这些华约部队的战斗力,毕竟与一线的苏联精锐部队相比,华约组织的地面部队所装备的武器仍存在着一代左右的差距。

除了民主德国人民军的第5集团军之外,第一批开进中国战场的华约组织军队还有波兰人民军第1集团军、捷克斯洛伐克的第4集团军,这3个集团军分别于1984年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抵达苏联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首府—明斯克附近,在其该共和国西北部的丘陵和湖泊地带与苏联军队展开了为期15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而北约方面得到的情报是苏联方面有意将这3个集团军用于黑海和外高加索地区。当然这同样只是用于欺骗的烟雾。因为几个月之后这些部队便出现在了远东的战场之上。

但是华约组织参与中、苏战争的时间并非如西方所描述的那样迟缓,事实上华约组织先后组建了两支联合武装力量。一支是联合武装部队,由各成员国拨出一部分军队联合组成,其中波兰2个师,匈亚利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8个师,民主德国6个师,保加利亚3个师,苏联若干个师。

另一支是“一体化”部队,是在70年代苏联推行军事“一体化”后,在联合武装部队之外,由苏联与波、匈、捷、保、民主德国的一部分军队组成的,直接由华约武装部队司令部指挥。而这支部队的主力已从陆军发展到海、空军,包括苏、保黑海联合舰队,苏、波、东德波罗的海联合舰队,苏、波、捷、匈、保、民主德国“一体化”空军和波、捷、匈、东德“一体化”空军。而在中、苏战争爆发之前,华约的一体化空军便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其中华约组织的空中运输能力更是为莫斯科所借用,投入到了对北京的战略空降之中。

作为被冠以德国者、反纳粹勇士“威利·桑格”之名的民主德国精锐空中突击力量。民主德国人民军第40空中突击团无论是规模和实际作战能力都无法与铁幕帝国的空中长臂相抗衡。莫斯科和柏林方面最初建立民主德国空降部队无非是对于联邦德国于1955年组建了空降部队的本能反应而已。在1960年3月1日成立之初,这支部队不过是一支接受了空降训练的摩托化步兵营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70年代这支部队已经被锻造为了每明士兵每年都需完成十到十五次的跳伞训练,还要接收无线电通讯、爆破、爬山和滑雪等训练任务的特种作战集群。

尽管在1982年从民主德国北部波罗地海之滨的吕根岛普罗拉陆军基地移防到人民军最好的军事训练基地—位于波茨坦的勒宁。这支部队的规模已经扩充为团级,但是显然对于莫斯科雄心勃勃的计划而言,民主德国人民军第40空中突击团依旧还不够健壮。因此在勒宁军事基地,民主德国人民军第40空中突击团不仅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还秘密兼并了民主德国人民军陆军序列下拥有空降能力的多支连级远程侦察部队。

因此在投入战场之时,民主德国人民军第40空中突击团事实上已经是一支拥有5500名官兵、下辖4个独立伞兵突击营、3个独立特种突击连、1个混成炮兵营及其他直属部队的旅级空中突击力量。不过与拥有重型空降装备的苏联近卫空降师相比,民主德国人民军依旧有着不下的差距。除了在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的考纳斯接收了苏联第7近卫空降师的部分重型武器之外,这支部队基本上还是以轻型武器为主。

显然苏联远东特别空降集团军对这支来自华约的空降部队的定位很清楚,他们不是突击的主力,但是将被作为重要的战略预备队以轻步兵战斗群的模式投入北京城区的巷战之中。这一点事实上也符合民主德国空降兵和特种兵建立之初在华约体系内所承担的任务设计。按照要求华约组织对外作战时,民主德国空降兵应在敌方领土上打击敌交通线,夺取或破坏敌补给物资和标志性目标并在敌后牵制其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