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咸若馆水井的渊源
作者:喻林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71

紫禁城慈宁宫花园的慈荫楼外,午后的烈日照射着藏经阁,使屋顶的瓦片发出滋滋的焦灼之声。不过,慈荫楼由于其建筑的储藏作用,所以在屋顶对于日照进行了一些处理,使屋内保持通风的同时,也不至于被热气侵蚀,所以屋外屋内如同隔世。

慈荫楼的楼体是坐北朝南的方向,上下两层,各面阔五间,顶层用绿琉璃瓦铺成剪边卷棚的歇山顶,所以可以阻隔阳光的照射。

潭林来到一层,一边搜索着自己对图纸的记忆,一边四处寻找他所需要的标记地点。一层的五间房屋中间有暗门相通,宽大的书架上面摆着各种佛教经卷,最西边的一间辟出来作为梅文海的住所,但暗门也可通到经阁内,只不过出于防潮防湿的考虑,梅文海将此门封住,并且给上了锁。

一层的中间屋子里供奉释迦牟尼佛等金铜佛多尊。龛前有长供案,陈设着佛塔、供器,以便礼佛之用。

潭林把五间房屋走了一遍,最后来到中间这间供奉佛像的屋子,对梅文海问道:“这些佛像是什么时候安置在这里的?”

梅文海想了想,说道:“我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了,这些金铜佛像不宜搬运,应该是建楼之初就安放在这里的!”

潭林凑近去看佛像的底座,见铜色暗淡,与佛龛的连接处严丝合缝,有些铜像的底座还都陷入佛龛之中,这就可以判断,这些佛像安放在这里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在这几十年里从来没有移动过。

潭林又围绕着释迦牟尼金铜像的四周进行了步测,然后走到铜像正前方,迈步向门外步测出去,大约走了有三丈有余,然后潭林看了看两侧,见左右各有一株对称的松树,然后摇了摇头,转身又回到屋里。

梅文海奇道:“怎么了?你在找什么?”

潭林道:“紫禁城初建之时,共开凿水井七十二眼,相当于‘七十二地煞’,慈宁宫花园现有的水井分别的园子最南边的东西两侧,而园子的中部和北部却没有水井,这不合常理。慈荫楼以南的咸若馆在紫禁城初建的时候还是‘咸若亭’,那时应该并非礼佛之所,不过万历年间这里就改成了‘咸若馆’,这应当是在当时对咸若馆进行了扩建。”

梅文海没有听出潭林话中的逻辑,于是问道:“咸若馆和水井又有什么关系?”

潭林走进佛像东面的一间屋子,步测着地面的距离,说道:“咸若馆如果是在万历年间建成的话,那么,宝相楼和吉云楼在当时就已是咸若馆的东西配殿了,这也就是说,从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已经开始住人了!”

梅文海按照他的逻辑思索了一下,说道:“据我所知,咸若馆在乾隆年间曾经大修过一次,那时把原来的殿阁进行了扩建,使这里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了。如果你能确定现在咸若馆这里的样子就是乾隆时的样子,那么,你怎么能保证在明朝万历年到乾隆年这期间没有重修或重建过呢?”

梅文海的分析也很有道理,但潭林自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说道:“乾隆年间是在原有楼阁的基础上进行了加盖,虽然屋顶和外观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地基是不可能改变的!咸若馆墙外的底层在修葺时重新用砖石砌了一层墙围,但是年深日久,墙围经过风雨侵蚀,已经破裂,里面的原有的楼阁墙体就露了出来,我们在慈荫楼下可以看到,里面的墙面呈暗灰色,那些露出来的砖面的样式也是明朝初年的规制,所以可以判定,咸若馆在明朝万历年前后经过扩建后,至今都没有移动过位置!”

潭林的缜密的分析让梅文海震惊了,他完全不可能想到潭林竟敢然会对攻宫里的建筑这么熟悉,并且自己在慈荫楼抄经已经有了一段日子了,可是自己却从不知道四周建筑的渊源和变革,更不用说去观察墙体裂缝和砖石颜色这些细节了。想到这里,不禁对潭林极为钦佩,他赞叹道:“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宫里的东西?真不愧是解元!”

潭林在说话时脚步一直没有停过,他在不断地测量屋子的距离,以图把这些实地的景象和图纸能够联系起来,所以他听到梅文海的赞辞,也没有停下测量,只是淡淡地说道:“懂这些东西的未必是解元,真正考上解元的也未必懂这些东西。”

梅文海又想起刚才的疑问,便又问:“那么,你刚才说的水井是什么意思?”

潭林道:“如果咸若馆在万历时就已经开始从人居住,那么距今大约有三百年的时间,距乾隆年也有二百年的时间,那么这二百年间这里究竟是什么人在住呢?”

梅文海奇道:“既然建成为佛堂,那么自然是礼佛之处了,通常会是后宫里先朝的妃嫔拜佛的地方吧?”

潭林似乎已经测量完毕,他向屋外走出去,望着门外的长廊,一边目测,一边说道:“明朝初建之时,太祖朱元璋由于早年出家为僧,深知元代佛教种种流弊,于是对佛寺进行了严格限制。明成祖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曾接受僧人道衍的计谋,于是定都北京后,对佛寺开禁。但由于成祖实行度牒免丁之政,所以,许多百姓为逃免丁银,纷纷度牒,再加上当时有人宣扬‘三教一理’之说,将儒、释、道融合一起,使真正学佛之人大为减少。明朝万历之时,出现了‘四大高僧’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他们把释佛之道归入正统,由于这四位高僧学识广博,将佛学之说传入宫宦士人之中,由此皇宫里才兴起礼佛之风。咸若馆的扩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应时而生!”

梅文海惊叹道:“想不到这咸若馆还有这么一段渊源!那么,你认为这咸若馆在当时住着些什么人呢?”

潭林说道:“明朝设有厂卫和十三衙门,宦官众多,并且明朝时宦官大多信佛,所以这里应该住的是当时在宫里受度礼佛的宦官,宫里没有安排他们任何差事,只是让他们静心修佛。当时的咸若馆或许就像是《红楼梦》里的栊翠庵,这些剃度宦官也许就是妙玉式的人物。”

“这也就是说,”梅文海道,“当时有些太监剃度后就在这里长年修行!”

“没错,”潭林道,“顺治之时,明宫遗留下来的宦官还都在原衙门当差,直到康熙初年因吴良辅一案才裁撤了十三衙门,又缩减了各宫的宦官人数,咸若馆里的剃度宦官在当时也及应该在裁撤之列。如此来看,这里被剃度的太监在这里住了至少一百年!”

“那你说的‘水井’之意就是,”梅文海道,“既然咸若馆和东西配殿有人居住,那么必然会在屋后开凿水井,以供取水之用!”

潭林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没错!”

梅文海茫然道:“那这水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潭林神秘地一笑,说道:“要逃出宫去,这眼水井就是开始!”

(本书已与17K签约,正式发布地址为:http://ss.17k.com/book/36382.html;关于本书所涉及逃宫路线和建筑的示意图请参见地址:http://hi.baidu.com/%D3%F7%C1%D6%C0%C9)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