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尹呈=君王
作者:潘驴邓晓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09

虽然第一天的招募会就已经完成了招募的计划,但第二天,康有为等人仍然坚持在吉安广场进行人才续招,这是林海所作的要求。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再捡一捡漏网之鱼,毕竟很可能有的人才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第一天的招聘;第二、这次的公开招募会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招募会持续的时间可以长一点,以便迅速提高报纸的名气。

和首日比起来,次日的招募会现场人略少了一些,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仍然不过分。

林海站在广场正中,他的身边围绕着七八个新招募的记者,包括鉴湖女侠秋瑾同志,这些人都好奇的看着林海摆弄身前的一台三脚相机。这台相机的外形和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种最古老的相机很相似。林海把脑袋伸进暗箱中,用黑布挡住阳光,推动笨重的相机在广场上缓缓移动,以获取适合的摄影角度。

这台相机是他从盛宣怀家借来的,正是因为林海同志用这台相机拍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新闻照片,使这台相机在史册上留下了名字。

将《中华日报》的招聘会作为一条新闻来报道,是受到《泰晤士报》记者莫里斯的影响,老莫为报道北洋水师会演而来到天津,并在招募会首日拍了不少照片,还对林海做了一个简短的访问。林海觉得自己的报纸也应该这样做。

林海一边操作着相机拍照,一边向记者们讲解照相的技巧。其实这种古董级装备他也用不好,后世都用数码相机。不过比这些从没有接触过相机的人,林海简直就是教授级的。

操作技巧讲完以后,林海把相机推向秋瑾,说道:“秋记者,你组织大家实践一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使用相机,这个东西是我们记者最紧密的伙伴,最重要的武器。”

“是,老板。”秋瑾说完,将其他记者叫到身边,自己第一个钻进了暗箱,过了一会儿完成了拍摄,换了一个男人接过机器进行拍摄。

林海站在一边观看记者们的操作,有时指点几句。片刻后,光绪带着翁同龢和蔡元培从远处走了过来。两个寒暄了几句,光绪说:“昨日的招募会应募者如潮,难道徐兄还没有招募到足够的人才么?”

林海笑道:“人才哪能嫌多呢?”

光绪说:“我这里有一个优秀的人才,可在贵报做一个编辑,不知徐兄能不能收下?”

林海笑道:“尹兄介绍的人,我当然是欢迎至极。”

光绪唤了一声:“蔡元培。”蔡元培跨上一步,站在他身侧。

“徐兄,此人名叫蔡元培,才学极好,在《中华日报》做一个编辑想来能够胜任……徐兄?”最后的“徐兄”两个字加大了声音,光绪发现林海一脸惊愕的看着蔡元培,对自己的话似乎根本没有听进去。

林海啊了一声,从惊讶中醒过来,问道:“尹兄刚才说什么?”

光绪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观徐兄视蔡元培的眼神不像视陌生之人,莫非徐兄认识蔡元培?”

“不认识。”林海呵呵一笑:“只是蔡先生名气大得很啊,突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有些意外。”

林海感到意外,蔡元培同样感到意外,因为他的名字只在自己的家乡大得很,徐志摩竟然知道他的名字,是他此前未曾料想到的。他甚至怀疑:莫非徐志摩认错了人?

林海对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略有了解,知道他年轻时曾在清朝为官,于是又问道:“蔡元培先生可是在朝廷作官?应该是……是在翰林院吧?”

蔡元培确定徐志摩果然认识自己,心中不禁有些激动,看来自己真的是一个名士了,读书人对名士两个字看得是很重的。

“正是。”蔡元培连忙回答:“元培目前在翰林院供职,添为庶吉士。”

林海问:“蔡先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朝廷官员,前途无量,不当官却来当编辑,令徐某费解。”

从翰林院庶吉士到报纸编辑,的确是大大退了一步,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蔡元培无法回答,也不敢在光绪皇帝面前冒然回答,很尴尬的愣在当场。

光绪皇帝咳了一声,说道:“是这样的,朝廷也有办报纸的想法,但经验欠缺,所以委派蔡先生到《中华日报》学习一段时间,还望徐先生不要拒绝啊。”

蔡元培自己没有回答,却是尹呈替代他作答,这反而令林海更加怀疑这件事必有蹊跷。但蔡元培不是害人之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也没有多想,就带着蔡元培到编辑的招募点,将他推荐给了康有为。

开玩笑,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这样的人才送上门来岂能不要?

光绪又问林海:“徐兄,报社的办公点可选好了吗?”

“还没有选好位置。”林海答道:“办报需要用电,所以报社的选址一定要在发电厂附近。目前天津还没有发电厂,我是没得选啊。下次遇到盛大人,我得问一问他天津的发展规划,以后若建立电厂会建在哪个位置,那么报社的位置就应该大致在相同的地方。”

光绪的眉毛蹙了蹙,说道:“电厂不是一两日可以建成的,在没有供电的情况下,徐兄的报纸能够运作么?”

林海说:“无妨,我看盛宣怀大人府上有些地方已经使用了电灯,他家里肯定有发电机,我向他借一两台,暂时应一应急,再做其他打算。”

光绪说:“我曾用过电灯,与火烛比起来,这种科技产物有很大的优势,听说在英美等国,电的运用远远不限于灯具,徐兄旧居美国,能否和我说说电的运用?”

林海想了想,说道:“电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从科学的角度上说,凡是与静电荷或者动电荷相联系的能量都可以视为电的表现形式……”看了看光绪,只见光绪一脸茫然,又看了看身边的其他人,翁同龢、蔡元培、康有为等人的表情也都是差不多,显然对什么静电荷动电荷无法理解。林海叹了一口气,不想讲了,说道:“电这种东西说起来实在太麻烦了,只怕讲上一两个时辰也讲不完它的用途。”

“我愿洗耳恭听。”光绪不折不挠。

“那好吧。”林海指着放置在广场外的一块巨大的石板说:“我们到那边去说。”

走到石板旁,林海将石板上的灰土吹了吹,一屁股坐了下来。光绪愕然站在林海身边五六米处。其实石板还算干净,但对光绪来说,感觉却非常别扭。

“坐啊,怎么?嫌脏啊?”林海伸手扫了扫石板上的灰尘,拍了拍石板,说道:“坐下吧,男人不要婆婆妈妈。”

光绪苦笑,只好走近石板,准备坐下来。

翁同龢一直在观察形势,一看光绪脚下动了,就知道他肯定要在石板上坐下,于是赶紧抢上几步,用长袍的衣摆在石板上用力擦了起来。光绪停下,等他擦净以后这才坐下。

“徐兄,现在可以说说电的运用了吧。”

于是乎,在这块石板上,林海开始向光绪讲述起电的奇妙。其实理论上的东西林海懂得也不多,但光绪一窍不通,所以林海说错了也是对的。林海从电的发明讲起,讲摩擦起电,讲电的发展,讲电的运用,对电灯、电话、电报这些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电风扇、电动机、电车这些已经存在,但运用不多的技术做了介绍,并且结合物理、化学的知识,很夸张的提出电冰箱、电视机的设想,并且展望了无线电的发展。”

虽然这些概念对光绪来说非常陌生,有的观念甚至完全颠覆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但林海的讲解却很有独到之处,譬如当林海提到电视机这个概念,光绪根本无法认同,认为他简直痴人说梦,怎么可能把人的动作记录下来?于是林海对他说:“尹兄知道照相机吧?”

光绪点头,他当然知道。

林海又说:“那么你可以这样理解,当一台照相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人连续拍照,譬如在一秒内拍下一百张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叠在一起,像翻书一样快速翻过,是不是就能完整再现这个人在一秒内所作的动作?”

林海说的是动画的制作原理:把每一个画面按每秒24帧,也就是24幅画的速度放出,就能看到连续的动画。

光绪一想,虽然荒诞,但理论上的确是站得住脚的,也就认同了。

越讲到后面,光绪的兴趣也变得越大,有时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提出电既然可以发热,那么能不能用他来取暖?结果得到了林海的表扬。

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翁同龢提醒光绪,中午约了一个重要的人谈话时,光绪才不舍的向林海告别。

光绪约见的重要的人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汝昌向光绪汇报了海军会演的准备情况。

接见了丁汝昌以后,光绪又和李鸿章小谈了一会儿,让他安排一些人对电的运用前景作一番考察,探索在天津开办电厂,普及电灯的可能性。光绪已经被林海说得动了心。

中午,林海离开了招募会,回到了自己的处所。

走到窗户边,看着天边的云彩,林海开始思考起尹呈这个人。

这个人不简单,在湖广时,从他言语间流露出的语意,他可以让朝廷设立一个部门,并且向皇帝推荐部门的一把手。虽然只是推荐,但从他的自信可以看出,只要他推荐的人,被采用的可能性很大!在天津,盛宣怀这样的大人物竟然跟随在他身后,像个仆人似的,蔡元培在他身边连话都不敢说。而且他还自称和李鸿章有交情。

这个人的来头很大啊!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难道是皇家的人?王爷?贝勒?

“尹呈……尹呈……没听说清末有姓尹的大人物……难道是化名?”林海心中暗想。

一边思考一边走到书桌前,书桌上摆放着毛笔和纸墨,都是旅店配置的,林海通常不用,但这时却不知不觉的拿起了笔。

林海在白纸上写下了“尹呈”两个大字,两眼盯着这两个字,仔细观看着,突然,眼睛一下瞪得滚圆!

“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