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岁太子,何以治天下
作者:小二上酒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280

登基大典结束后,新皇帝还要设香案,备酒果,行告天礼,然后前往奉先殿谒告祖宗,最后还要去拜见两位皇太后。

当然这一切都没大臣们什么事了。

但很多文武百官却没有马上离开皇宫,而是聚集在午门门口,三五成群,讨论着今天中极殿发生的事:讨论着先皇遗诏、讨论着宦官参政、讨论着李贵妃逾礼成为皇太后,更讨论更多的,是小皇帝的惊人表现。

文华殿偏殿内,三位内阁大学士以及吏部尚书杨博、礼部尚书吕调阳、刑部尚书葛守礼、户部侍郎王国光、礼部侍郎王锡爵、詹事府詹事马自强等十几位三品以上大员齐聚一堂:

“这定是那冯保搞的鬼!”高拱站在中央,环顾着四周坐着的众大臣,愤愤不平的说道。

原来半月前隆庆皇帝临近驾崩时,在塌前宣读了遗诏,命司礼监掌印太监与三位当朝大学士共同辅佐新帝,选宦官做辅臣,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本是孟冲,但当天他就被罢免,取而代之的,正是冯保,让冯保分权的意图非常明显。高拱身为两朝内阁首辅,本已大权在握,怎能容得一个太监和他分权?朝中大臣大都是进士、翰林出身,文人意气下,是看不起宦官的。

偏殿众大臣中,要数吏部尚书杨博最德高望重,此刻他见高拱这样说,押了一口茶,道:

“当年太祖皇帝曾在官门树立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祖制如此,先皇又怎会不知这个中道理。”

“杨尚书言下之意,可是说先皇遗诏另有内幕,并非先皇本意?”高拱忙道。

“这话老夫可没有说过啊。”杨博微笑道。

高拱心想:这老滑头,打定主意要把皮球踢给我,你不合作自有人合作,当下转向礼部侍郎王锡爵说道:

“今日皇上大典上所言,依元驭看,是何人之意啊?”

王锡爵心头一惊,忙说:“皇上年少聪慧,许是先帝在天有灵,所有才有今日殿上所言。”

高拱哼了一声,说道:“十岁太子,何以治天下!依我看,这定是那冯保指使。皇上年幼,有什么事,还不是听他和两位皇太后的!”

刑部尚书葛守礼插嘴说:“不知道诸位大臣可曾留意,今日大殿之上,那冯保借扶圣上之机,故意停留在龙椅旁,接受百官朝拜,有大不敬之嫌。”

大不敬即是对皇帝不敬、对朝纲不敬,这罪名非同小可,足以受凌迟之刑。

在场的官员听到这,都很是愤慨。

高拱见时机成熟,当下说:“先皇基业,不可毁于一阉人之手,我这就去草拟奏章,弹劾冯保,”他转头看了看同为内阁大学士的张居正和高仪,又说:“叔大、高老以为如何?”

张居正知道这其实是问那封弹劾的奏章到时候呈给皇帝,送到内阁票拟的时候,自己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他只是内阁次铺,还能说什么?于是说道:

“我近日多在天寿山考察先皇陵地,今日大典方回,朝中之事,所知不多,此等功业之事,肃卿定夺便是。”

“公所言极是。”高仪也附和道。

高拱满意地点了点头,向众大臣做了个作了个揖,说了声“先走一步了”,便大踏步出了门去。

户部侍郎王国光等高拱走了,说道:

“我看今日皇上所言,大气磅礴,文理非常,不像是出自冯保所授啊。”

“怕是另有其人啊。”

“依我看,正如王大人所说,当今圣上勤奋好学,少有所悟,也不无可能,若以后圣上成人,真的能勤政爱民,岂非大明之福?”

……

大臣们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眼见时近正午,都互相告别,陆续离开。

“和卿兄,请留步。”张居正走在大臣们最后面,叫住了前面的吕调阳。

“哦,叔大有何事?”

张居正见吕停下脚步,上前低声道:“和卿兄,皇上今日所言,可是你教于他的?”

吕调阳与张居正私交甚好,张经常到吕家中饮酒作诗,共论国事。是以张居正这么问,吕调阳并不介怀,只是摇了摇头,说道:

“我平时虽然常跟皇上提起先贤明君,也曾点过些许帝王之道,但今日殿上那‘国家兴衰、唯在帝王’之论,却不是我教的。”

“那依和卿看,是何人所教呢?”张居正显然并不相信冯保指使一说。

“我也不知。”隔了一会,吕调阳突然微笑着看着张居正:“叔大认为,尚有何人哪?”

张居正一怔,已是明白老友的意思了。是了,这东宫讲师中,又有谁能教的出这番话呢。

告别吕调阳后,张居正独自一人站在文华殿前,向北望着乾清宫方向,陷入了沉思。

********

陈逸军在登基大典完毕后,匆忙用过早点,接着参加告天礼、祭拜天地,然后前往奉先殿祭告先祖。这些仪式相当冗长,程序相当复杂,加上鸿胪寺卿那一字一顿的发言,慢条斯理的动作。从辰时到午时这半天时光,竟是都耗费在这两个仪式上了。

虽然身为主角,但陈逸军对这种隆重仪式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无聊。

好不容易把仪式都客串完了,陈逸军又被太监宫女们簇拥着抬到了乾清宫。

陈逸军知道这乾清宫以后就是自己日常起居的地方了,乾清宫殿门口早站着一个太监,看见皇上到了,上前说道:

“皇上,该传膳了。”

陈逸军一看,正是那王德,当下下令传膳,便走进殿门,细细观看起来。这乾清宫一点也不比中极殿小,都是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屋顶正中挂着铜胎鎏金宝顶,屋梁上贴描金龙和玺彩画,四周则雕刻着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如龙、鹤、龟、凤等,门窗上饰着三交六菱花图案,现在这些门窗大开,采光充足,站在大殿之内,就如同殿外一般明亮。

尚膳监的工作效率惊人,陈逸军就这么站着看了一会,早有很多太监摆好了膳桌,菜已经一道道的传了上来。大约十分钟的样子,八道大菜,四个小菜,两个汤,已整整齐齐得排列在膳桌上。

陈逸军一入座便觉得不对劲,问站在一旁的王德道:

“就朕一个人用膳?”

“回皇上,是的。”

“那太后呢?”

“两位太后娘娘在后宫用膳。”

这怎么行?母子不在一起吃饭,这让来自现代的陈逸军很不习惯,虽说皇太后他还不熟,但正好可以在吃饭时联络感情。心念及此,当下说道:

“把这些膳食移到母后那,朕要过去与母后一起用膳。”

“这……”王德为难道。

“怎么了?”

“回皇上,这……皇上不在乾清宫用膳,这不合规矩。”

“哦这样啊,”陈逸军想了想说,“那去请两位母后来乾清宫总可以吧?”

“小的这就去请二位太后娘娘。”

王德说完就往门外小跑,陈逸军却叫住他:

“慢着,朕要亲自去请。”

万历的生母李氏,是当年隆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从民间娶的妾。她从小在京郊宛平长大,父亲是个泥瓦匠,身份卑微,而隆庆正妻陈氏,则是富贵人家出身。万历是隆庆第三个儿子,但他的两个哥哥都相继夭折,嘉靖45年,隆庆在没有当过一天太子的情况下就坐上了皇位,万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他的生母李氏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妃。

虽然已经贵为皇妃和太子生母,但李氏还是对她的卑微出身耿耿于怀,平日里非常敏感,生怕别人看不起她,这一切张居正都看在眼里。隆庆六年,只当了6年皇帝的隆庆驾崩了,在张居正和冯保的努力下,遗诏加封李氏为慈圣皇太后。这“慈圣皇太后”别看只有五个字,却是意义非凡,以前皇妃不管有多么受皇帝宠爱,只要皇帝一西去,新天子即位,皇妃只能晋封为皇太妃,地位就比太后差了许多,每天都要早起到太后寝宫请安。现在李氏既然被封为皇太后,陈氏尊号“仁圣”,她也有尊号“慈圣”,完全跟陈氏平起平坐了。

陈逸军知道,早上起床时来叫他的,就是这李氏了,历史上,这李氏可是个重要人物。所以他亲自坐轿,先去了坤宁宫请了仁圣皇太后,又去慈宁宫请了慈圣皇太后。等二位太后随皇上到了乾清宫,时间已过了小半个时辰。

“皇上刚刚登基,诸事繁忙,何必来请我们共进膳食,莫不要误了时辰。”陈太后当先入座后说道。这陈太后长相一般,远远比不上李氏,但却慈眉善目,举止端庄,说话细声细气的,在万历面前,总是微笑着,言语很是客气。

李氏就不同了,她看到皇儿今天第一天登基,就能想到来请她共同用膳,很是高兴。待陈太后入了座,她也就座说道:

“皇上肚子可有饿着?”

“肚子再饿,也得先想着两位太后才是,来,母后请用膳吧……王德,你干什么?”

原来那王德已经招呼了五、六个宫女准备撤走菜肴,听到圣上发问,忙回应:

“回禀陛下,这些菜都有些凉了,小的给您换了,着尚膳房再传些过来。”

陈逸军看到桌上的汤还冒着热气,这才过了小半个时辰,哪里便凉了?说实话,前世在公司中秋聚餐时,十来个人也才吃这么多道菜啊,而且肯定没有正宗的宫廷菜这般色香味俱全,看着这一桌菜肴要被换掉,心中着实感到可惜,于是说道:

“朕今天刚在中极殿上说过节用爱民,怎可如此铺张浪费,不用换了。”

“是,皇上。”王德忙打发走宫女,退到一旁站着,在他心中,只觉的这小皇上一会儿要与母后共膳,一会儿又不准换菜,实在有点难以揣摩。

“皇儿,早上哪位大臣在中极殿上问你?”李氏说道。

这个问题问的奇怪,原来李氏以为是有大臣在中极殿上向皇帝问话,所以皇上才回答要节用爱民等等。陈逸军知道李氏想错了,回道:

“母后,是皇儿今天自己跟百官说的,皇儿说要效仿当年汉武帝、唐太宗,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

这话一出口,两位太后的反应各不相同:陈氏微笑着点了点头,刚要开口说些什么,却发现坐在皇上右侧的李氏早已十分欣喜,激动地将万历抱在怀中,口中唤道:“皇儿,你长大了。”

嘉靖、隆庆两帝的没出息,天下皆知,李氏也常深感痛心,所以当自己的亲生孩子成为太子后,她就决心把万历培养成合格帝王,现在儿子能在群臣面前说出那样的话,李氏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她这一抱,却让陈逸军非常尴尬,原来李氏一直只当万历是小孩子,这激动之下抱了起来,陈逸军的脸紧贴在了她的胸口,有一部分脸颊已经碰到了温软的胸部。

这时,一个太监出现在殿门口,看到此景,便站在门口候着。

过了好一会儿,李氏才放开了陈逸军,说道:“皇儿应当牢记今天说过的话,常常自勉,不要辜负了母后的期望知道吗。对了,今天早上你说头晕,现在可好些了?”

“一早就好了,母后不用担心。”看到李氏放开了手,陈逸军也就松了一口气。早上王德叫来的那太医,从中极殿跟到了奉先殿,一直没机会给他诊断,仪式一完,就让陈逸军给支走了。

这时李氏发现了那个在门口候着的太监,说道:“冯保,进来吧。”

陈逸军心中一惊,忙看那太监,中等身材,圆胖的脸,正是那个中极殿上扶了自己一把的引路太监,心想原来他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厂督——冯保。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