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李筠造反【1】
作者:史书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73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公主与高驸马新婚燕尔,正在如胶似漆的时候,朝廷出事了。老将军、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起兵了,打出了为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报仇的旗号。

此时已是建隆(大宋的第一个年号)元年(公元960年)4月,离赵匡胤登基已经过去了3个月。

李筠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好兄弟、铁哥们,当年曾经一起在后汉共事,后来郭威当了皇帝,又特地安排李筠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驻军于潞州(山西长治),郭威的第二故乡。

太祖虽然不是在潞州出生,但在那儿度过了穷苦的青少年时代,在那儿应征入伍,在那儿杀了人,在那儿坐了牢,又从那儿走进后唐的禁军……

而且,昭义军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主要管辖潞州和泽州(山西晋城)。这两个州恰好在大周皇朝的京师开封和北汉政权首府太原的中间。从潞州往北经过团柏谷即到太原,由泽州往南越过太行山和黄河就到了汴梁开封。而北汉从成立那天起,就与大周誓不两立,这么多年以来,仇结越打越紧,成了大周最难对付的敌人。所以,可以说,昭义军控制的地区,是大周边防的重中之重。

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信任和私人感情,沉甸甸的。

不过,说起与大周的关系,李筠显然还不能算是最亲的。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按理说,挑头闹事的怎么着也轮不到他李筠。

但李筠重感情,又是个实在人。

其实,对于李筠起兵,赵匡胤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曾向各个藩镇派出使者进行安抚,给手里有权有兵的节度使们加官进爵,目的是让他们从“和平演变”中受益,成为新『政府』的既得利益者,借此堵住他们的嘴巴。大多数节度使虽然心里也有想法,但至少没有表现出来。

只有李筠不吃这一套。

使者拿着圣旨到达潞州,当时李筠就摆出不肯合作的架势,拒不接旨。好在左右切谏,李筠才勉强做做样子,接受了中书令的封赠。

但后来喝酒吃饭的时候,李筠突然挂起了周太祖郭威的画像,还一边看,一边哭个不停。吓得左右赶紧向使者解释,“李将军喝醉酒了,请不要见怪。”

使者回到开封,自然不敢隐瞒,详细汇报了事情的经过。但赵匡胤没有吱声,也没有追究。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事情还没完。

李筠的举动引起了北汉的注意。惊喜过后,太原方面拿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

不久,李筠就收到了北汉主刘钧派人送来的蜡书,要约他一同起兵。

还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几年里,李筠连年与北汉作战,先后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与长清寨等,俘获北汉的刺史、大将数百名,不可谓仇不大,恨不深。但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他们决定忘记前嫌,联手合作,即使各自的心里拨着不一样的算盘,起兵的名义还无法达成共识。

李筠的长子李守节并不赞成这个合作计划,“凭咱们潞州这点兵力,是打不过大梁的,父亲千万要慎重,不要仓猝用兵。”

但李筠已经豁出去了,他骂道,“你知道什么?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先是谎称辽人侵犯,然后借机出兵陈桥,买通将士,又回京『逼』宫,废掉少主,幽禁太后,简直大逆不道。我怎么能坐视不管?我发誓要为大周剿灭逆党,就算不成功,我死也甘心。”

但问题是,大周是北汉的死敌,刘钧怎么可能会出兵为仇家报仇?报仇心切的李筠似乎忘了这一点。

李守节急得哭了起来,“就算父亲要举兵,也得先想个万全之策。我觉得,不如先把北汉的这封密信交给朝廷,宋主看见我们效忠,就不会对我们产生疑忌,那时我们再相机行事,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李筠一想,“这却是条好计,那你去一趟吧,送完信以后你先留在京师,一边听听消息,看看朝廷的动静,一边联络联络老熟人,顺便在京师找几个内应。”

李守节到了开封,呈上北汉书信。

太祖赵匡胤看完信,说道,“你们父子俩忠勇可嘉,这样吧。你先留在京师,我封你做个皇城使。”

李守节在城里转了几天,看见京师人心安定,各地节度使也都没有动静,赶紧写信劝父亲不要着急动手。

却不料,李筠已经出手了,他顾不得儿子还在人家手上,就率先发难,扣押了朝廷的使臣。

太祖叫来了李守节,“你父亲起兵造反,你应在此抵罪。”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