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黄袍加身【5】
作者:史书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76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高怀德说完以后,又是短时的沉默。大家都盯着张令铎,看他怎么表态。

张令铎抖了抖身上的披风说,“好,我们就按高将军说的做吧。”

另外两位将军赵彦徽和张光翰保持了沉默,低头一言不发。临场表现差强人意,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赵匡胤上台后,两人很快被免职,过早地退出了令人眩目的政治舞台。在赵匡胤钦定的六位“拥戴功臣”中,只有他们俩没有在《宋史》中留下名字,此后经历不详。怨天怨地,怨不得别人,政治从来就是残酷的游戏,每一关都要顺利通过,否则一旦gameover,游戏的机会就得易手他人。

其实,此时他们的意见并不重要,侍卫司的两位总指挥全部倒向赵匡胤,赵匡胤本人是殿前司的老大,还有什么好说的?

“我们决定推举点检是件好事,但不知道点检会不会答应。好在点检的弟弟赵匡义也在军中,我们先叫他过来商量一下吧。”人群中响起一个声音。

大家顺着声音看过去,此人是都押衙李处耘,赵匡胤的人。

李处耘,公元920年出生于潞州上党,此时40岁。

他出名也很早。18岁那年,身为后唐将军的父亲不幸战死沙场。他跟着哥哥李处畴辗转到了京师,在一条小胡同里找了一间房子,安顿了下来。不久,突厥人张彦泽投靠辽国人,在京师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8岁的李处耘血气方刚,他守住巷口,『射』死十几人,一直坚守到深夜,直到不法分子知难而退。事情还没有完,第二天早上又来了一拨要钱不要命的,李处耘抖擞精神再次杀死数人,但自己也被围住脱不了身。恰在此时,一队官兵飞驰而来,将他救出重围,带兵的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

李处耘一战成名,成了胡同的保护神,不法分子再也不敢到这打主意。

后汉初年,李处耘应召到了府州(今陕西府吉),在永安军节度使折(音she)从阮军中任职。

永安军与别的地方军不太一样,实际上是折氏家族自己的军队,折家人都在军中任职,不论男女,无论老少,都能带兵打仗。“折家军”拥有世袭的合法地位,即使在朝代更替频繁的年代,“折家军”的合法『性』也是雷打不动的。

府州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它东濒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从地理上把中原的汉人和黄河以西强悍的少数民族隔离开来,战略地位及其重要。

说起来,折家自己就是少数民族,据记载,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由云中(今山西大同)迁居到边陲小镇——府州,在这扎下了根。到了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折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豪族,被朝廷任命为“府谷镇遏使”。

他们的任务就是为『政府』看守“西大门”,不让黄河以西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随意进入中原。折家在这个岗位上表现非常突出,一干就是500多年,为家庭赢得了世袭的官职和荣誉,为中原地区带来了和平和安定。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无意于中原政权的纷争,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他们埋头苦干,尽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即使折家子弟相继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充分发扬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大无畏精神。

其实,从唐初到概括,“功在朝廷,名在四夷。”

公元955年,折从阮病故,临终前向朝廷举荐了李处耘,世宗把他调到河阳,做了李继勋的副手。

刚开始,李继勋并不拿小后生李处耘当回事,因为他的推荐人折从阮军阶并不高,还是个少数民族。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折家的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但在当时仍被称作不入流的“蕃兵”。

有一次,李继勋请军官们吃饭,席间比赛『射』箭。李处耘连发4箭,箭箭正中靶心。李继勋才对这个李姓小兄弟另眼相看,升堂拜母,结为兄弟。在关键时候,人得有绝活。

李处耘的特长其实并不在『射』箭,而是谋略。历史评价是,“临机决事,谋无不中”。

在进入河阳军的权力核心后,李处耘分管渡口。他提出,“渡口接近北方辽国,恐怕会被辽国的『奸』细利用作为信息通道,应该严加盘查。”几个月后,果然抓捕到一名辽国间谍,身上带有重要机密文件。

后来,李处耘被派往京师,世宗见他是个人才,把他安『插』在赵匡胤身边,做都押衙。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