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离家(第四更)
作者:带刀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15

到吃晚饭的时候了。

饭桌上,王三将在西川城与侯神仙结识的一幕,一五一十,讲述给家人听,然后说他已定下了去清溪派修仙的决心,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同意。

不待父母回话,王三已从储物腰带中取出4万枚刀币,轻轻地堆放在桌面上,说这笔钱,大概可让在全家五年内,衣食无忧。

五年之后,弟弟王四已经长大成人,足以担当养家糊口的大任。

而王三自己,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回来探望父母一次,到时候再拿些钱回来补贴家用,一定会让父母老有所养,过上好日子的。

因此,他离家修仙之后,家里的生计问题,是不用父母担心的。

然后,王三又将修仙的诸多好处,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这才忐忑不安地住了嘴,等待父母的裁决。

王三的母亲静静地坐在父亲身边,王三说完话时,母亲已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了,面色悲戚,昏花的老眼中,早已泪水模糊。

见到此幕,王三心中微微一痛。

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母亲默默劳作,默默忍受生活的煎熬,从没叫过苦,从没有叫过累,更别说哭泣过了。

在王三心中,母亲是那样的柔弱,又是那样的坚强!

但当王三说到要离家修仙时,平素坚强不屈的母亲,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看来,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是任何旁人,都无法体会得到的呵!

王三的父亲依然沉默无语,满是沧桑的脸上,皱纹迭起,隐约可见生活的沉重负压。

倒是弟弟王四非常支持哥哥的想法,极力劝说父母同意大哥的请求,说五年后,他自己已是弱冠之年,完全能够担当赡养父母的重任的。

王四站立起来,神情激动地道:“咱们王家,祖祖辈辈都是行医捕鱼,交粮纳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这样的日子,难道咱们还没过够吗!难道那些王侯将相,都是有种的吗?与其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不如出去闯荡一番,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为什么一定要老死在床席之上呢?如果大哥修炼有成,全家都会跟着沾光的啊!这完全是一件大好事!父亲、母亲大人,您们就同意了!”

父亲面色凝重,目光沉重地看了母亲一眼,缓缓地道:“老三,你是不是铁了心,一心要去修仙?”

王三郑重地点了点头,道:“是的,父亲。孩儿不想就这么庸庸碌碌过一辈子,也不希望您们二老,一生都过现在这样的清苦日子。”

父亲叹了口气,语气苍凉地道:“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为父岂会不懂?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年纪都大了,对儿女们的牵挂,就会更强烈一些。父母只希望你们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天天可以看见。。。。唉!父母都这个年纪了,过一天少一天,能够看着你们平平安安过日子,就知足了,哪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啊?”

“但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将来可以光耀门楣呢?老三既然主意已定,而且把家事也安排好了,那就不要以父母为念,安心修仙去。”

父亲的话刚说完,母亲的眼泪,已扑簌簌地流下,瘦弱的肩膀在断断续续的哽咽中,微微起伏、颤动。

在王三家,大事都是父亲做主,母亲一般都会顺从的。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要知道,在礼制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男尊女卑”的礼制秩序,父亲是家长,也是家中的绝对权威,凡事都必须由父亲做主。

王三家里,自然也不会例外。

到了今天,闻名于后世的“周礼”,在神州大陆大行其道已达250余年,礼教思维早就春风化雨,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人心了。

大周王室和天下诸侯各国,都强调“礼”,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世袭等制度,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妻、主奴之间的关系,并以严酷的刑罚来保障《周礼》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而周礼的核心,则在于“尊尊”、“亲亲”和“父为首”,在家庭、家族关系中,承认并维护“尊尊”、“父为首”的特殊地位和权威。

所谓“出礼,则入刑”,指的是,凡是不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必然是国家刑法和家族私法所禁止的。

也可以说,违反《周礼》,就是违法。

违反《周礼》的规定,就会受到国家刑法或家族私法的处治。

按照礼制的规定,不尊重父权,便是“无父无君”之人,这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这样的重罪,一般可以直接定性为“乱臣贼子”,礼制规定将由国家刑法,或者家族私法予以严惩不贷,甚至可以人人得而诛之。

礼制这样规定,当然是想依靠道德的力量,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大周王权。

按照礼教制度的设想,任何大臣或者诸侯不尊重周天子,周天子便可得专征伐,率领全国臣民和其他诸侯,向这种“乱臣贼子”问罪,人人可得而诛之。

在这种体制下,只要人人遵守礼制,大周王室虽然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奴隶,全部分封给了天下各地的贵族,但仍可依赖维系于礼教之上的强大力量,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这样一来,实行“分封制”的大周王权,庶几能够得到稳固,能够世代相传了。

礼制的这种严厉的规范和约束力量,大到大周王室,小到王三家里,都可以完整地体现出来。

在父亲一锤定音后,王三离家修仙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母亲虽仍是沉默寡言,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但立刻就开始张罗为王三准备行囊了。

母亲将王三的冬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衣物、鞋子早已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放入布袋之中。

深夜之后,母亲还没睡,又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为王三赶制棉鞋。

夜深了,王三辗转无眠,耳里听到母亲沉重的咳嗽声,心中隐隐发痛,凉凉的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枕头。

王三咬着被子,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整个晚上,都有微弱的灯光,从父母房屋里的门缝中透出,一直到第二天清晨,都一直没有熄灭过。

早晨吃饭的时候,母亲拿出一双崭新的棉鞋,亲自为王三试穿,并嘱咐王三“在外要注意身体,不要饿着、冻着”等等。

一副既唠唠叨叨,又非常不放心的样子。

王三一眼发现,母亲右手食指和虎口处,又出现了好几个新的血泡,大概是昨天晚上钉棉鞋时,被顶针碰出来的。

望着眼球上布满血丝,形容憔悴的母亲,王三心中酸酸的,有种想哭的感觉。

第三天,王三离开白水镇时,乡亲父老、街坊邻居们都来送行。

一路上,大家不断说些勉励和鼓舞的话语,激励王三潜心修炼,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定要学有所成,为家庭争光,为家乡争光,云云。

还有七八个多愁善感的妙龄姑娘,也来为王三送行。

她们似乎羞于对王三说些什么,只是手挽手,在风中低声呤唱起来: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这是一首出自郑国的民谣。

歌词甜美婉转,流畅谐美而又起伏转折,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被传唱大河南北,流传天下,后被大周王朝的采风官,选入了《诗经。郑风》中。

在美妙动人的歌声中,一个令人仰慕、人见人爱的青年男子的俊美、英武形象,呼之欲出。

在热热闹闹的送行的人群中,只有王三的父母神色肃穆,始终一言未发。

时值深秋,天气微寒。

一阵扑簌簌的冷风吹过,人们的衣袍、头发,在寒风中猎猎飘荡。

两位老人的头发,似乎更花白了,饱经风霜的面孔干瘪无肉,看上去明显衰老了很多。

在他们浑浊的双眼中,有层水盈盈的泪花在闪动,但却迟迟没有掉落下来。

见到此幕,王三心中一酸,一股悲怆凄凉之气,直冲肺腑,王三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父母这一生,不知道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遭遇过多少欺压和不公,却仍像柔弱的小草一般,卑微而倔强地,生存在寒风之中。

父母是平凡而卑微的!

却又是多么坚强而伟大啊!

一定要修行有成,一定让父母过上安心舒适的日子!

王三任由泪水模糊了眼睛,暗自在心中,下定了决心!

深深地鞠躬,然后慢慢俯伏在地,郑重地向父母磕了三个响头,告别了父老乡亲,王三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随即架起飞行灵器,御器冲向了蓝天。

亲友们不胜唏嘘,陆续散去。

只有父母及四弟,仍如石雕一样的屹立,默默注视着王三冲天而起的背影,在天空中渐渐变淡,变成黑点,慢慢消失在茫茫渺渺的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