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CHAPTER.06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730

() -缠战-

10月份的地中海,风高浪急,并不是登陆作战的好时机。美英联军又刚刚结束北非战役,利用这个心理上的盲点。盟军在登陆作战的初期,并没有什麽太多伤亡。

驻西西里的意大利守军多为强行招募的本地人,训练平平,且兵无斗志。盟军登陆之初,意大利人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投降的意军太多,打乱了盟军的进攻,阻挡了盟军的登陆。

在陈天禾的印象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一直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除了寥寥无几的几场小战斗,英勇一点儿。其余时间,意军造成的累赘都要比贡献大。他记得意军最「辉煌」的战绩,发生在二三年前的北非战场。五十万意军被五万英军打败,俘虏无数。

德军努力奋战,但数量有限,只有新式的「虎」式坦克,令美英联军吃了点儿亏。但是,在护航的美国巡洋舰舰炮的炮击下,坦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并没有改变结果。盟军仅伤亡四千多人,就完成了登陆。其中,很多伤亡还是由於天气原因,或是美军的误伤。

不过,随後的战事就不那麽顺利了。

希特勒是下了决心,要给美英一个教训,竟然敢於向如日中天的德国进攻(希特勒高喊:「日出东方,唯我不败!」)。他一边严令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不得後退,并派出了大批援军;一边大举从苏联战场调动了2000多飞架,返回欧洲参战。空军的调动很迅速,但数量众多的飞机,也还是花了三天时间。

10月6日,第1伞兵师和第29装甲步兵师等,共四个师的增援部队,越过海峡,登上西西里岛,使岛上德军增加到六个师。这些部队调动到意大利,就是准备去北非作战的。没有想到北非战役结束这麽早,倒用在这里了。

10月10日,德国空军抵达意大利。随机而来的还有从苏联战场返回的两个伞兵师。这些人只携带了随身武器,但伞兵的重武器本来就没有多少,补充也很方便。

10月12日,从德国出发的三个装甲步兵师,到达了科西嘉半岛,与伞兵部队汇合。他们还随身携带配备给伞兵师的重武器装备。

10月13日,从法国出发的两个装甲师,抵达科西嘉半岛。从苏联战场调回的两个装甲师正前往法国,预计回在於15日到达。

到10月14日为止,德军在西西里岛上,已经聚集了13个师,共二十五万大军。

希特勒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兵力,自是没有瞒过盟军。盟军虽然搞不清调来的德军有多少,但查明番号的部队就有五个师。希特勒的强硬反应,大出美英联军联合指挥部战前作出的判断。

密切关注着此事,丘吉尔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他不由得吸了口冷气。希特勒的意图很明确,德军是想在西西里岛大干一场。这种反应,事前也设想过,却没有想到德国的实力如此雄厚,竟在短短几天就调集了这些兵马,却只从苏联调回两个装甲师还有两个师的伞兵,英国人并不知道。

这也罢了,想到希特勒从苏联战场调回的上千架战机,才真令丘吉尔恼怒,这些该死的中国人!

是进攻、防守,还是撤退,围绕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美英联合指挥部里的两国将军们又产生了分歧。

这是很正常的,美、英两国利益不同,想法不一,分歧也就再所难免了。

按美国人的想法,就是进攻,趁德军立足未稳,先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进攻不利,则就地防守和德国拼消耗。

从战争开始,德国人已经连续作战三年了,本身的战争潜力已挖掘尽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的持续,德军必然会越打越弱。

反之,美国人刚刚参加战争,工业生产正向战时生产过度,还在全力武装训练美军。换言之,美军只会越战越强,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也会越来越多。盟军在海上占有优势,凭德国海军的实力,是无法切断盟军的补给的。光拼消耗的话,美国人是谁都不怕。

英国人却有不同意见。美国人不怕消耗战,英国人可怕的紧。

英国才有四千万人口,德国却有八千五百万,美国则是一亿三千多万。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英国人实在消耗不起。况且,英国人也已经打了三年多了。消耗战打下去,多半先把英国人耗光了。

对美国人重创德国空军的念头,英国人嗤之以鼻。现在西西里岛上挑大梁的,可是英军。美国是在一刻不停的整编军队,但想派遣大规模的援军,最早也要等到来年。那可得等好几个月,这期间的消耗等於是要英国人的命。如果英国虚弱无比,还谈什麽大英帝国特惠待遇,恐怕连英国殖地都保不住。英国人说什麽,也不能同意美国人的想法。英国人的思路很简单「撤退,还要尽快」。

但是,这些理由都放不到桌面上来,英国人不同意,不能拿这当理由。所以,英国人只好强调客观因素。比如说,冬天的地中海风浪很大,盟军是在海上占便宜,补给却也困难重重云云。

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负责指挥这次作战的是副总司令、盟军第15集团军群司令英国陆军上将哈罗德亚历山大。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严重依赖美国,但美军上上下下都缺乏实战经验。故总司令是美国人,副总司令指挥作战的是英国人。

总而言之,美军和英军在联军指挥部里,基本是势均力敌。意见差距这麽大,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但凯塞林元帅哪里有耐心等美、英讨论出个结果来,希特勒早已经迫不及待了。

10月15日,德国空军倾巢出动,把盟国空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力,全然失去了前几日的威风。德国飞机遮蔽了天空,盟军措手不及,数量、质量、飞行员,盟军没有一个方面占上风。德军飞行员训练有素,久经实战考验,正是颠峰时期。一日之内,盟军就损失飞机230多架,舰艇十多艘。

与此同时,凯塞林元帅指挥大军,开始了全面反攻。在西西里岛上,除了二十五万德军,还有十万余意大利军。但考虑到意军的战斗力,凯塞林元帅直接放弃了使用意军的打算,仅命令其防守。

从德军反攻开始,仅仅两个小时,盟军的伤亡人数就超过了其开战以来的伤亡总数。盟军战线全线动摇。

随後的三天三夜里,盟军是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德军有意识地对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军战线施加了更多的压力,使其率先崩溃。并从打开缺口的侧翼,向蒙马利哥的第八集团军猛攻。

希特勒对此结果非常满意,他骄傲地宣称要「把西西里岛变成美英联军的坟墓」。据说,他还有意把驻?在希腊的隆美尔也派往西西里岛指挥作战,「一雪前耻」。

空中的战斗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每天盟军和德军被击落击伤的飞机都在百架以上,双方损失都很大。德国空军凭藉着数量优势和飞行员的素质,慢慢占据了上风。

10月21日,德军已经夺回了西西里岛大部,把盟军压制在了锡拉库扎、奥古斯塔和杰拉等几座海滨城市里。

此後的撤退,对盟军来将,是一场永远也不愿回忆的恶梦,被俘虏的盟军官兵就超过了十万。戈林这一回没有提什麽「空军就可以消灭盟军」之类的鬼话,希特勒也没有干预前线指挥,至少没有作出不切实际的指挥,还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了补充。

希特勒也真是急了,北非的失败,对他的影响很大。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国已经竭尽全力,没有多少战争潜力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苏联战争的胜负已定。这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只要坚持过这段时间,德国此战就一定会赢。

此时此刻,希特勒分外容不得失败。此前盟军在北非的战斗进展顺利,使很多德军准备就绪,尚未来得及投入到北非战场。这回都用在这里了。

再说,有中**队在,希特勒也可以放心的调动军队。

希特勒调动的空军,都是从斯大林格勒调回国的。其它地方的空军调动不多。大部分德国空军调走了,苏联人的压力是小了些儿。但从一比六,上升到一比四,并没有改变战局。有德军是俩个五十,没有德军就是一个一百,一样的压倒多数。

帝国空军在苏联战场还有七千多架。从斯大林格勒到叶卡洁琳堡,帝国空军的战机也有五千多架,仍占据了绝对优势。在配合德军作战时,帝国空军也只负责支援斯大林格勒一带。

从帝国入苏作战以来,已经损失飞机近四百架。帝国空军为了弥补损失,已经订购了2000千架各式飞机。希特勒为了补充自己的军火生产能力的不足,也开始从帝国大量订货。这一回,便从中国预订了一千五百架战机,三千辆坦克,内含狼二式一千辆,与加高炮塔换装88mmL56的帝国虎一式两千辆,还有火箭炮之类的。

性能相仿的帝国武器,价格要比德国的同类产品低不少。这是因为设计理念不同。帝国的军火同时强调性能和价格。德国的武器则讲究完美。这也使德国的武器生产速度缓慢。

过於精致的东西,很难大批量生产,如德国的虎式战车,无法批量生产,又会使价格上涨,不适宜普及,其形成的战斗力也就很有限了。质量差距不大的时候,战争绝对是数量胜过质量的。

德国还从中国大批采购了弹药。反正,中德两国的多数弹药口径都是一致的,可以直接使用。

这些订单,既代表了希特勒的感激,也源於对德国武器生产速度的失望。

德国的新式战车的虎式重战车,月产只有二十几辆,而四号战车的改进型也是月产不足两百辆。这样的速度,怎麽能够打赢战争?

苏联每月可以生产T-34,及性能在T-34以上的各类坦克,超过1000辆。如果没有中国的参战,苏联的产量还会持续上升。由此看来,两国的胜负一目了然。

就连没有转入战时生产的中国,每月也可以生产狼二式与虎一式坦克各600辆之多。

帝国狼二式战车的性能还在四号战车和T-34之上,各方面性能也不逊色於德国豹式战车,帝国虎一式战车甚至远强於德国虎式。虽然为了弹药问题需要换装火炮,不过作为暂时的替代产品,希特勒还是很满意的。这次德国订购的坦克,就大部分是帝国虎一式战车。

希特勒的想法不错,却没有考虑德国工业的现状。德国的工业产品,质量全球第一,但价格、性价比和生产速度,就很令人发指了。估计希特勒是有的等待了。可以预期,如果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等战车生产商不能够改进工艺,减少制造环节,提高生产速度,今後帝国虎一式战车就会成为德军的制式装备之一了。

这是件好事,也不是好事。具体要看从哪方面考虑。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不会高兴,但中国现在与德国并肩作战。如果德国失败了,中国就得自己跟苏联打下去。孰轻孰重,非常清楚,陈天禾也没有什麽选择余地。他双手合什,默默地祈祷,『罗斯福,你可要理解我,理解万岁嘛!』

罗斯福哪里还有心思管什麽『理解万岁』,如果陈天禾现在出现於他面前,他的人身安全肯定会受到威胁。

罗斯福撂下越洋电话,半晌沉默不语,说什麽呢?他与丘吉尔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丘吉尔的话语里,罗斯福感受到了切骨的痛恨,对像不言而喻。但是,两人都没有对中国宣战的打算。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世界大战了,如果再推一把,把中国也拉下水,这场战争就没完没了了。

想想中国的近七亿人口,和毫不亚於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罗斯福就觉得不寒而,这麽下去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把中国拉到自己这边来……

※※※

罗斯福设想的是不错,一时间却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来实施。

毕竟,美、英、苏三国对德国宣战,而德、中两国对苏宣战,苏联战场一日不分出个胜负,就总是个问题存在。但是,罗斯福却无意放弃苏联了。热压弹威力再大,也与美国无关。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准备独占这一技术,这也是预计中的事情。各国一番间谍大战,也没有多少收获。唯一获得最大收获的是「帝**给水防疫部」,多了大批新鲜「原木」。

就美国的情报看,绝大多数外国人在中国都接触不到重要技术。他们通常在大学和普通研究所里工作。,美国的工程师也都在基础工业这一块。不是说,这些人的研究不重要,待遇不好。但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很少直接发挥作用。少数杰出人才,从事保密级别很高的研究工作,却被严格控制住。

美国人直接参与到两个方面的重要研究,一是研究火箭的高达德,一是研究电磁学的特斯拉。罗斯福亲自提笔去信两人,不过都被拒绝了。罗柏特?高达德回信婉拒,称他最近身体不佳,不克回美,并且指出他的研究在他的1919年发表的论文《达到超高空的方法》中可以找到基础,请总统找人进行研究。

特斯拉的回信更是直接,里面只有短短一句话:「谢了,我不懂你们的美式幽默。」(Thank‘s,Idon‘tunderstandyourAmericanhumor.)

後来陈天禾得知两人回信内容(自然是要检查的),看到特斯拉回的经典名句,不禁哑然失笑。说到底,虽然特斯拉在美国住了几十年,但其实他不是美国出生的。他是塞尔维亚人,因为在巴黎的欧陆爱迪生公司工作表现杰出,才被推荐到美国爱迪生总公司工作,进而在29岁移民到美国。但他即使帮爱迪生解决的大问题,却仍不受欢迎,甚至屡受爱迪生及其背後集团打压,并收买媒体将他冠以「科学异端」之名。也许是因为他的发明威胁到爱迪生集团的利益,也许是因为更深层的因素――他在欧陆爱迪生公司的经理当初为他写推荐函给爱迪生,信中提到:「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了。」

不过陈天禾倒是非常赞赏爱迪生使用的打压技巧,爱迪生除了在舆论上压倒特斯拉以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与直流电的优势,他还专门建立起一座巨大的试验室,雇用小学生们到街上去抓小猫小狗等牲畜做实验,残忍地将它们置於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下电死。他还疏通了纽约州监狱的官员,让他们答应将绞刑改为电刑,即改用特斯拉专利所提供的交流电的电刑。1890年8月6日,一名杀人犯威廉.凯姆勒在奥本坐上交流电椅死去。由於没有经验,当局所使用的电荷太弱,犯人只被电得半死。据当时媒体报导,这种恐怖的景象,比绞刑可怕得多。从此,交流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引起了恐惧,便成了死神的同义语。这样的打压技术,在陈天禾看来果然不愧爱迪生天才之名。

後来罗斯福承认,失去特斯拉一事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不过这是闲话了。

美国人目前唯一比较清楚的是,「帝国中央计算局」拥有极为强大的计算能力。一些外国科学家还曾经特别到中国作短期参访执教,以获得使用中央计算局计算服务的机会。对此罗斯福的顾问莱曼.布里格斯给了他一个推论:「应该是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就我所知,也许是电子计算机。国内曾有这方面的研究。」

电子计算机是个全新的领域,罗斯福不清楚它的意义。

根据情报显示,在保密级别不是很高的重要研究里,就已经可以接触到每秒运算几千次以上的电子计算机(这是中央计算局用来对外宣称使用的真空管计算机性能),其性能超过美国正在研制的机械计算器性能的几百倍。为罗斯福讲解的数学家表示,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大量的计算,如果美国拥有类似的设备,起码可以把原子弹的研制提前一年完成。

罗斯福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潜力,同意了专家的提议,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投入(但只是从原本的五十万加到一百万美金)。数学专家认为,保守估计,中国在电子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上,要超过美国十至十五年。不过如果换成陈天禾估计的话,这个时间他会评为二十至二十五年,而且这个差距还在快速拉大中。没办法,谁让他也算是计算机专业的出身呢?

可恨的是,美国数年前就知道了某些信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罗斯福有意识地加大了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的收集,并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对获取信息加以分析。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使研究中避免绕弯路,节约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还是说苏联,中国既然想垄断热压弹技术。那麽,在短期内,热压弹就不会对美国形成威胁。再过几年的话,美国原子弹研究成功,威胁就是相互的了。

不过,罗斯福也清楚,苏联的失败必不可免。

中国在占据主动,优势很大的时候,表现的很理智,限制了热压弹的使用。一旦苏联威胁大增,中国会否依然如故,罗斯福觉得前景悲观。仅此一项,就已经决定胜负了。

罗斯福不知道,中国拥有多少颗热压弹,但他得到了一个消息『热压弹成本不贵』。而一般说来,廉价的东西,都易於普及和生产。

当然,如果同斯大林说的一样『中国人没有多少热压弹』,那自然最好。但看中**方肆无忌惮地在开战的五天内,就使用了成千上万的热压弹,并准备继续使用。罗斯福就感到怀疑。也许中国人限制使用热压弹,是在演戏,但如果不是呢?

不管怎麽样,罗斯福都不会对中国宣战。以常规战争来看,苏联也不可能打赢中国,更别说中德两国了。苏联失败是注定的,罗斯福也不会同情苏联人。

然而,罗斯福准备加大对苏联的物资援助。苏联人的失败越晚越好,苏联坚持越久,就会更多地削弱德国,还有中国。想来中国人也不会对此不满,这也算是潜规则了,大家心知肚明,都会悄悄地进行。

至於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人流的血已经够多的了,斯大林也不应该再奢求。

想到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惨败,罗斯福就一阵儿头疼,事情很麻烦……

事情真的很麻烦。盟军的惨败,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胜利的信心和战斗的决心。如果有消息,称斯大林正在与德国和谈,罗斯福嘴里说不信,心里却会产生怀疑。无它,盟军这一败,几个月内是甭想开辟第二战场了。搞不好拖上个一年半载,也说不准的。

问题在於,苏联还能坚持到时候不?

这个问题拿来问一百个人,恐怕九十个人都会给出否定答案。

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若不想和谈,才见了鬼的。上一次和谈,被希特勒拒绝了。这回可就说不准了。德军在北非的失败,希特勒会否受到影响,这都不好说的。

希特勒就算是个疯子,也是个聪明的疯子。多半会边和谈,边进攻,想方设法分化瓦解苏联人,以便尽快消灭苏联的抵抗力量。

而斯大林也不会轻易相信希特勒的承诺,必定会要求停战,至少拖延一点儿时间。希特勒应该不会同意这个要求,最後让步的必是苏联人。

这就意味着,和谈的同时,战争仍会继续。提供给苏联的物资也会发挥作用,不会白白损失掉。

如果,苏联到了冬季还存在的话,和谈才会正式进行。要不然,不会有实质进展。双方有的谈了。

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以希特勒的性格而言,在胜利即将到手的时候,应该不会同苏联达成协议的。

关键问题还是苏联人的士气。假如苏联人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或者在斯大林格勒失守後士气不崩溃,就应该能坚持到冬季,把战争拖到明年。经过冬季休整後,苏军还是可以一战的。

罗斯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鼓舞苏联人的信心。

需要的话,就答应斯大林六月之前出兵,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说春季出兵都行,但太假了。别说斯大林不会相信,苏联人也会产生疑虑,还说六月的好。要做好详细的作战方案。出不出兵不重要,斯大林可以用它来激励人心。

也可以答应派美国舰队,为运输物资的船队护航,确保对苏联的供给会切实的运送到苏联。这条得落实,苏联的工业区没剩下多少了。

还要增派大批援军前往北非,对德军施加压力这是应该的,不派援兵,北非恐怕要保不住了。北非在手,欧洲的「软肚皮」就露出来了,希特勒怎麽也得顾忌几分。

……

西西里岛的失败,会使战争更艰难,也会影响民众的信心,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罗斯福却只是觉得遇到困难,并不会动摇到他的地位。

对丘吉尔来讲,问题就大条了。因北非胜利而刚刚稳定下来的议会,再次动荡起来。如果不是英军见势不妙,早已做好了防御和撤退的准备。并在失败後,快速撤离了大部分军队,丘吉尔可能又要到议会接受质询了。

然而,英军撤退的太快,又引起了美军的不满。美国人不说他们坚持进攻,不肯撤离,却强调英军先撤离才通知美军,致使美军损失惨重,被俘者众多。好在罗斯福知道关系重大,控制住了军方,如果消息公布於众,就要引起外交纠纷了。

有丢钱的,就有捡钱的。

北非战役盟军大胜,令丘吉尔满怀喜悦,墨索里尼却因而地位动摇。意大利军队屡战屡败,早已让他的威信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希腊,意军被希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北非,意军被英军以一敌十,俘虏数十万;在法国,意军连法军防线都没有突破。

意军战无不败,也就分不到好处。但意大利人给德国人打了下手,却没有捞到多少实惠,支持率自然不高。而任何政权没有民众的支持,都不能够长久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也是这样,在意大利没人对他还抱有希望了,其统治基础早已动摇。只靠着希特勒的支持,墨索里尼政权才勉强维持。

42年,德意军又在北非被盟军俘虏了十几万。上下左右的各色人等,也就蠢蠢欲动了。

然德军在苏联战场已占据胜势,意大利国王觉得没有把握。推翻了墨政权,希特勒不肯罢休的话,德军胜利後回师一击,实不是意军所能抗拒的。加之,德军还有好几个师驻在意大利境内。种种因素加起来,才让墨索里尼苟延残喘下来。

如今,西西里战役德意军取胜,好似又给墨索里尼打了针强心剂,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不致垮台。这也不过是暂时而已,墨索里尼内政平平,外战无术,下台是早晚的事。

在十月上旬,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忽然发现,空军前来光顾的少了。过了几天,才知道,原来希特勒把空军调回国了。可没高兴两天,就发现中国空军接替了德国空军的任务,来拜访的比德国人还勤快。

德国空军主力被希特勒调回欧洲作战,对苏联战场的态势影响不是很大,却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德国空军调走的很突然,两军配合作战,总要彼此协商一番,配合默契也需要时间。对斯大林格勒的空袭,也就空了几天。

作战是很复杂,很精细,需要密切协作的行动。中国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脉南部末端地区,与斯大林格勒相距不远。为了提高效率,便把空军重新合兵一处,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空军与德军配合作战的需要,中德联合军事委员会眼看着扩大起来,成为联系协调中德指挥作战的重要环节。飞机就这麽多,拳头打人总比手有力量。战线近在咫尺,互相支援配合一下,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种事不用说,也都心里有数。

於是,苏联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帝**的风格,训练严格刻苦,作战浪费奢侈。守在家门口作战,补给供应比德军还要强上许多倍。德国五天内向莫斯科投了上万吨炸弹,而中国在乌拉尔防线一下午就扔了一万一千吨炸弹,大部分还是异常准确的无线电导引炸弹。一句话,帝国空军空袭的更频繁,苏联人处境是一天不如一天。

十一月初,中国对苏联宣战,帝**进入苏联作战,已经快四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帝**基本占领了广阔的西伯利亚大地。除了少数边远地区和个别城市,从捕鱼儿海到乌拉尔山脉,中国人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这样一来,还掌握在苏联人手里的三座城市(乌法、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洁琳堡)就很刺眼了。

四个月下来,帝**伤亡累计超过十五万人次,其中死亡和重伤残者也有三万多。在帝**动用的三百万大军中,这也不是个小数字了。帝**里都是新兵,作战方案再保守,死伤也不少。

蔡锷觉得兵也练的差不多了,训练好几年,又打了这麽长时间,应该学会适应战场了,遂下令,两周内攻克三座城市。冬季要来了,蔡锷和伍毓瑞商量好了,在那之前还得给苏联人来次狠的。

乌法、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洁琳堡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苏联在乌拉山与伏尔加河以东仅余的抵抗核心,打下这三个城,中德密约中属於帝国的地盘就基本到手了。因此这次行动命名为「收获」,预计在十一月中旬开始。

对这三个城的进攻很顺利。几个月来,帝**在这三座城市,付出了四万多的死伤。

而且,帝**队有飞机,苏联守军没有;帝**的大炮数以千计,苏联守军仅为其十分之一;帝**训练有素,苏联守军多数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帝**拥有充足的补给弹药,苏联守军被团团包围,连饭都吃不饱;帝**人受伤,会得到良好的医疗,大多数都会康复,苏联守军缺医少药,很多人伤势恶化而死……

可想而知,帝**死伤这麽些,苏联守军会损失多少人了。并且帝**又『无耻』的采用了车轮战。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帝**几个月来不肯强攻,稳?稳打,对苏军全面施加压力,蔡锷和伍毓瑞都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来两人不希望有太大的死伤,伤亡一多,必然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弹;二来两人知晓自己带的都是新兵,战斗力的发挥很成问题。

再说,分给中国的地盘,基本也都占领了,两人也无意去抢德国人的风头。临出发的时候,陈天禾一再地叮嘱,帝**是配合德军作战。他刻意强调了「配合」二字,两人是心领神会。

如今一年将尽,冬季眼看就要到了,再不采取行动,发动攻势,只怕国内外都说不过去。

根据帝**务部的战报,帝**参战以来,共毙伤俘苏军250余万(根据陈天禾的策略,俘虏很少,多半是击毙)。与德军开战四个月毙伤俘超过300万的光辉战绩相比要逊色不少。国内很多人感到,这「与我堂堂中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太不相称了」。

在和锷通话时,伍毓瑞感叹说,「说话的人还挺谦虚,没有说世界第一强国……」,他话刚说完,蔡锷就接道,「怎麽没有,我给你念下前些日子的申报社论:「想我中华,世界第一强国……」

这自是二人说笑了,但国内对帝**三个月来原地踏步,还是很不满的,要求采取行动的呼声很高。

而且,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攻势已经开始半个多月了,也要求帝**行动起来。

两人觉得推脱不过去,加上兵练的不错,也觉得跃跃欲试,这才决定在十一月来一次收割行动,在冬季来临前,攻克乌法、车里亚宾斯克到叶卡捷琳堡苏军的三角地区防线,哪怕只攻下一两座城市,也好为来年春季的攻势做准备。

计划是定了,执行起来问题也很多。

比如说,与德军的配合问题,西西里岛的战斗是结束了,希特勒又把空军派回了苏联战场,但空战的损失,还有希特勒的截留,回到苏联战场的飞机仅仅一千出头。

所以,目前配合德军攻势的,还是以帝国空军为主力。这就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11月10日,收割行动开始。帝**出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飞机,对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乌法等地守军,轮番轰炸。随後,炮兵部队也开始发言,帝**使用了所有的重火力,全线向苏军发起进攻。

部队的大规模调动,是瞒不了人的,这几处又都地处前线,早有准备的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战斗骤然激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