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CHAPTER.01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016

() -准备-

帝国历十八年,1941年八月中,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秘密访问中国。

闪电战失败後,德国人觉得苏联的地域辽阔,希望中国能够出兵苏联--中国不仅距离高加索油田很近,距离苏联腹地也不远。同时,中德联军两面夹击,也会加大苏联的防御难度。

里宾特洛甫访华,也是为了确保战争在冬季来临前结束。否则的话,事情就不妙了,拿破仑是前车之鉴。

顾维钧婉言拒绝了里宾特洛甫的要求,声称,不符合约定。

随後,里宾特洛甫与顾维钧就约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按照顾维钧的说法,密约规定德国攻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国才出兵的。

里宾特洛甫怒极反笑,如果德国攻克了两地,苏联失去了主要工业区和石油供给,就已经战胜苏联了,谁还需要中国参战。

顾维钧争论中,也觉得这个条件不是很适合,但约定就是约定。

里宾特洛甫竭力争取,顾维钧允诺,德军只有包围两地,或者说德军只要进攻到两地--指两个城市,中国才可以出兵。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分出胜负,不占据绝对优势的话,中国就不会参战。

德国缺乏石油,对中国进攻高加索,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如果中国攻克高加索後,不肯撤军,德国怎麽办?加之,德军的「台风」行动进展顺利,事情也就先放下了。

九月初,希特勒宣称,「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事情却没有想像的那麽简单。

斯大林是决心把莫斯科打成一片废墟了--在清洗过後,苏联已经没有第二个声音,斯大林不肯投降,战争就还会继续。

德军苦战连连,一直战斗到十月中旬,雨季来临,也未曾将莫斯科攻克。

这下子,德国人不由得急了。里宾特洛甫再次秘密访华,强烈要求中国出兵。

顾维钧的立场坚定,不肯妥协。称冬季与苏联人作战,不是合适的时间。中**队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和温带,不适应苏联的冬季。

里宾特洛甫啼笑皆非,早就要求中国出兵,你不肯,现在又这麽说。

而且,顾维钧强调,帝**的冬季作战装备和给养,还没有准备妥善。

几经磋商,顾维钧也只答应在哈萨克边境地区,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陈天禾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此时出兵的。

如果德军连苏联都一战而下的话,他很难想像,希特勒的自信心会膨胀到什麽地步。德国一直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不仅经济实力大增,兵力也已经超过了八百万。百战百胜的军队是很可怕的。

苏德战争结束後,可就是中国与德国交界了。那中国需要保留多少军队,才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这实在是个问题。

德国有八千万人口,军队只招收青年男子,八百多万人,再算上之前的损耗,几乎已把所有青年男子都招入了军中,如果德军有较大损失的话,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

相比之下,苏联人口只有一亿六千万,但讲究男女平等,一律都招入军中,从战争潜力看,是德国的四倍。

因此,他自不会在此时参与战争。至少要等苏联和德国都死了够多人之後才行。他既要引导孤立主义者,以扩军备战,又要压制军队和国会的好战势力,使之不要暴走。这真是个麻烦事。

十一月份,嘲笑中国谨小慎微的希特勒吃到了苦头。从来没有想过在冬季作战的德国人,连防寒的被服都没有准备。德军被大批大批的冻伤,前线已经停止进攻,而把仓库改建成营房。但没有取暖设施的仓库,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德军久战不下,又逢此打击,身穿单衣在寒冬里作战,士气十分低落。

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越来越觉得缺少冬衣了。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了严寒影响。由於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天冷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於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结果人心惶惶……」

相比之下,困守在莫斯科的苏联人,虽然也缺乏燃料,却要比德军要强上许多。但莫斯科里缺乏粮食,经过两个月的围城以後,莫斯科正在变成第二个列宁格勒--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用墙壁纸加工的面粉充饥,莫斯科河就是生命线。运来了大批的给养和兵员。也运走大批的居民和设备。但其运力远不足以满足众多人的生存。

莫斯科41年的冬天,前所未有的悲惨,城里的苏联人大量的饿死,城外的德军成批的冻死。

10月23日,帝**务部宣布,帝**为了检验新编部队训练情况,决定在十一月中下旬,在哈萨克地区,举行各兵种联合军事演习。

随後,帝**演习部队开始源源不断的开赴哈萨克。

美英等国一致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违反了中立立场。

中国迫於国内外的压力,再次宣布,此次演习选择哈萨克,是由於哈萨克的地势广阔平坦,适合演习需要,请苏联放心,中国会严守中立立场的。

问题在於,斯大林怎麽也放心不下。废话,放在谁身上,也不会放心,放心的是傻子。

苏联受此影响,被迫向边境地区增兵。斯大林气的要吐血,每向边境增派一名士兵,就要少向莫斯科派一名士兵。

但不派又不行,帝**在哈萨克的驻军很快就超过一百万了,如果苏联没有举措的话,中国真打过去。一切就全完了。苏联就算是虚张声势,也不得不向边境派出援军。哪怕全是新兵,那也得派。但一派兵,就要有物资,就要有装备,就要消耗运力……

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反攻计划。

11月中旬,德军投入所有兵力,开始了最後的进攻。德国人冒着零下20℃的严寒,疯狂进攻,并迅速取得成效。

19日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市区,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德军进入莫斯科以後,最注意搜索的战利品,不是什麽金银珠宝,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最普通的御寒衣物和燃料。

这时候,德国人也顾不得,那衣物是男女老少的衣着,只顾往身上裹。对零下20℃穿单衣作战的人而言,没有什麽比衣物更重要的。很快德军的衣着就向难民化发展,花花绿绿,穿什麽的都有,德军不得不下令,要求将军装穿在外面。

缴获虽然是杯水车薪,仅仅满足了部分德军的需要,却极大的激发了德军进攻的热情。「前进一步生」,就是德军的真实写照。

苏联人迅速发现了问题,他们把多余的衣物运往後方,或就地销毁。总之,就是不让德军得到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

同时,苏联人拚死的战斗,寸步不让,生死不是个问题。莫斯科守军的半数都是本地人,後面就是家人,残暴的德国鬼子竟把死人剥个精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老毛子也玩命了,「战死在阵地上」、「後退一步是家人」是最流行的宣传,此口号深入人心。

战斗更加激烈了。在莫斯科有房子虽然破点儿,有衣服虽然乱点儿,谁也没有退路。在寒冬里,被赶出莫斯科的人必死无疑。

12月1日,德军的一支小部队离克里姆林宫仅500米。

然而,持续不断的大风雪,积雪封锁了铁路线,阻断了後勤给养运输和部队调动。德军多数人没有冬衣,很多人连御寒的房屋也没有,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机枪打不响,大炮打不准,坦克开动前,需要烤半个小时的火……

12月初,莫斯科气温降低到零下40℃,

12月13日,苏军勉强凑够了兵力,从莫斯科南、北两翼展开反攻。

尽管德军的作战意志极为坚决,但持续激烈的战斗、大风雪、严寒耗尽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苏军击溃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把他们赶出了莫斯科。苏军兵力不足,朱可夫就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一部,取得了不小战果。

牵一发而动全身。苏军的兵力不足,推迟了进攻的时间,又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德国人就获得了喘息之机。对德军来讲,最大的问题在於补给。德国没有为寒冬作战作战准备,缺乏御寒的被服,也没有能在大雪中运往前线的手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问题出现以後,德国人也只好找上门来,并要求从中国购买运输机。

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绞索。德国人开出五倍的价钱,要求现货供应的时候,陈天禾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从空军调拨现役运输机的方案。

於是空军的C-4运输机――1935~36年扩军时发展的产品――进行了紧急改装,拆除敏感设施。12月16日,第一批500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一同交货的,还有一批1200架战斗机,这是德国人为了护航而购买的。五天以後,第二批500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当然,运输机上面装满了德国购买的被服。後续的其他被服则通过欧亚大铁路迅速往德国运输。

至此,帝国空军中可以出售的运输机,被倒卖的一乾二净。这样友善的举动,总的来说,使中德关系大为缓和。希特勒不再提「中国出工不出力」,「胆小如鼠」什麽的,开始盛赞「中德友谊」。

而不用说,1940年设计的,使用四具5000马力涡桨的新式运输机,立刻开始加大产量来填补空缺。这是C-5力士型运输机。至於长得像陈天禾前世那一款飞机,自然不必多说。

获得了运输机的德国人立刻向前线空投了大批棉衣,并宣告随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资,被运往前线。

12月19日,冬衣初次被空投至中央集群军群莫斯科突击集群。

这一批的数量不是很多,连突击集群也不能满足。德国至前线较远,中间需要进行几次转场,而前线没有修建可以起落大型飞机的机场,飞机需要装载更多的燃油,以便於往返。前线燃油紧缺,有的飞机还要运输燃油。

但有些时候,希望更能鼓舞士气,德军官兵收到下发的冬衣以後,欢声雷动,士气大增。

在此後的一周中,德国人调集所有运输机,向苏德战场空运了三百五十万套冬衣。并在随後的一个月里,向前线空运了十八点九万吨高热食品、燃料、弹药等重要物资。

趁此良机,德军稳固了战线,莫斯科仍处於德军的包围中,苏军仅在南线取得较大进展。随後的酷寒暂时中止了大规模的战斗。

关於军用运输机对德出口一事,陈天禾其实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德国大使卡姆胡贝尔边通过外交部,正式提出了购买要求;边直接找到了生产厂商,给出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价钱。听说是五倍的售价,各大飞机生产商宛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迅速把其余的事情一手操办好了。

军火贸易是与政府打交道最多的生意,在政府的影响很大。军务部面对以一架旧飞机都是五年内装备的,换两架新飞机的交易,非常动心。对德销售也没有什麽障碍,德国提出购买的,都是已经获得对外销售许可证的飞机。

正因为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利,报告才会在短短时间,就送到了陈天禾这里。

拒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希特勒发出的电报,由卡姆胡贝尔递交给陈天禾。如果拒绝,就太不友好了,势必会大大影响中德关系。领导人的感觉左右国际关系,是很常见的事。

陈天禾不仅批准了德国的购买要求,还一路绿灯,为之提供了各种方便。时间紧迫,也正是直接报告到他这里的原因之一。

反正,仗打成现在这样子,德军速战速决,是没戏了。苏德战争必然会持续到42年。以苏联的情况看,斯大林就算把苏联打成一片废墟,也不会投降。而巷战是消耗战中,最公平也最残酷的。武器装备差距再大,彼此之间的死伤也不会相差很悬殊。

看来,帝国应该是要在42年中参战了。陈天禾绝对不会等到苏联失败後才出兵,罗斯福必也如此。英国人倒不用放在心上,隆美尔三个师已经把英国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不是他考虑太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多想想是不行的。帝国为德国提供现役飞机,本身就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当然,空军会先把飞机淘汰掉,以两倍的价钱卖给飞机生产厂商;厂商不用付现金,只须在六个月内提供双倍的飞机给空军;厂商再把飞机以五倍的价钱卖给德国。表面看,这是一次普通的商业行为。

但是,考虑到交易时机、时间和交易物品,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个普通交易。最简单的说,这也代表了中国的倾向性。好在中国对苏德战争的态度,历来有着明显的偏差。各国只是把这当作另外一个坏消息,表示「严重关注」而已。

陈天禾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外交部发言人声称「这是一起普通的商业行为」,敷衍了事。想想整个西西伯利亚,那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怎麽会选择支持同盟国与苏联?自是不会。

不过,世界上的聪明人多了,他能估计出美国采取的行动,别人也能估计出中国的行动。况且,中国的倾向性是这麽鲜明。

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通话,一直到普通的报纸评论,都认为,形势不妙,中国在42年参战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尽管有着这样的坏消息,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还是在迅速增长中。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是很上心。美国人对苏联的信心不高,很担心提供的物资一到苏联,就会落入德军之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不如英国提供的援助物资多。而英国此时却全是仗着租借法案,才维持下来的。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国还陆续支援了几百架战机给苏联。这不是什麽国际主义精神,也不是说,英国人对苏联更有信心,丘吉尔更不是**战士,他可是**的急先锋。

还是那句老话,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

丘吉尔深深明了,唇亡齿寒,苏联的失败,就等於是英国的失败。消除後顾之忧,全力向西的德国,绝对不是英国可以抗拒的。

进一步讲,即使在美国的支持下,保住了英国本土。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利益在欧洲,英国的利益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统一的欧洲,只会降低英国对欧的影响力,令其沦为一个边缘国家。从一个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人缺乏切身之痛,舆论并不支持苏联,态度就暧昧了许多。

罗斯福也在战争之初也宣布要支持苏联。但在六七月份,也只是出售普通物资。九月,苏联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与德国一战,消除了美国人的担心,赢得美国人的钦佩,对苏联的援助才真的落到实处――第一批军事物资运抵苏联。十月,罗斯福才宣布苏联享受租借法案的优待。

老实说,苏联打到如今,真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德军的战斗力,谁人不知,评价恐怕还在拿破仑时期对法军的赞誉之上。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现在的欧洲第一就可以当成世界第一。但法国在德军的进攻下,四周就投降了。德军的评价之高,也是可以想像的「世界第一」。而且,是远远超过第二的世界第一。

而苏联苦战了半年,败而不溃,消灭的德军,超过了欧洲所有其它国家战果总数的许多。怎麽看,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也应该排在世界第二,至少也会排在前三名。

俗话说,一美遮百丑。

美国人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中国也有,但中国人更喜欢悲剧英雄。美国人既钦佩苏联的战斗力,就自发地为其种种行为进行辩解。比如,大清洗,苏联消除了第五纵队的威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了赢得时间;等等。事情往往就是这麽无厘头,苏联打破了闪电战的神话,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胜利,其形象忽然就高大起来。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苏联取得了美国的支持,租借物资潮水般的涌入苏联斯大林修建的北方三港,这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时此刻,就算中国对苏联宣战,美国也不会停止对苏联的支援。无它,苏联的战斗力获得了信任,它不会轻易垮台,只要苏联坚持下去,就可以牵制消耗德国,就能为美英等国争取时间,而时间是最宝贵了。美国迫切需要时间,把工业实力,转化成军事实力。

41年底,世界各国「严重关注」中国在哈萨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勒石」行动。

※※※

42年春节过後,为了平息两年来扩军演习等一系列行为在国内引起的反弹,统一党内思想,陈天禾社民党42年一期代表大会中发表了题为《世界大战和我们的应对措施》的演讲,在党内高层之间初步达成共识,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党内动员,以避免在接下来的大选中,步调混乱。也就是说,不要再发表反战言论,即使不宣扬战争,也不要把话说死。

至於消息的泄露,则是很自然的事。不说美英苏心知肚明,中国参战,不是什麽新闻。早在军事演习之前,面对苏联大使言辞激烈的抗议,帝国直接驱逐了他,召回了帝国驻苏大使,断绝了中苏关系,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知道了中国参战,却不知道中国何时参战,也没有太多用处。苏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修筑阿塞拜疆防线、伏尔加河防线和古比雪夫防线等,并在当地驻?了大约九十到一百一十个师。

当然,这些师多以新编为主,数量也参差不齐,只有二十几个师是原来的老部队,战斗力尚可。自去年「勒石」演习後,苏联反映有些过敏。演习部队是没有撤军,那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也就一百个师,一百多万兵力而已。也不至於要修建那麽些防线!

不管怎麽说,苏联红军在与德军激战中。如果时刻还要注意防守中国,其战斗力必然会打一个折扣。帝国可以耐心等待,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其发动进攻。

消息泄漏以後,反响强烈。很多评论认为,这是一篇「**裸的战争宣言」。有人还称陈天禾为「好战的元首」。这样的声音不多,他在国内的声誉向来很好,敢这麽说的年轻人,通常会挨家长打的。

不过,中苏关系素来不怎麽样,除了少数因信仰的反对派,对此反对的不多。更多的反对者,是不愿意参与战争。然,这个声音与军方、军火集团、大中华主义者、扩张主义者等等的声音比起来,就小多了。

何况,中国人口众多,几年前由於土地分配完了,而宣告终止的《宅地法》,还被许多人所怀念。在有人有意的提出这个问题以後,反对者就更少了。

说到底,帝国成立以来,一向采取对外扩张政策,又培养尚武精神。陈天禾主持的几次对外战争,都以不大的代价,轻易取胜了。民众光看见占便宜,没见着吃亏,扩张主义者自然很多。

加上中国的民族政策较为公平,又有接纳犹太人的例子在前,支持者可以高举着正义的大旗,以解放者的姿态出现,也说的过去。

国内议论纷纷,也就如此了。有煽动反战的,就有鼓动战争的,後者在人力物力上,远远朝过前者,又有组织,反战者不会掀起大波澜。

※※※

41年11月,日本果然派出舰队空袭了巴拿马运河。但美国很清楚这里是他们反攻的唯一希望,因此在过去三个多月内紧急修建了八座雷达站,又布署了近两千架战机,一时日本航空队损失惨重。美国战机虽不是零战对手,但是数量太多,又兼有雷达预警与管制指挥,分出兵力缠住零战後,还有大批富余战机可以去拦截日军的舰爆舰攻。日本战斗机队虽然损失甚少,但爆击队就伤亡惨重了。考虑美国的轰炸机威胁,日本空袭舰队因此无功而返。

日本这次失败,主要是败在对美军雷达的估计不足。就好像不列颠空战初期的德国一样。当初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军因为雷达操作员的疏失,将日军机队当作美军增援的轰炸机,没有提出预警,因此日本的偷袭相当顺利,从而忽视了雷达的效果。这次就算是补缴了学费了。

日本在巴拿马的失败,间接影响到澳洲的战况。

在41年底,日本陆续攻克了新几内亚、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又在42年初排除美军的抵抗,完全占领了菲律宾,彻底解决了美英在东太平洋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并把势力延伸到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印度成为前线。随後,日军对澳大利亚展开试探性攻势。

日本最初就是否应该先进攻澳洲,在其内部是有争议的。日本海军认为应该先打澳洲,消除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後的也是最大的基地,自此完成日本独霸太平洋的梦想。

但日本陆军却坚持应该先打印度。他们所持的理由是,澳洲以白人为主,必然拼死抵抗,但印度却有大批印度人可供策反利用。不过实际上的原因在於澳洲大部分城市与人口聚集地都是在岸边,主要依靠海军与陆战队进行攻击。至於印度,虽然日本现在没有缅甸,无法从陆上攻击,但是只要海军将陆军送上岸,往内陆的进攻就没有海军什麽事了。

简单来说,这又是日本内部的军种之争。不过由於十几年来日本所持的海洋政策,海军势力庞大,加上最近几次的赫赫战功,故而自然是海军占优势。因此日本方面就决定先对澳洲发动一次试探性攻击。

但正如陈天禾的预料,美国已趁着过去几个月的空档,往澳洲运输了超过40万人的兵力与3000辆战车,同时还布署了三千架战机到澳洲,加上澳洲原有的兵力,因此日本海军对澳洲的攻击十分不顺,其登陆部队在面对美军大批装甲部队逆袭下伤亡惨重。又让美国赢了一手。

这不是运气,是美国人用勇气与牺牲换来的。

日本之所以拖到11月才发动对於巴拿马的攻击,主要原因是美国对夏威夷发动的突袭。八月份的时候,美国将东岸的舰队集结,全速南下通过巴拿马运河赶抵西岸,并在9至10月的时候,发动了数次对夏威夷各岛港口、油库与机场的夜间炮击。美国身为夏威夷原主,自然对其设施位置一清二楚。他们先後出动16艘重巡与40余艘轻巡与驱逐舰,由南方与北方在夜间全速冲入夏威夷外海对诸重要设施进行1个小时的炮击,然後再全速退出。简单来说,就是类似另一个世界中东京快车的夜间炮击行动。虽然缺乏东京快车的岛屿掩护的优势,被日本舰队与航空队抓到了几次,损失了不少军舰,却成功的干扰了日本在珍珠港的修复作业,为美国往巴拿马与澳洲的增兵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这才导致日本在澳洲的首次试探攻击失败。

但是这个失败,又成了日本陆军的藉口。他们说:「瞧,我们说对了?澳洲白人抵抗是很激烈的,我们现在应该先攻打印度。」

不过日本海军还是坚持攻打澳洲,他们要求进行全面性、大规模的进攻,而不是原本的只登陆2个师的试探性进攻。

海陆军争吵过後,日本内阁做出妥协,决定分头攻击,同时攻打澳洲与印度。

而这件事透过「谛听」被陈天禾知道後,深觉日本人愚蠢。日本的海运力与後勤维持能量虽然经他加强,但是在扣去维持夏威夷补给所需之後,所剩下的运力仅能维持一个方向的大规模进攻。印度和澳洲都是有巨大面积与相当多的人口与兵力,集中打一个都已经嫌有些不够了,日本竟然还想要分兵,实在是狂妄过头了。看来日本真是扶不起的阿斗。算了,本来也就没有期望他们多少,还是按照原订计画,找个适当时刻从日本背後捅他一刀好了。帝国这边的脚步应该加快了。

42年3月中,日本第四第五舰队空袭可伦坡,三艘空母的攻击下消灭了英国数量不多的印度洋舰队。四月初,在海航掩护下,日军5个师陆续在加尔各答南方成功上岸,往北直奔这个大城市而去。四月中,日军攻陷加尔各答,震动了印度和英国。

随後日本人开始分化瓦解,宣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并声称「战後同意印度人的独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持。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从德国来到日本,招募印度侨民,组成了二千余人的「印度国民军」,号称一个师,自任师长,配合日军作战。

印度国民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於煽动,使印度的骚乱迅速发展,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随之动摇。

雨季一过,日军延续了对印度的攻势。英军在印度起义者的包围之中,处处挨打。

※※※

眼见印度的形势不妙,英国决定加大从中国的军火装备进口以亡羊补牢。见到这种情况,陈天禾岂有不落井下石,大加勒索的道理?於是他向英国提出要求收回香港,又把这与军火贸易挂勾。邱吉尔虽然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在新加坡陷落,菲律宾也完了,日本视香港为最後的眼中钉,早欲去之而後快。他们到现在还没有进攻香港,纯粹是看在中国人的脸面上。若是中国人示意一下,恐怕日本人就要急着登陆香港,剪除南海上的英国最後势力了。权衡了半天,认为印度还是比较重要的邱吉尔咬着牙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并增加了送往印度的军火,以及经由美国再到英国的商船购买量,还要求中国提供一定的贷款援助。这些陈天禾也都答应了。於是帝国在1942年7月1日收回香港。

7月2日,准备多时的帝**一一七步兵师,在师长陈赓的带领下,大摇大摆开入澳门,直接无视葡萄牙总督抗议,强行驱逐葡萄牙军队,宣布收回澳门。面对大量军舰飞机坦克大炮,葡萄牙人别说开火阻止了,连个屁都不赶放,灰溜溜的退出澳门返国。此等小事,国际上根本没有人在意,其他国家连声抗议的都没有。也就不了了之。

※※※

另一个方向,日本往澳大利亚的攻击部队也在3月中开始往摩尔斯比集结。但是这里的行动远没有印度顺利。原因是美国集中了全部的五艘航母(雷辛顿、约克城、企业、胡蜂、黄蜂),开始向所罗门群岛的方向进行反击,全力干扰日本登陆澳大利亚的计画。这是相当庞大的兵力,日本想要安全登陆澳洲,就必须消灭或至少削弱美国的航母特遣舰队。

4月12日,珊瑚海海战,美军五艘航母对抗日军八艘航母,斯普鲁恩斯以沉一伤一的代价,击沈日军航母两艘,击伤其一艘。美军略占优势,但是双方的兵力比例仍然没有改变。美军仍只有日军六成兵力。

5月2日,第二次珊瑚海海战,这次美军同样沉一伤一,但是只击沈一艘日军航母击伤一艘。双方残存兵力比例拉大到3:1,美军只能选择撤退。日本虽然损失惨重,却成功的靠着消耗战击败了美军舰队。

5月10日,日军在澳洲东北的麦凯附近登陆。随後的半个月内,12个师团近30万人的部队陆续上陆。

※※※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於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於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与乌拉尔河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归德国。唯一争执的地方在於巴库油田的价值。

巴库油田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不属於欧洲部分而属於亚洲领土。但希特勒对此势在必得。陈天禾早知如此,倒没有要和他竞争的意思。他提出可以用领土交换,如此就剩下巴库油田值多少领土的问题了。这巴库油田的年产量达到2400万吨,是德国主要油源罗马尼亚目前产量的4倍多,以及德国从罗马尼亚油田每年获得的石油数量的十倍,那可是值不少钱的。

几经讨价还价之後,终於敲定,以卡马河主干至伏尔加河为界,这条界线以西交给中国,换取德国对全部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中国获得欧洲地区大约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这样一来,中德的分界线就成为乌拉尔山脉,卡马河与伏尔加河。在陈天禾看来,这也是不错的天然分界线。

苏联的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欧洲,中国得到的仅为九牛一毛。德国人现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国帮助,中国占一点儿小便宜,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交换德国人不吃亏,尽管德国人不会这麽说的,却爽快地答应了。

德军在41年的死伤超过150万,战果再辉煌,也弥补不了损失。然,战争进展到如此地步,苏德两国必须分出胜负,希特勒也没有退路了。

42年春,两国都调兵遣将,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希特勒这回把进攻方向选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够沉重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建立一条直接通向中国的战略通道。使德国从中国获得的战略物资,可以直接运抵苏德战场。这对德军是极为有利的。

德国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苏联人也清楚。於是乎,一场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就此展开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动160万德军,兵分两路。两路大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向高加索进军,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德军的攻势,在初期总是势如破竹,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也显示了德军与苏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将其团团包围。德军没有强行进攻,来德军也需要时间休整一下,德国人纪律性强,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来嘛,是时候,该中国上场了。

毕竟协议也签了,德军也打过来了,把苏军主力吸引住了,再拖下去,就不合适了。

7月11日,陈天禾在国会亲自提出了对苏联的战争议案。

当然,他不会说什麽瓜分苏联。这样子好说,还不好听呢!

议案列举了三条理由:一,反对邪恶的**苏联;二,苏联始终敌视中国,是中国的敌人;三,苏联企图颠覆中国。

第一条没有什麽可非议的,罗斯福在此也不会反对。第二条也基本属实,至於别国敌视我国,就进攻它,合不合法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第三条就纯属胡扯了。

苏联以前是部署过颠覆中国的种种举措,24年中国入侵後,还让第三国际命令中国**在中国挑起罢工与暴动以「保卫苏维埃」,结果导致中国**被帝国宣布为非法并取缔之――取缔的并没有太严格,或者说,并没有太认真取缔,不过是公开集会时赶赶人这样的规模――使其到现在都还只能在地下偷偷摸摸的活动。但自三十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紧张後,苏联哪里还敢挑衅。早就偃旗息鼓了。这纯粹是帝国情报局针对工会等激进势力,炮制的冤假错案。两年以後,高等法院自己就把该案件推翻了。然而,苏联当时已经不复存在。大家谈到此事,也就一笑置之了。

国会里的诸公都是多聪明的人,谁不清楚是怎麽回事。报纸杂志早把对苏作战,能够获得什麽利益,讨论的透透的。军火、矿业、铁路等各利益集团一致要求战争。

有议员在竞选的时候,已经对农民许诺,客观条件许可的话,一定会大力支持《宅地法案》的重新实施。这话说的有些不明不白的,但所有听众都心知肚明。有报纸评论说,「已经提前开始分赃了」。

陈天禾信心十足,神采飞扬,讲话也铿锵有力,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参众两院顺利通过了战争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