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二十二)情 感 艺 术
作者:陈一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78

(三百二十二)情感艺术

作者漂泊编辑陈一名

情感,是密切人类的桥梁,是生命燃烧的火焰,是心灵不竭的源泉。

人与生俱来的情感素质,是生命最美好的菁华。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异,是生命流动的迹象。

中国人造字,“情”从心从青,而“青”字在中国的文字学中,是表示美好的意思。日之美者谓“晴”,人之美者谓“倩”,水之美者谓“清”,草之美者谓“菁”,言之美者谓“请”,心之美者便是“情”。

情,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中国人自古以来与一个“情”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慈祥的高堂,敦厚的兄长,温柔的妻子,娇嗔的情人,还有活泼淘气的儿女,以及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温情;蔚蓝的天空,寂静的山谷,落日的余辉,含苞的花蕾,还有呢喃的春燕...它们也是人生抒发和寄托情感的亲密伙伴。

中国人追求一种抒情的人生,不仅将自我生命的意义存放在情感的体验中,而且面对亲人、朋友、乡土、家国、先祖、历史乃至自然之物,也无不用情感来协调和维系。

中国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情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史,便是一部充满各种感情的情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便是《诗经》中第一首抒发爱慕之情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一种隐逸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一种至高的轸民之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大多是以情来渲染气氛,寄托情思。如清明祭扫,以悼念先人,寄托哀思;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人之礼;至于端午节,最初是一个唤起人们驱除疫病的节日,后来加上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使得这个节日多了几份喜悦的情绪。

中国人用一双情眼看待世界,自然事事有情,处处动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木脆弱而顽强的生命存在的拟人感情。人与草木相互交融感应,便有了由物及人的感情升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中国人选择了用感情来认识、交流和维系整个外部世界,用心灵直接作用于世界,就能在一种情感的共鸣中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见物思人,触景生情,这是中国人最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一首见物突发恋情的抒情诗。

人类最具有多情善感的特点。我们常常以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年龄特征及成熟修养的程度。

小孩子最不知道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欲求,情之所动,往往**裸、急冲冲地表现出来。

饱经世故风霜的人处世变得圆熟,情感变得深沉,在表达情感时,行动多于言辞,暗示多于露骨,间接多于直接。

有时候,一个深深的眼神,远胜过一个长长的接吻;一个淡淡的微笑,代替了滔滔不绝的表白。话说得太多太白,常显得不够含蓄;感情表露得太直接太过分,就会让人感觉不够矜持。

所以,表达感情需要讲究一些艺术,因为感情是神奇的,微妙的,与其直截了当,不如让别人去细细品味。

中年人的情感宛若清淡幽雅的秋天。

秋代表成熟,它没有冬的阴沉枯槁,但已经过了春媚夏艳,作为过来人,再不屑于那些浅薄狂躁的热情和冲动。

聪明的女人最懂得如何确定适当的隐露分寸,让别人看上来既不索然无味,又不会坐立不安。

常言道:“细水长流,细吃常有。”婉转含蓄地流露情感绝对是一种风轻云淡、细水长流的艺术,较之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的感情更经久、更耐人寻味。

正如: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的情感就像是一杯烈酒,西方人习惯于一饮而尽,中国人则喜欢兑一些水冲淡了慢慢地啜饮品味,这样不但更好喝,更耐喝,而且不伤脾胃,有益健康。生活中,凡是淡淡的,总是意味深长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