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烦恼和新希望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24

中了状元,也做了官,张文英却发现自己整天无所事事。

七月底,有消息传来,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率部在丰岛海面遭日军偷袭,方伯谦沉着指挥,终将日舰吉野号击沉,满朝文武无不欢欣鼓舞。不过张文英知道,那不过是方伯谦虚报战功罢了。

也许是受了方伯谦击沉吉野的鼓舞,朝廷马上对日本宣战了,不过从那时起,就在也没有好消息传来了。到了年底,也许是害怕日本人攻打京城,更是在天津成立了定武军。元宵节刚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提督丁汝昌也自杀了,朝廷不得不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大约从开战以后,弹劾李鸿章的奏折就像雪片般飞到光绪的御案,朝野对李鸿章喊杀声一片,这种情况到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时,达到了高潮。有趣的是,身为榜眼的张謇做了弹劾李鸿章的急先锋,而新科状元张文英却几乎是躲了起来,从不发表任何意见。已经有人私下在议论了——这新科状元到底还只是个毛孩子,没什么主张的。

其实这位小张状元自有他的苦恼。

华盛纺织厂正是投产后经历了短暂的风光,旗下也在上海附近买了不少地种植棉花,甚至还吸纳了不少新股,总资本一度达到两百万两银子,不过这风光太短暂了。从外国购买优质棉种的事终究没有谈成,而华盛买的地很多其实原本就是棉田,而华盛又没人会经营,棉花产量反不如从前,从上一年开始,原料已经有些紧张了。去华盛的那五十个女孩子终究还是没有摆脱给官员们做小妾的命运,随着他们一个个的嫁人,华盛的技术变得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洋人了,内部的管理也一天天混乱了。如果这些一时还能过容忍,那么无休止的盘剥,报效就成了华盛的致命伤。华盛投产第一年,资本六十五万,获纯利四十万两白银,每个股东都能赚得盆满钵盈,上一年,资本已累计到白银二百万两了,居然净赔十五万,据说盛宣怀急得差点儿吐了血。

比起华盛,湖北官布局的情况更加糟糕。三十个女孩子进厂第一年就被各级官员按姿色瓜分完毕,连渣都没给剩下,技术改良的事刚起了个头,就不得不停下了。湖北官布局的资本才不过四十万两,去年居然亏了五万之巨,大约是亏损得太严重,大批商人集体退股,张之洞不得不把湖北官布局由官督商办彻底改成了官办。

汉阳铁厂去年终于练出了第一炉铁水,万幸的是没有买错炉子,钢铁的质量还算不错,由于一开始就在控制成本上下了功夫,总算是没有赔钱,当然,也没赚到什么,不过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总算是建成了,这已经足够张之洞炫耀的了——尽管汉阳铁厂在全世界依然是不入流,尽管汉阳铁厂之所以亚洲最大,是因为亚洲再也没有近代化的铁厂了。汉阳铁厂练炼出第一炉铁水,张之洞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把厂里那七十个女孩子嫁了人。张之洞自称绝不会逼她们给人作妾,结果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全部嫁给了张之洞从山里雇来给铁厂抬煤的糙汉子。

还记得还是光绪十五年那个多风的冬季,张文英带着五百个女孩子南下,这五百个女孩子就是他当时的全部希望所在。如今,有二十一个跟着孟夫子去了南洋,剩下四百七十一个,这几年早已被各省瓜分,如果她们真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所学,于中国的自强之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现在结局又如何呢?其中一个在天主教堂做了修女,两个做了尼姑,还有七个或悬梁,或投河,彻底为自己短暂的一生画上了凄惨的句号,剩下的四百六十人不得不嫁了人。

就在几天前,最后一个女孩子来找过他。

那一晚的月亮暗淡的几乎看不见,没有风,却还干冷干冷的。那女孩穿了件大红袍子,画了个很怪又很狰狞的妆。

“先生当初买我们回来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我们去给那些大人们做小老婆吗?”张文英亲自教过她们许多东西,中西女塾的女孩子们都喜欢叫他先生。

张文英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自然不是。”张文英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

那女孩突然从怀里取出一把剪子,朝自己脖子猛扎过去,还好张文英够机灵,一把夺过来扔在递上。在大清朝生活了好几年了,他早就不是个害怕闹出人命的人了,不过这些女孩子便是他的希望,少一个人,希望便渺茫一分。

张文英轻轻抱着那个痛哭的女孩,叹了口气说:“你们有了委屈还可以怪先生,先生有了委屈又可以怪谁呢?”突然,张文英觉得自己也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场。

“你叫什么名字?”张文英轻轻拍着她。

“桃红,怎么,先生不记得了吗?”桃红扬起脸,从前她是要低着头的,这几年张文英长高了不少。

“先生还有许多事要忙,先生也不是神仙呀。”张文英暗想自己买的女孩的名字怎么不是花就是鸟,要么就是染料。

“去洗洗吧,看,脸都哭花了,”张文英顿了一下接着说:“先生再不会让你受委屈了。”说到这,张文英又是觉得鼻子一酸。

尽管过得不如意,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终究还是签了,公车上书也如期发生了,不过过程可不像张文英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那样,至少康有为看上去没有那么了不起。强学会办起来了,不过张文英没有参加。在南边,张之洞在两江操办自强军,天津的定武军则交给了一个不出名的道台,张文英倒是对他很熟悉,大名鼎鼎的袁世凯张文英怎么会没听说过呢?

年底了,光绪二十一年眼看就过去了。

这一天,张文英接到了一封信,是回家给父亲守孝的张謇写来的。

看完信,张文英终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机会,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