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大战之前 第六章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贡献 上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90

和所有人一样,对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来说,罗布泊的生活绝对不是令人越快的,但他并不十分计较这些,对于他来说,再没有比在罗布泊生活得这几年更让他感到充实的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当然不是傻瓜,到了罗布泊不久,他便知道中国的这位大总统之所以会支持他的研究,并不完全是为了所谓探索宇宙空间,至少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研究目的还是为了制造更先进的杀人武器。作为一名科学家,或者说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齐奥尔科夫斯基从本能上厌恶战争,当然,也不能一次便认为他赢定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才学在俄罗斯得不到任何的认可,虽然在欧洲其他国家甚至美国有那么一批他的追随者,但他的理论仍然得不到普遍的肯定,人们大都只是认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富于想象力,如果将此长处运用到文学上,或许是个不错的科幻小说家,却没有多少人肯坐下来认真听一听有关宇宙探索的论述,现在有机会将自己的理论逐步变成现实,齐奥尔科夫斯基当然是求之不得,至于其他的,也就顾不得了。

齐奥尔科夫斯基理论功底深厚,而他周围又集中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专家”——或许说是烧友更准确些,他们在第一年便取得了一些突破,制造了第一枚液体火箭,射重量为4.2公斤,空重为1.8公斤,飞行延续了约2大高度12米以上,飞行距离约为5奥尔科夫斯基当然更希望使用液氢。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乙醇,虽然从数据上来看微不足道,但实验的成功仍让基地里的所有人都深受鼓舞。

基地很快扩大了火箭实验场,并招募了更多的研究人员,齐奥尔科夫斯基也变得雄心勃勃,接下来试验的火箭要大得多。足有斤,不过这枚火箭的设计并不合理,新招募地研究员空有一腔热情,但理论水平不够,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在计算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以致推力明显不足,这一次的火箭实验失败了,火箭甚至根本没有离开地面。并生了爆炸,好在没有造成什么人员伤亡。

齐奥尔科夫斯基当然不会就这么认输,他很快又拿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在充足的资金与良好的人员经营下,过50枚实验性火箭被制造了出来,不仅如此,他们还现了一些新地问题,并得到了解决。

张文英很认真的听取了汇报,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虽然火箭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的战争中便有能够投入到实战中的火箭武器可供使用,如果时间足够,火箭的射程是很值得期待的,至于精度就完全没什么指望了,想靠这种武器去打击对方的后方是不大现实的,另一个问题则在于火箭本身的造价,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看来。除非已经丧失制空权,否则使用飞机或是飞艇应该才是更加经济地选择。如果真的大势已去,一定要靠火箭武器来撑场面,也并不能挽回颓势。对于火箭武器,目前要的任务还是要提高射程,毕竟现在区区几百米的射程就是步枪也可以做到,而且这还是没有加装火药的情况下,再有就是精度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他还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还有就是要想火箭武器能够投入实战。威力必须足够大。否则仅从成本上来考虑也是不划算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尽管齐奥尔科夫斯基对于政治和军事都一窍不通,但他也知道未来的大战已为期不远,他并没有任何信心在大战前解决这些问题。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忧虑自然是有道理的,这也与张文英前世所掌握地知识是一样的,当初之所以投入力量进行火箭研究,一方面是考虑到齐奥尔科夫斯基这样的人才难得,另一方面也是头脑热在作祟,当初甚至还奢望,在大战开始之前至少能研制出不入于V-2火箭那样的武器,现在看来的确是太天真了,且不说以现有的技术是否真的有可能,即便真地能够成功,在植物园的记忆里V-2火箭在战争中也并没有挥什么惊人地作用,看来这项研究也只能算是为大战后打下的基础吧。

让张文英多少有些意外的是,作为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同时也在研究大气中的飞行器,而且这项研究开始的很早,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与他在火箭技术方面的才能一样,在俄国时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欣赏,他也没有像莱特兄弟那样作出实际样品,以致这方面的才干更加不为人所知。来到罗布泊基地,研究火箭之余他也能接触到目前最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这当然是一件令他感到非常愉悦地事情,虽然他并不属于飞机开组地成员,但也时常光顾,并能适时的提出一些自己地看法,对于新型飞机的研究起来很大帮助。

以目前的形势,对于张文英来讲,飞机的作用自然远远比火箭要大得多,有时候他甚至在想是不是索性把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个宝贝也调到飞机开组曲,不过他毕竟还是个火箭专家,在大气层内的飞行器研究方面虽然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专家,倒也并不差他这一个,更何况火箭研究现在才刚刚起步,那里显然更离不开他。

比起在俄国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是很受重用了,不过张文英似乎还是没有足够重视他的才干,对于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完全忽略了,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表现很快便不得不让他再次刮目相看。

罗布泊基地是专门研究武器的,同时也负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来说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这也让他能够有时间去接触一些别的部门的事情,也正是如此,从一位正在深造的炮兵学员那里他见到了中国的一本古书——明朝的《武备志》,明代是中国火器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本书中自然有大量详细的记载,就是在这本书中,齐奥尔科夫斯基看到了一样武器,让他有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