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内蒙之战 第七十二章 新局
作者:梦之名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72

大岛义昌终究还是倒下了,虽然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个时侯倒下实在是有些不合适宜,但他那已经负荷运转的身体实在是承受不了着一连串的巨大打击。

第五师团总算是赶到了热河,但大谷师团长也只来得及接应团的残部撤往北票团已经被彻底打散了架子,负责殿后的队几乎全军覆没,联队长也战死了,若不是有几个士兵还算机灵,只怕连联队旗也让中国人缴了去队因祸得福,由于渡河时伤亡过大,他们得以先行退却,虽然同样是损失过半,但已经是整个师团中最完整的一个联队了,联队长伊藤大佐是被人抬回来的,现在依然昏迷不醒,是不是救得活还不知道,可与其他同僚相比,他已经虽是幸运的了,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活着回来的联队长,至于其他部队,具体的消息还没有传回来,但全军覆没已经是可以肯定的了,但愿他们玉碎前记得把军旗烧掉。

大岛义昌对于绥远战场是寄予厚望的,即便是最困难的事可以没有放弃希望,然而恰恰是在这里,他输得最惨。从东面压过来的汉军先对上了第四师团,而他们也的确没有辜负商贩师团的“光荣称号”,一口气丢掉了从集宁到归绥的一大片地区,一口气跑到包头才算勉强站住脚,原本在归绥还囤积着绥远日军最后一点给养,现在也被他们丢的干净团在临河拼得太凶。这时候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而第二师团本就兵力不足。也只能由相对齐整地第六师团殿后,向东撤退。汉军的火力很猛,日军一路死伤惨重。至于那些本就靠不住地蒙疆自治军,这时候也是树倒猢狲散,降的降,跑地跑,原本还有五万多人,撤到五原时只剩不足八千了。五原同样是不安全的,已经是被迫后撤了,但物资匮乏的情况并没有任何的改变,部队疲惫到了极点。弹药缺乏和饥饿十分普遍,而汉军却好象有倾泻不完的炮弹,士气已经非常低迷,就是那些平日里最勇敢的士兵这个时候也提不起精神作战,何况抱着空枪膛,也根本挡不住中国人的进攻。三个师团只好继续撤退。为了尽可能的保存主力。伤亡最惨重的第14师团这一次主动承担了殿后的任务,在丢弃了全部地火炮后,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总算逃到了包头,而第14师团则不团的后尘,也被打散了架子,师团长鲛岛重雄总算死里逃生,带着很少的一点儿人退了下来,不过他总算聪明,事先让兄弟部队把所有的军旗都带了回来。==总算保住了最后的颜面。

远东的战事仍在继续。相对而言,欧洲则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保加利亚人集中了兵力。接连取得突破,虽然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一边倒地局面,但也达成了相对有利地态势。德国人的态度始终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也正因为如此协约国大佬们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而巴尔干诸国也同样不敢放手一搏,这倒是让保加利亚人钻了空子。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虽然直接出兵是没有可能的,至少也要试探一下德国人的底线,不过在此之前远东的战事必须立刻结束,既然日本人在军事上无力取得突破,那就要在谈判桌上向对方妥协,日本是大英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盟友,此时也顾不得了。

白厅已经向身在远东的外交官们下达了最为严厉地申斥,许多原本不起眼地小事这时候也被人拿出来大做文章,可不管怎么说,上海那边的和谈终于又重新开始了。日本政府那边当然希望尽可能体面地结束战争,只是如果不能继续增兵的话这个愿望看来是不大可能实现了,即便是增兵,绥远的战局糜烂至此,他们也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别人或许不清楚英国人对于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却是了如指掌,日俄战争后的日本看上去张牙舞爪,内里却惊人的空虚,许多事情只是不肯拿到明面上来罢了,虽然经济危机对于日本的损害较小,但考虑到本就薄弱的底子,这种伤害也就显得非同小可了。而中国人则是受到了前线胜利的鼓舞,原本还有些拘谨的外交官们这时候却显得信心满满,不仅原先提出的条件死死咬住绝不肯松口,这时候又加上了要收回在华日租界的条件,即便是英国人也认为这条件过于苛刻,不能接受,倒是另一个促成谈判的国家美国不这么认为。日本在列强中是资历最浅的小老弟,在华却拥有数量最多的租界,甲午战争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居然一口气搞到了八块租界,就是英国也自叹不如,当然,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事实上厦门,沙市,福州的租界并没有真的建起来,已建成的五个租界由于开辟较迟,地理位置大多都相当偏僻,远离繁盛区域,只有其中最大的天津日租界选址在英法租界与旧城之间的沼泽地,通过不惜代价的填筑工程,终于获得理想的地理优势,成为惟一繁荣的一个在华日租界,还展出了繁盛的旭街商业区,汉口的日租界在汉口五国租界中地理位置最为偏僻,而日本商人财力又很有限,所以商务并不繁荣,苏州和重庆的日租界只有部分地段建起了工厂,最差的杭州日租界则基本上始终未加以开。美国人本就有心遏制日本,自然希望在这方面给他们点儿难堪,又看到英国人的态度也不甚坚决,便公开表示愿意支持中国的立场。

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日本一片哗然,少壮派军人要求政府继续增兵,绝不能在中国人面前丢脸,英美派政治家则希望政府能够充分考虑本国目前的困境,并能尊重盟友的立场,平民派政治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个趁机削弱军人势力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国家一时的阵痛换取万世不拔之基,个人名誉受到一些损害也是在所不惜的。明治天皇抱病参加了五相会议,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绥远的部队已经危在旦夕,英国人的立场不能不加以重视,事情不能再拖了,元老们决定进行一次私下磋商,以期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