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聊聊盾牌阵四
作者:云中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31

第二十章聊聊盾牌阵四

“在西历451年9月20日,在法兰西东北部的香槟平原上爆发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罗马帝国,集合了匈奴国旁边的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罗马联军最后达到五十余万人。而另一方是号称“上帝之鞭”的匈奴帝国,从伏尔加河到多瑙河的匈奴部落和蛮族藩邦尽皆响应,加上匈奴大军已经达到七十万之众,其中绝大多数是蛮族军队。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总共投入超过一百万的兵力,会战虽然只持续了一天,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十六万人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丧生。”

“可以说这场仗打得莫名其妙,匈奴骑兵攻击罗马联军中的蛮族骑兵,冲击失利后,改攻击罗马方阵,没有想到罗马方阵居然抵抗住了,但是匈奴一方在侧翼掩护的蛮族骑兵,抵挡不住罗马一方的蛮族骑兵,率先败逃,沙隆会战到此才分出胜负。但是匈奴残军撤回营地,用匈奴人的大篷车首尾相连,弓箭手密布其间,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入夜以后,因为实力最强的一个蛮族国王在战场上战死,他的王子急于回国坐稳王位,以免夜长梦多,率军赶了回去之后,顿时显得势单力薄,众人的心气也没那么高了。这样拖了几天以后,罗马联军遂撤围而去。

“匈奴人逃过一劫,等恢复点元气之后就兴兵报复,这时候就像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联合伐秦,打了一次败了之后就不愿意打第二次,罗马军找不到盟军,节节败退,天主教教皇亲自去见匈奴皇帝,劝说他放过罗马。匈奴皇帝居然被说动,遂撤了回去。后来这位匈奴皇帝病死后,他的儿子无法驾驭庞大的帝国,仅仅一年后蛮族就纷纷反叛,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

“而罗马帝国也哈不到哪里去,因为对匈奴作战的时候,领兵大将功高震主,皇帝先是杀了将军,然后将军的部属给将军报仇,杀了皇帝,失去了顶梁柱的西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被蛮族给灭了。”

“没想到啊,这国外也有这自毁长城之事!”李元度推了推鼻子上的眼睛,感叹道。

“权力之争,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鲜血淋漓的。领兵大将能够善终者,要么像王翦一样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要么像张良一样成功归隐,要么像郭子仪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要么像石守信一样同赵匡胤喝上一杯酒……当然咯,最好的还是遇上康熙爷那样的明君。”照老样子,说到康熙的时候把手往天上拜一拜。“康熙爷那时候宽容,又有度量,只要不造反,自己不找死,哪个不是善始善终的?”

“就像韩愈的《马说》里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样,善将兵者常有,而善将将者不常有,而信将者更是少有。到是前明的崇祯之辈不少。”说完,我朝曾国藩望去,曾国藩到是不动如山,悠然的摸着自己的胡子。曾国藩现在也是领兵的人物,以后咸丰的猜忌是少不了的,到时候要花不少功夫来消除,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倒是一绝。

记得,康熙年间的张廷玉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那里是见不着张良、陈平?他自己认为的张良、陈平到头来还不是一群笨蛋。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不过五十一人,就差了一个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的南明在苟延残喘的十八年里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

那里是见不着李光弼、郭子仪?他虽然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但是他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能征善战的将军,要么像蓟辽总督袁崇焕被他杀了,要么像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升见死不救时战死沙场,要么像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这么下去,谁还会忠心任事,还会有人死战不休吗?

曾国藩的三角眼发现我在望他后,开口了:“智亭高论,受教了,受教了。只不过,韩愈似乎没有《马说》之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句出自韩愈的《杂说》之四。”

恩……现在怎么还没有《马说》?语文书里面的东西都不可靠了吗?都是韩愈,都是说,还是之四,难道《马说》出自《杂说》,只不过这时候还没有细分出来,而且《马说》还没有单独命名?

思前想后,硬着头皮说:“让涤生兄见笑了,《马说》就是出自《杂说》,只是先师加了题目而已。智亭读书是个半吊子,只记得《马说》,而忘记了《杂说》。”

“尊师大才啊,韩愈写《杂说》至今千年有余,其间何人加减一字?尊师竟然与其命题,不知《杂说》其余三篇以何为题?”

“智亭说不上来啊,先师翔宇先生教的时候只捡他认为重要的教,其他的我也没有看过,所以说我读书是个半吊子。”见鬼了,早知道《马说》是后来加的题目就好了,出了大丑,只得给自己丢脸。

“可惜、可惜,有如此高人不能在其近前求教,实在是可惜了。”

说实在话,不用近前求教,给你一台电脑,随便你查,易中天的三国就够你求教好久了,哦,对了,我还忘记了,曾国藩是不看《三国演义》的。

“智亭,你先说罗马盾牌阵连强弓抵挡不过,如今又怎能抵挡现在的火枪了?”

“涤生兄所言极是,强弓两百步外都可放箭,但是要射穿盾牌需抵近大约七十步,而现在洋人的火枪犀利,百步外就可穿透盾牌。要破解火枪也容易,涤生兄忘记了‘自相矛盾’?世上从来没有最锋利的矛,也没有最坚固的盾,矛能磨得更锋利,那为什么就不能把盾也打得更坚固?”

“有理,那智亭你看,你在长沙时候操练的盾牌能用吗?”

“没有用,涤生兄,那时我只是想让士兵熟悉阵法,那些从巡抚衙门里面借出的盾牌太大了,只能立于阵前做防御敌军箭矢、飞弹之用,若是用来布阵、结寨尚可,用来行军打仗反而是累赘。再说了,从巡抚衙门仓库里面借出每张盾牌要花十文钱,我们全军练兵哪得多少盾牌?多少银子啊?”我摊出两之手,耸着肩,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我的话和样子引来一阵大笑,大笑过后,曾国藩含笑问道:“智亭你看,这盾牌该如何打造得坚固?”

“罗马盾牌阵的四角方盾高约四尺,宽约两尺。木制,蒙有兽皮,并用窄条金属加固。那我们要造,尺寸不变,兽皮在南方难求,就和做棉甲一样把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把棉布铺在木盾上面,再铺层铁甲,最后用铜钉固定就可以了。”

“为何如此打造?”

“无论是火枪还是弓箭刀枪,追根溯源都是一样的,就像打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是说,刚开始遇到坚硬的东西,一鼓作气能冲破,但是后面遇到软的,力气就会衰竭,最后面遇到坚固的力气就耗尽,再也不能穿透盾牌了。”

“此话出自《左传·庄公》,是曹刿见鲁庄公的典故,原话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似乎不应该这样解释的吧。”

“古人言简意赅,说理透彻,为何就不能如此解释,就算不能,那我借来用用不行吗?”

“可以,当然可以,智亭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嘴是长在你身上的么!”曾国藩爽朗的笑着。

我不好意思的笑笑。

王鑫开口说:“智亭断章取义还能把事情说好了,那是他的本事,但是那些言官御史断章取义,就是祸国殃民了。他们每每拿‘国虽大,好战必亡’做文章,弄得我大清现在无可用之兵,长毛横行。岂不知‘国虽安,忘战必危’自乾隆朝以来,八旗、绿营又打了几仗?若不是还要装装样子,恐怕兵器都该打成铁器卖钱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