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君臣交心 1
作者:微湖君      更新:2020-07-31 11:26      字数:3138

殿外隐隐传来二狗子的训斥和寇白门弱弱解释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远直到细不可闻。

殿内除了官场新丁王夫之外,没人觉得二狗子是真心训斥寇白门的。他就是演戏,专门演给皇帝看的。

他的潜台词是:陛下,您瞧瞧,我的人呢确实犯错了。我也打罚了,您老就高抬贵手放过她吧。甭记在心里,来个秋后算账。

不要以为二狗子多此一举,官场上秋后算账的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城(小)府(心)深(眼)的政治人物更是如此。

也许你说了不该说的话,也许你做了不该做的事,他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忍了下来,但事后绝对给你小鞋穿。整治的你欲仙欲死,不然他的威严何在,又如何服众。

职场上还好说,让我不爽,大不了老子不干了。但体制内就不是你说的算了。不干?那就是渎职,进去个三五年都是轻的。

但官场内还有另外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一错不能二罚。也就是说,你得罪了某位领导,但你的直属上司当面惩罚你了。那这个领导就决不能再找借口为难你,不然他必定会得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名声。

这名声对官员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当然他要是升职无望就另说了。

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当面训斥你的不一定是对你不好,当面表扬你的也不一定是对你好。

情商低的人除非业务或技术能力无可替代,否则真的在混不出什么名堂。

职场上还好说,官场上那真是要命……除非你真的无欲无求,甘心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又或者你遇到一位欣赏你的贵人,肯为你冒得罪别人的风险而提拔你。

经过这么一闹腾,殿内的四人,除了王夫之埋头回复无聊的垃圾奏折外,其余的三人谁都没有继续批阅奏折处理公务的心思。

洪承畴瞅了瞅皇帝微笑不语,就感慨了一句,“张大人有心了……”他的感慨发自真心。要是当初崇祯也如此这般信任他维护他,也不会导致大战败。弄得北方边军精锐尽失,坐看李自成进入北京城。

朱慈烺轻声说了一句,“信任是相互的。被骗的多了,也就谁都不信任了……”

一时间殿内又寂静了下来。

朱慈烺清越的声音在殿中响起,“身为人子本不该言父之过,文武固然有错,先帝也不是没有过错的。今个咱们君臣三人就谈谈先帝施政的得失……”

官场新丁王夫之没有发言权,果断的被三人无视了。不过,他眼中流露兴奋之意,把奏折一推立即拿出起居注准备记录。

一般而言,给前代皇帝盖棺定论的诏书虽然是以当代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实际上当代皇帝根本没有权力去议论先帝,所有的评议都是大臣们商议后完成的,然后上报皇帝昭明天下。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自古孝道有子不议父的规矩,无论生前死后,人前人后,做儿子的都不能议论父亲,不然就是不孝。不孝这个标签,不止平民百姓不能背负,皇帝更不可能背负。民间不孝子基本上和仕途绝缘了,皇帝不孝危害更大,整个帝国的统治基础就会动摇。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皇帝肯定会大力褒扬自己的父亲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并不能持中立的态度去评议先帝,除非先帝对皇帝苛刻到非人的地步又或者皇帝疯了……哪怕前代皇帝真的苛刻当代皇帝,当代皇帝也不敢妄加议论,撑死会暗地里推波助澜给予贬低的庙号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贬低自己的父亲。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痴情皇帝明孝宗、第一位支持开海的皇帝明穆宗、以及朱慈烺的爷爷明光宗,他们都不受父亲的待见。甚至明孝宗为了躲避万贵妃的迫害被太监宫女藏在深宫中养大直到六岁才被成化帝知晓并封为太子。后来周太后怕他被害死就亲自接入身边抚养,才有了大明的中兴。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皇帝企图插手前代皇帝庙号的事情,但每次都会引发很大的政治地震,造成朝廷的撕裂甚至在天下也引起非议。这一点是朱慈烺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一直以来,朱慈烺都避免与大臣们谈论崇祯帝。就是因为害怕造成政治分裂,削弱国力。

朱慈烺停顿片刻朗声道:“先帝初期大力清除权阉力用忠良,这一点你们认可吗?”

这一点恐怕天下所有人都没有异议。准确来说,在场的袁继咸就是清除魏忠贤后的既得利益者。故袁继咸躬身回道:“确实如此。臣等无异议,先帝英明神武。”

“先帝在位期间,勤政节俭,不耽声色,不贪欢娱,不喜锦衣华服,不用金银器皿,一日三餐,不见珍馐奇味。母后更是以国母之尊,亲事蚕课,一件龙袍穿了十几年,缝补得无处下针。皇宫中所费,减无可减,缩无更缩。所有的皇室内帑,从不铺张浪费,一概尽充军饷。这一点你们没有异议吧?”

洪承畴躬身回道:“先帝后确实如此。先帝节俭勤政,天下咸知。汉文帝亦不如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节俭的皇帝,但汉文帝刘恒绝对是最著名的一位。

汉文帝节俭到什么程度?据说他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建一个露台看看长安的山水和治下百姓,结果问了下建造的工匠。工匠告诉他要百金。百金相当于当时十家中等户的家产。对于皇帝来说这点钱,毛毛雨而已。但刘恒认为这很奢侈就作罢。

还有一件事能说明他的节俭程度。据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记载汉文帝“履不藉以视朝”。“不藉(通‘借’)”是汉朝时期对草鞋的称呼。也就是说汉文帝是穿着草鞋召开朝会的。要知道草鞋在汉朝也只是贫苦百姓才穿的东西。

据《史记》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

汉文帝不仅生前节俭,死后亦是如此。在修建霸陵时,他甚至下令“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以至于赤眉军攻进长安后把所有的帝陵都挖了个遍也没有动霸陵的一草一木。当然正史上说是天下的百姓爱戴汉文帝所致。实际上……谁知道呢。估计赤眉军也知道霸陵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想费那份力气吧。

当然洪承畴也有拍马屁的成分,汉文帝与崇祯皇帝的节俭完全是两个概念。

汉文帝的节俭是真的节俭,因为他是有钱而节俭。他在位期间,钱粮丰盈,以至于串铜钱的线都烂掉,粮食都堆到粮库外面。所以这份节俭的性格十分不易。

崇祯帝就不一样了,他是想不节俭都不行。因为没钱!按理说崇祯帝在当信王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能当皇帝(注:天启帝有儿子,不过早夭了。早夭后魏忠贤与天启帝的乳母客氏曾逼迫信王就藩)。所以他就是按照藩王的标准培养的。明朝藩王什么德行,稍微了解明史的都知道。如果能有选择,崇祯绝对不会过得那么节俭。不是没办法么,穷啊。

虽然两位皇帝的经历几乎相似,都是由藩王继承的皇位,当上皇帝初期,内部皇权旁落,北方都有严重的威胁。不同的是崇祯帝没能力挽狂澜,而汉文帝做到了。不过这也与天下大势有关,汉文帝时期是汉朝国力的上升期,崇祯帝是明朝的衰落期。但把崇祯帝与汉文帝相提并论确实有抬举他的嫌疑。

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区分穷和节俭的概念,往往把穷的花不起与有钱而不乱花混为一谈。当然崇祯帝要和慈禧似得抽调军费过生日也行,只不过那样死的更快。

朱慈烺当然不能把这种话说出来,一是没必要,二是在这方面贬低崇祯对朱慈烺没有丝毫好处。

“那为什么大明在先帝手中亡了呢?”不等两位大臣回答,朱慈烺接着开口道,“原因有三。”

洪承畴和袁继咸躬身作倾听状,他们也想知道皇帝的评价来判断他的执政思路。

“第一,天不逢时。”

这句话可是万金油,用在那都行。一时间大殿内寂静无声,洪承畴与袁继咸相顾无言。他们以为皇帝是在敷衍他们。

朱慈烺叹声道:“并非我为先帝开脱,我说生不逢时是指先帝在位期间大明连年灾祸不断,要是没有灾祸,先帝也不至于会亡国……”

洪承畴回道:“确实如此,连年天灾哪怕是太祖再世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