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亘古牛铃
作者:自咏诗      更新:2020-03-11 16:32      字数:1596

回过头来再说柳三变的这首《雨霖铃》,词中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木的合称,杨柳就是指的柳树。对于这个问题,柳三变很早就作过透彻的研究。

那么为什么要称柳树为杨柳呢?这种说法与隋炀帝有关。唐人著《开河记》一书载: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时值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堤岸上种柳树,一是树根可护堤,二是为牵舟人遮荫,三是牵舟之羊可食树叶。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通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带头种下一棵柳树,后来又御书“杨柳”二字,赐予柳树以国姓“杨”,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的称谓。到了柳三变所处的这个时代,离着隋炀帝时期已有几百年,运河两岸的来来往往的行人、河上的船夫和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官吏,确实感受到这成排杨柳所带来的浓荫和诗趣,都愿意接受这个美丽的传说。

但是柳三变听了这个解释以后却不以为然,别以为他平时放荡不羁,他作学问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往往要寻根究底穷其所能。他认为隋炀帝赐柳树姓杨,只是民间的一个美好传说,若是柳树从隋炀帝时才开始叫“杨柳”,那么《诗经》中的记载又作何解释?《诗经?釆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写道:“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柳三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翻阅了不少书籍。他在秦汉典籍《尔雅?释木》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柽(音称。柽柳,又称三春柳、红柳),河柳;旄(音毛),泽柳;杨,蒲柳。”他又查到西汉《毛诗训诂传》载:“杨柳,蒲柳也。”而在本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邱雍编写的《广韵》中又载:“杨,赤茎柳。”诸多记载都表明杨柳就是柳树,就是垂柳,柳三变的心才释然。

而且以诗人的眼光看,“杨柳”二字并列,发平仄声,而“柳树”二字重点在后面的“树”字,发仄仄声,在诗中的意境和音律上,杨柳二字远远高于柳树二字,因此历代诗人只用杨柳或柳字。例如隋朝无名氏《送别》诗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欧阳修也有《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

柳三变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还有个文学意象在内。杨柳是故乡、游子的象征,杨柳的寓意是伤离和送别。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西安的灞陵桥周围杨柳掩映,是离别长安去往内地的必经之路,于是形成“灞桥折柳”的习俗,那里就成了折柳送别的著名之地。柳和离情相关,缘于“柳”、“留”谐音,送别时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柳三变后,虫虫等一干歌妓很长时间打不起精神来。后来瑶卿感慨的对虫虫等人道:“有人云‘第一风流除是柳’是咏杨柳的诗句,我看用到柳七郎身上更是恰如其分,除却他,世上之人谁敢言说风流第一!”众妓皆满口夸赞瑶卿这一评价。但是市面上却多了许多无良文人,模仿柳七之作大为盛行,什么“滴粉搓揉”、“风柔夜暖人娇软”、“唾绒尖,舌淡红酣”等俗言污语也充斥其间。更有甚者,自认为自己高过柳七,于是起名“王冠柳”、“李胜柳”等,弄得瑶卿等众人哭笑不得,搅得这歌舞场一片混乱。

《雨霖铃》享誉天下名垂后世,得到无数人的喜爱,歌咏不止,每当人们读这首《雨霖铃》时,耳畔便会响起那噹啷噹啷的悠长、悦耳的牛铃声,心中便会升腾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缠绵于对恋人的遐思之中。

《雨霖铃》长盛不衰,可见这首词受欢迎的程度。

(上部完)

中部、下部预告:

倒霉的柳三变,悽惶的柳三变,仓惶出逃的柳三变,他此后的命运如何?他还会否重入考场?他还能否金榜题名?他与虫虫还能相见相爱吗?他的词曲还能受到追捧吗?风流浪子的头衔能够摘掉吗?皇上还会想起他吗?他将漂泊到何方?哪里是他人生归宿?这一切的一切,更多精彩内容都会在《白衣卿相柳永》中部、下部书中找到答案。

敬请关注,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