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奉旨进京
作者:瑞格尔      更新:2020-03-01 08:01      字数:4240

第四百三十五章奉旨进京

一场有可能抄家灭族的巨大危机,在李文博以死明志的情况下,终于烟消云散,虽然还不能称得上是完全安然度过危机,但至少李文博避免了当场被锦衣卫锁拿进京的下场。

虽然如此,但孙承宗依然以为李文博疗伤为由,将李文博安排在行辕中,并派了两名锦衣卫,两个亲兵随身护卫,算是将李文博暂时软禁了起来。同时,孙承宗又让赵文秀亲自捉笔,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详详细细的写成了奏报,快马加鞭,送往京师。

而且孙承宗相信,同样的密报,在他亲兵营中的锦衣卫应该也已经快马加鞭送往京师了,一切,就看身在禁城之中的皇帝陛下要如何裁决了。

京师紫金城,大明帝国的心脏。

大明帝国皇帝朱由检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从山海关来的两份奏报,一份是蓟辽军政全权总理大臣孙承宗的,另一份就是派到孙承宗军中锦衣卫千户回来的。

两份奏报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的同一件事,那就是跟正在山海关外海面上游荡的钦差水师行营有关,自然也都跟提举苏松商会局事,江浙闽广沿海诸府靖边巡阅钦差李文博有关。

早在之前十几天,李文博就已经将钦差水师行营连复两城,大战三场,斩杀女真鞑子数千之众的报捷奏书,送到了朱由检的御案前,朱由检一直压着,跟内阁诸臣讨论了好几次,却一直没能拿出妥善的奖赏方案。

在江南苏松兵没到京师之前,大明军队跟辽东女真鞑子的交手之中,斩获数十级,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大胜仗了。苏松总兵府总兵杜斌带着苏松6营进京之后,接连几次大战,一下子将对女真鞑子的斩捷报,提升到了以百为单位,甚至是以千为单位。

到后来,朝廷诸公甚至都视之如常,一战斩获数百数千级斩功,也无法引起太大的轰动。李文博连下两城(后来还要加上一座山海关),斩获数千斩功,有了杜斌苏松6营的战功在前面摆着,这些功劳也就不那么太显眼了。

但要奖赏这些功劳,朝廷却依然有些捉襟见肘,让朱由检和朝廷诸公为之头疼不已。

连着讨论了几天,朝廷诸公还没拿出对钦差水师行营的奖赏方案,孙承宗和锦衣卫的密报又送到了。

从密报中看,李文博的钦差水师行营只是为了响应朱由检勤王号召,通过民间助饷募集的方式,临时召集起来的,如今京城危机已解,李文博也正打算解散钦差水师行营。

不管李文博是真心还是假意,想要解散钦差水师行营,但至少这是一种态度,表明李文博并不是想要拥兵自重,或者是募兵谋反,而起,从他不惜以死明志来看,李文博对朝廷,对朱由检也还算是忠心。这一点,从孙承宗和锦衣卫的奏报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朱由检身居九重之内,要了解臣下内心的想法,也只能通过散布全国的锦衣卫密探和朝中大臣的奏报来了解,他能看到的,也只是锦衣卫密探或朝中阁老大臣想让他看到的。

从李文博的这些表现来看,朱由检有完全的理由相信,他对自己还算是忠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愚忠,以死明志这种事,朝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

然而,李文博却真做到了,从孙承宗和锦衣卫的奏报中,朱由检完全可以看得出,若不是杜斌救援及时,李文博就真的自刎而死了!即便如此,李文博还是身受重伤,现在还在孙承宗行辕里将养呢!

而且,从两份奏报中,朱由检还现了一个十分显眼的事情,那就是跟苏松6营和钦差水师行营战力有关的东西。

从两份奏报中,朱由检现,不管是苏松6营也好,还是钦差水师行营也罢,他们之所以战斗力惊人,在战阵中悍不畏死,全都是用银钱给堆出来的!每个月光每个士兵的膳食费用支出,就在五六两银子之间,还没算薪饷!

这么高的费用支出,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朱由检,不由得为之瞠目结舌。目前大明的国库年入也才三千万不到。

以苏松6营或者是李文博的钦差水师行营这种高薪养兵的法子,将这三千万的岁入全部拿出来养兵,也不够全国百万之兵的吃喝拉撒了!更何况全国还有那么多官员臣僚,后宫之中还有那么多的妃嫔宫人,哪一样不要钱?

朱由检登基之后,已经一再节俭,节俭得没法再节俭了,国库中的银子依然像是流水一样,眨个眼睛就没了,很多时候,各地押解进京的税银,甚至只是在朱由检面前亮了一下相,朱由检连银子都没见着,就全都又花出去了。

不当家不知油盐贵,做了大明国的皇帝之后,朱由检才现,这个皇帝真的不好当,这么大一个江山,黄河闹水患了,甘陕闹饥荒了,延边流民四起了,辽东鞑子犯边了……

事无巨细,每一样送到朱由检御案上的奏章公文,都需要他这个皇帝去头痛,每天,他都需要花费十几个时辰,去处理这些已经经过朝中大臣阁老筛选了一遍,最后才送到自己面前的公文奏章,每一个都让他这个大明帝国的皇帝如坐针毡。

无数次深夜,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躺在床上时,朱由检甚至连身边侍寝的妃嫔都没力气动一下,躺在床上,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般,每当这个时候,朱由检甚至觉得,这个皇帝做起来真的很没意思,甚至还赶不上自己做亲王的时候,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只是一句民间俚语,但朱由检却真真的觉着,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从苏松6营和钦差水师行营这两支总人数不足七千人的战斗力,朱由检就可以看出,这句话真多说得十分在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在这种几乎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军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而且从这一点上来考虑,朱由检觉着,自己对杜斌和李文博,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以全国举国之力,想要供养这样的一支军队,都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是杜斌和李文博这种通过助饷,向商贾巨富化缘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军队了!商户巨贾再有钱,还能比整个朝廷有钱么?纵观华夏历史,富可敌国的商贾,又有几个?

供养这三千钦差水师行营,恐怕也已经是李文博的极限了吧?而且这种助饷募兵的方式,也只可能是饮鸩止渴,时间绝对长不了,从孙承宗和锦衣卫的奏报上,就可以看得出,给李文博助饷的三个江南富商,现在已经跟李文博闹翻,追着李文博讨要欠款呢!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最后结果到底如何,李文博和江南商户之家,就已经生了间隙,永远不可能再是铁板一块!这样一来,即便李文博不解散钦差水师行营这三千水师,他也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也只有解散水师行营这一条道可走!

只不过李文博欠的这几百万两银子,打的却是朝廷官员的名义,这才是让朱由检最为恼火的事。现在苏松这几家商户还只是到孙承宗面前告李文博,要是一个处理不好,跑京城来找自己告御状了,到那时却又该如何是好?

杀不杀李文博,无关紧要,可问题是杀了李文博,自己也没法子变出几百万,赔给苏松这些商户啊!这才是朱由检最闹心的事情!

内阁诸臣还在为此争吵个不停,有人主张杀了李文博,也有人想要保下他,认为他立有大功,京师危机刚解,便杀戮功臣,于国不祥,也会失去军心民心,下次若再有京畿之危,天下恐无人再肯奉诏。

两方阁臣争执不休,朱由检被吵得厌烦了,索性连听都不听了,转头对身边的内官王承恩说道:“承恩,拟旨,诏苏州府同知、提举苏松商会局事,江浙闽广沿海诸边巡阅钦差李文博火进京见驾。”

说完,朱由检便径直走出了御书房。王承恩微微一愣,然后躬身应道:“奴才遵旨。”直起身后,王承恩这才又对御书房中的一众阁老大臣说道:‘诸位大人,请回吧。’

朱由检的旨意,五天后就送到了山海关内孙承宗的行辕内。被软禁之中的李文博接到圣旨后,没有任何迟疑,当即表示奉诏进京。

至于在山海关外的三千水师行营的官兵,朱由检没说要如何处置,孙承宗自然也就不愿越殂代疱。现在这个三千水师可是个烫手山芋,每个月光是伙食费消耗,就是一二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孙承宗自然不肯接手了。

不仅是孙承宗,换成别的任何一个人,也都不敢接手,谁接手谁倒霉,再多的钱,也经不住流水似的大手大脚的花销啊!

水师行营的地位顿时就变得有些尴尬起来,人是李文博带来北方的,现如今李文博奉诏进京,其他人又全都不肯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最后也只能任由他们继续待在山海关外,好在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错,待在北方,至少还能对女真鞑子保持一定的威慑力,孙承宗也只希望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待在那,不要给他惹是生非就行。

从山海关出的时候,张进,沈君山他们还有些担心李文博的安危,害怕李文博进了京师,会有生命危险,甚至沈君山还大胆地提出了兵变,从孙承宗行辕之中,抢回李文博的提议。这一提议甚至还得到了群起响应,甚至马上就要执行了!

最后关头,还是顾绛劝住了他们,跟他们说,皇帝在圣旨之中,加上了李大人的官职,因此,李文博奉诏进京,只会有惊无险。

而沈君山他们如果动兵变的话,不管最后兵变成功与否,李文博都将背上叛乱之名,如此一来,崇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容得下李文博,也再容不下他们这三千水师!

所以,最后,沈君山他们才没有选择动兵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顾绛作为参谋长,最后还是下令水师行营的哨探队沿途秘密护送李文博进京,必要时也可解救李文博。同时,李文博的一个排的亲兵,也跟随李文博一同进京。

李文博的苏松商会局中,有一百护卫队的编制,李文博作为商会局提举,带三十个护卫队队员在身边,也不无不可,传旨的内官和锦衣卫也没表示反对,孙承宗也就默认了这三十个护卫队跟随李文博一同进京。

为了照顾“受伤”的李文博,进京的队伍一直用了七天时间,直到第七天晚上华灯初上时,才终于踏进了京师东直门的大门。

从年前鞑子围困京师开始,京师的各个大门一直都是紧闭着,断绝了城内城外的一切联系,当时连袁崇焕想要让救援京师的官兵进城修整一下,京师的城门都没打开过。直到鞑子退却,京师之围解除后,又过了十几天,朱由检才下令重新开启京师九门,恢复了京城内外的通道。

将李文博他们安顿在京中靠近皇城的一座驿馆中住下后,传旨的内官这才进了皇城复命。

从王承恩那听到传旨的内官已经回宫,朱由检当即在御书房召见了内官,仔仔细细地询问了内官传旨时的情形,包括李文博接旨时的反应,钦差水师行营官兵的反应,以及进京途中有没有什么异常举动等等,都问了个遍。

传旨的内官也详详细细的向朱由检进行了汇报,听内官说李文博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便奉旨进京后,朱由检总算是又松了一口气。

传旨的内官离开后,朱由检在御书房内来回踱着步,思考良久,这才又转头对王承恩说道:“承恩,你马上去太医院传旨,带上太医令,去驿馆替李提举瞧病。”

王承恩楞了一下,急忙应道:“是,老奴遵旨,老奴这就去办。”说完,王承恩便马不停蹄的去了太医院,带上太医令,又直接出宫,去了驿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