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明之患
作者:瑞格尔      更新:2020-03-01 08:00      字数:2145

第三百三十三章大明之患

李文博微微颔首,又问道:“先生刚才说,此次辽东鞑子入关,必不能长久。未知先生何以如此断言?”

陈文翰轻轻笑了一下,这才又说道:“大人,老朽也曾读过几本史书,纵观我炎黄历史,北地边患,何曾断绝过?从上古先秦时的匈奴胡人,到大唐盛世时的突厥柔然,再到前宋时的契丹女真,再后来又是蒙古人,占了这漠北草原的,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何曾断绝过?”

李文博轻轻地点了点头,又听陈文翰说道:“如今蒙古式微,辽东的建州女真又起,混一草原各部,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然则无论是蒙古人也好,建州女真人也罢,冬季出兵,对马背上的民族来说,实乃是兵家之大忌!因此,老朽断言,多则两三月,少则十几天,辽东鞑子必定退走!”

听了陈文翰的话,李文博微微一愣,旋即又点了点头,历史上,辽东鞑子的这次寇关,从崇祯二年的冬十一月开始,到崇祯三年的二月,就全部退出了关内。前后也就四个月的时间,跟陈文翰说的大致相当。

其实,这也跟马背上的民族特性有关。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手下的兵力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然而冬季是枯草期,草原上到处都是枯草,牧民们平时储存的草料,根本不足以保证马匹有充足的力气。也正因为如此,冬季是马儿最瘦弱的时候。

这个时候出兵,除非黄太吉想让手下的骑兵全部变成步兵,否则早晚得怎么来,还怎么给我华丽丽的滚回去!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李文博自然知道黄太吉的这次入侵不能长久,可他没想到的是,陈文翰竟然也能看的这么透彻,而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的。

诧异地瞧了陈文翰一眼,李文博又问道:“陈先生,不知你如何看待咱们大明当前的国势,以及为祸边患的辽东鞑子?”

陈文翰听了李文博的问题,不由得微微一愣,沉思了片刻,这才说道:“如今国朝的情形,外有辽东鞑子为祸边关,内有甘陕流民四窜。朝堂之上,虽有圣天子在朝,然则内阁中枢,区区两年,便已换了四位阁首,朝堂政争不断,内忧外患,只能以风雨飘摇四字来形容。”

李文博轻轻地点了点头,陈文翰胸中有丘壑,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李文博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停顿了一下,李文博又问道:“那先生以为,辽东鞑子可以成势不?”

陈文翰沉思了一下,这才又说道:“纵观炎黄历史,北地游牧,虽偶有入主中原之时,然则绝不可能长久占据中原,前元便是前车之鉴。”

李文博瞧了陈文翰一眼,说道:“你是说辽东鞑子不足为患?”

陈文翰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老朽读史,每每感慨于朝代之兴衰更替,然则通读诸史书册,蓦然发现,朝代更替,皆替于中原内乱。即便是前元,亦是因前宋衰落日久,前元挟灭金灭夏之威,占据中原,然后趁机南下,才混一中原。”

说着,陈文翰停顿了一下,又说道:“然则,前元毕竟是蒙古人当政,未及百年便复又被我大明太祖皇帝驱逐鞑虏,重铸国祚。因此,老朽以为,大明之患,不在边,而在内。”

听了陈文翰的话,李文博不由得又是一愣,或许,这也是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心中所想的吧?楞了一下,李文博却又问道:“但如今的大明朝,内有流民,外有辽东鞑子,内忧外患,又该如何解决呢?”

陈文翰笑了笑,又说道:“大人以为,老朽所说的内,是指甘陕流民?”

李文博楞了一下,瞧着陈文翰说道:“难道不是?”

陈文翰笑了笑,说道:“大人,老朽只是一山野痞夫,国朝政事,老朽无从置喙,亦不敢乱言。老朽还有些私事要处理,就不打扰大人了。”说着,朝李文博躬身一礼,直起身来,转身便往外走去。

李文博楞了一下,急忙站起来叫道:“先生,先生!”

陈文翰却头也没回,径直走出了办公室。李文博瞧着陈文翰的背影,楞了许久,转头问识字道:“识字,你觉得陈先生所说的内,是指什么?”

识字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公子,识字愚笨,这些事,识字可琢磨不透。”

李文博又瞧了一眼陈文翰离开的方向,笑着说道:“你琢磨不透,公子我可就想透了。”陈文翰所说的内,既然不是指甘陕流民,那就只能是指朝堂了。如今李文博不在朝堂之上,但朝堂之上的党争,李文博还是有所耳闻的。

明末之时,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党争,也是压倒风雨飘摇的大明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因为朝堂上党争不断,对于因干旱饥荒而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却又视而不见,以至于才最终酿成了甘陕流民暴乱。

崇祯上台之后,一举铲除阉党,东林党一家独大,对所有**********者,一律加以打压,以至于造成朝政动荡不安,朝中大臣人心惶惶。

这些事,李文博虽然没有参与进党争之中,但却早有耳闻,若非他暗中还有锦衣卫的身份做保护牌,恐怕他现在早就被某些人给打压下去了吧?

想到这些,李文博忍不住又微微叹息了一声,大明朝这个烂摊子,想要收拾干净了,还真得费些力气呢!有时候李文博甚至想要学学太祖,将一切规矩桎梏全都打碎揉烂了,然后再在上面泼洒着墨,造就全新的华夏国祚!

只不过真要那样做的话,华夏大地恐怕又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尸横遍野了。

李文博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华夏内乱,每逢乱世之时,人命贱如猪狗,被人杀来杀去,到最后,死得最多的,还不是普通老百姓。正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微微叹息了一声,李文博这才又对识字说道:“走吧,咱们去码头,看看军资粮草准备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