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早春 第10章 机会
作者:花雨满天      更新:2020-01-08 16:44      字数:2846

第3章说,3月28日,星期六,郑斌到了大里山铁矿。

郑斌是头天半夜到的玫瑰市,因为事先有联系,郑斌在矿招待所坐上矿上的送货卡车,赶夜路,早上到了矿上。

郑斌先到财务处,盛源公司的100万货款确认已经到账。他又去储运处,储运处的朋友告诉他,盛源公司的货昨天已经发运了。郑斌拿到铁路货运单、提货单等各种手续,再到财务处对账。

因为铁精矿是散货,每次盛源公司和大里山双方确定一个金额。但实际的发货数量,要装货以后经过过磅才能确定。货多一点,盛源就欠款;货少一点,大里山就欠货。

因为数额不会太大,双方并不及时清账,而是记下每次欠款或欠货的金额,到年底一次性打通算账,多退少补,把账做平。

财务处经过算账,大里山这次多发了17000多块钱的货,也即盛源欠大里山17000多块钱的货款。财务处手写了一份“欠款告知书”,郑斌把这份告知书带回去交给公司财务科就行了。

这样,郑斌这一次的业务就算是办完了。

我国是1995年5月1日起才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的,那时星期六还是上班的。所以郑斌要紧赶慢赶地赶到星期六到大里山。如果运气好,一天可以办完事,星期天就可以再赶回去。

然后郑斌去拜见陈正矿长。在简单谈了一些业务工作以后,郑斌拿出一份《深圳特区报》给陈正。

陈正仔细阅读那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他放下报纸后喃喃自语:“终于见报了,终于见报了……”

陈正打电话叫来矿办公室主任,要他把那份报纸给矿领导传阅。郑斌忙说,他在深圳市面上买了100多份《深圳特区报》,全都带来了。然后把装报纸的蛇皮袋子交给矿办公室主任。

陈正很高兴,要主任先给部里传真一份,然后派人给省厅送20份,矿上领导人手一份,其余的分配一下,看够不够矿上每个部门有一份。

主任走后,陈正说:“这件事,民间在传,官场也在传。

小平同志南巡是真的,南巡讲话也确实是有的,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却一直没有正式的消息。既没有文件,也没有见报,就连口头吹风也没有。但在民间都有手抄本了,官场上也都在看手抄本。

这件事为什么要掩盖呢?要掩盖什么呢?是什么人在掩盖?掩盖得了吗?

看看现在宣传的调调,不是反右,就是要警惕和平演变,这不都是斗争语言吗?都过去十多年了,可有些人就是念念不忘。

看看小平同志说的多好。既有‘左’也有‘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就是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哪里有什么‘右’,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出几个来;但是‘左’的东西一大堆,甚嚣尘上。

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说的多好。这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工业时代的理论延伸。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不发展,问题永远不能解决,而且还会增加新问题;如果发展了,现在的这些问题,将来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陈正洋洋洒洒的说了半个多小时才收住口。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打开文件夹,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大小的纸片递给郑斌。

郑斌一看,很惊喜的说:“矿上发股票了?”

这张纸片比100元的人民币略大一点,是一张股票。

在股票上方的正中写着:雪松省大里山铁矿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下面的小字写着:华国人民银行雪松省分行1992年3月4日批准。

再一行小字写着:股份总额3000万股。每股金额人民币一元整。总计金额3000万元整。

中间的大字写着:100股。

下面的左边是董事长陈正的签名和印鉴。右边写着:股东,后面的空白处是股东签名的地方。

最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发行日期:1992年3月19日。

在这张股票上斜着盖有一个红色的长方形印章,写有“样票”两个字。

陈正也很高兴:“冶金部属的大国企还没有发行股票的,这次是冶金部选大里山铁矿作为试点。

这次要打破头啊,谁不想发股票。

这次我们大里山能够拿到试点,也有你郑斌的一份功劳。

那年你发现外商的那个特殊装置,后来与外商谈判索赔,再后来你又给钱部长写信,几件事给部里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这次我们虽然跑了不少门路,但总算有个好结果。”

陈正介绍,大里山铁矿总资产为3.9亿,矿山主营业务2.3亿。这次以2.3亿主业为主体发行股票,欲发行社会流通股3000万股。

那个时候的股票都是纸质股票,分为两种:簿记劵式股票和实物劵式股票。

实物券式股票,即投资者买了股票以后。要在股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拿到证券登记公司进行登记。如果要转让,转让人与受让人要一起去登记公司做更名手续。大里山铁矿发行的就是这种股票。

簿记卷式股票,即把投资者的姓名及所持股份数记在一个名册上。这种股票主要用于内部职工股或者大额持股的投资者。这种股票在交易转让时手续比较麻烦,故一般企业少用。

1994年,证监会推行无纸化操作。投资者把自己所持有的已上市公司的纸质股票交给证券登记公司,证劵登记公司清点后,会给投资者开立沪市或深市的账户,以后的买卖交易就全部电子化了。这样就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

纸质股票就此退出了我国的证券市场。

在当时,国家并没有成立证监会,没有一个统管全国股票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中央领导对股票和证券市场还处在一个“看”的阶段,或者说是“允许试”的阶段。

发行股票的权力在各省,具体执行部门就是人民银行和省体改委。

股票上市的批准权在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

后来的人们一说到原始股,就眼冒金光。可在当年,除少数成为金元宝以外,大多数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陷阱。

当时发股没有标准,全凭领导一句话。发行股票,就成了一桩没有成本,没有风险,稳赚不赔的暴利生意。

那些太子党、公子哥、太太小姐们疯狂地深度介入。拉一家企业,找个领导发个话,企业就发股了。然后把股票卖出去,企业赚一笔,他们捞一把,后面的事就不管了。

很多人以为买原始股可以发财,纷纷倾囊购买。如果运气好,所持股票上市了自不用说,但大多数企业根本上不了市。

按照规定,没有上市的公司股票不能在证券登记公司登记,也就是说这些股票没有一点法律保障。

那些上市公司也看到了这里面的漏洞。因此,他们根本没有把那些买他们公司股票的人看作是投资者,而看作是给他们送钱的傻子。他们不会向投资者报告企业经营情况,更不会给投资者一分钱的分红。

其时,上面的政策也是无理,不是制约发股的企业,而是制约无辜的投资者。频繁发布政策,限制这一类股票的交易,使这些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了不能交易的死股。不仅坑害了投资人,还严重限制了多层级股票市场的发展。

当时成都的红庙子股票市场,就是自发形成的为这些未上市股票进行交易的市场,后来被取缔了。

由于法律的缺失,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90年代初期以前发股的企业,后来很多都破产倒闭了。可在破产清算时,这些投资人都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补偿。

在那个从混沌走向清明的年代,到处都是机会,但也可能步步都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