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回 周恩来料敌决胜 杜聿明战前献策
作者:肮脏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124

且说蒋主席召集最亲近的一批文官武将会议,商讨与共产党翻脸的策略,大部份的官员都到了,只有张群和张治中二人来迟,见二人进来,便笑着问:“二位好事多磨,又被甚事挡住了。”张群回答:“与文白兄到梅园新村,劝周恩来回中央政府,与委座共结二十年前之友谊。”蒋主席摇了摇头,说“二位与周恩来交往有年,有朋友之谊,我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周恩来绝非一般游说便能改变观点之人。早在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时,张国焘脱离中共,张老(即张静江)、吴稚晖二位便与之交谈多次,周执意不从,此时,中共的力量比先前大得多了,要他到中央政府中来任职,难度就更大了。前段时间,叶希夷、廖承志二人出来,周恩来亲自前往迎接。就是叶希夷,也不容易说动,何况周恩来呢?”张群说:“此一时彼一时啊,作为朋友之交,试一试,总比不去的好。大家朋友一场,虽各为其主,但总要尽朋友之谊啊。不然,心里总是不安。”蒋主席说:“中共现有武装一百二十万,其活动又十分猖獗,有的同志劝我趁共军武备未周,立即挥动大军会剿,也有劝我按《双十条约》行事。因此,特请众位同志到来一议,也不知二位对此事有何看法?”张群说:“目前共军主力已不下一百二十万,再加上所属民兵,持枪者不下两百万,此时不剿除,必为党国之大患。”何应钦说:“此时共军持枪者有两百万,岳军对此数据有没有夸大成份。”张群说:“两百万这个数据,恐怕是最客观的估计。去年重庆谈判时,周恩来张口要求将他们的十九块根据地的两百万民兵改编为自卫队,被我一口拒绝。后,毛泽东与委座会谈,也提出了这个数。朱毛不听军令,强行到日占区去接受日军的投降,这就为其扩大武装创造了条件。因此,目前的共军还是很强大的。”蒋主席问:“目前我军与共军作战,其有利与不利条件有哪些,大家有何计议?”张群说:“职以为,我军的有利条件为: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共军,部署上,我军占据着主要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又有全美装备,对付只能靠平面作战的共军应该是没有问题。还有,作为中央之政府,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会压倒一切的优势,完全可以打一场现代化的国内战争。再加上,我军属于中央政府,道义上占上峰,只要我方加强舆论宣传,民众会站到我军一边的。我想,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应该有绝对的把握的。但共军也有有利的一面。首先,中共采用‘赤匪’时期的军政供给制,大大减轻了其本身的经济压力;官兵之间的同锅吃饭,将与兵之间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抗战时,中共武装各自为阵,锻炼了以少击众的多个战例,很有一套游击战术的本领。为此,我军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众击寡,以强击弱,速战速胜,方能致敌于死地。作为战争,还有一点是比智力。双方统帅都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委座更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出奇制胜的才能,又有黄埔军校毕业学员的赤胆忠心,岂有不胜之理。”听了张群的话,张治中不禁大吃一惊,说:“岳军兄,与共军作战,文白以为不可。这是关系到国家之特等大事,还是谨慎一些为好。万一有个闪失,会影响政府的形象。”顾祝同对张治中的话十分不满,说:“文白兄乃党国之重臣,国之栋梁,为何说出如此没有骨气之话。赤匪泛滥已殃及全国,现已成燎原之势,此时不加大力度予以铲除,将来尤不及也。”张治中说:“墨三兄误会我了。在下认为,既然共党的毛泽东已承认加入我中央政府,且已表示服从委座的领导,在中央政府之下,展开和平斗争,比流血不知要好多少倍。何况此时的共党各方面都比不过我中央政府。”张群说:“文白兄不要忘了,抗战初期,中共的武装还不足六万人,那时,只有国军一个路军的人数。事隔八年,已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万,再这样下去,我中华民国还能成一个国吗?及早铲除,免生后患。”张治中说:“敬之、岳军二兄,如果谈到对党国之忠诚,我张文白也算得上一个。虽然这是在下一个自不量力的说法。作为跟委座革命,我致死不渝。我的观点是共党既然已主动放弃动武,两党搞一次公平竞赛,西方国家也不乏此例。我不相信我党会输给共党。既然美国及西方能如此,我国又何尚不可以一试呢?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策也。’如果能将共党融化,或者继续归我所用,岂不更好?”戴季陶说:“文白差也,那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帮人会听你张文白的设想。此时的毛泽东不想打仗,是因为他的力量不足以推翻中央政府。但他的羽翼一旦丰满,那时将是‘图穷匕首见’,真所谓‘子系中山狠,得志便猖狂’,如果此时中央政府听之任之,恐怕后悔不及了。不如来一个‘先下手为强’,乘其武备未周,聚而歼之。”何应钦说:“请委座立即下令刘峙,将三十万大军的包围圈缩小,对中原李先念部一网打尽,让十二年前的湘江水重新红一次。”听到这里,张治中有些心颤,说:“委座,请三思而后行。”蒋主席见此,便宽慰众人说:“岳军、文白、敬之等在座各位同志,素来对党国忠心耿耿,此时主和或者主战,也是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问题嘛,展开争论本是正常的。但余认为,我党绝大多数同志皆不接受共党,也不允许赤祸在中国继续泛滥。正如敬之、岳军所言,趁此机会对共军予以剿除。敬之,中原战场就定在七月一日凌晨发起总攻。文白,你去与周恩来谈判,想办法把他拖住。全面战争爆发后,礼送他回延安,这也算是对得起多年的朋友了。”张治中应允。

哪知半个月后,李先念率三路大军突出国军的重重包围,待中央政府知晓时,已是七月一日以后的事了。蒋主席十分震怒,将刘峙大骂一顿,命令他全力以赴追赶。你看那李先念,率部一路拼杀,又一路狂奔,仅一个月便到了陕南。王震部也于一个星期以后杀回陕北,其部归中共武装的西北军管辖。蒋主席见此,下令对解放军进行全面开战。中华大地上,两大军事集团的一场大战终于又爆发了。

且说周恩来紧急处理了中原李先念的突围部署工作后,回到南京时,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已从重庆全部迁到了南京。见人已到齐,他便与董必武、邓颖超等商量办事处的工作。一个多月后,毛泽东从延安来电,告诉他李先念部已全部突围,并且比预计的还要好,电文希望他与国民党继续斡旋,避免或推迟内战的爆发。周恩来接此电文,找来董必武等商量。他说:“主席来电,要求我们直接找张群谈判,现内战已爆发两个多月了,要使蒋介石放下屠刀,其实也难。”董必武说:“国庆转眼即到,不如我们趁此机会,向国民党提出停战协定的实施,你看如何?”周恩来以为然,便约请张群等人,寻求拖延内战时间的办法。

周恩来与张群、张治中等人又进行了五次谈判,双方的观点已越来越远,而内战也越来越烈,终于无法谈下去了。周恩来见此,准备率代表团人员撤离南京回陕。这天上午,周恩来准备拜访于佑任等国民党元老,正要出门,邓颖超走了进来,对他说:“恩来,门外张群和张治中二人求见。”周恩来有些诧异:“岳军与文白此时到来,真不是时候。小超,你认为二张此时到来,其目的是什么?”邓颖超说:“近两个多月来,蒋介石加快了对解放区进攻的速度,而我军又处于全面的防守。此时二张到此,恐怕是来作说客的吧。”周恩来说:“我们去迎接二人吧。”夫妇刚出门,张群和张治中已走了进来,而后面竟跟着黄炎培。周恩来好不吃惊,只好揖客入内。

来到客厅,秘书沏好茶,端了上来,由于有黄炎培在,周恩来哪里敢说些政治上的话。在殷勤的请让间,只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语言。那张群和张治中皆精明透顶之人,黄炎培也非泛泛之辈,又有谁不知其中之奥妙。但毕竟是主人家,周恩来只好先开口说:“黄老先生,本来,我打算明日才造访贵府,不想,老先生却先屈驾到此,太报歉了。昨日,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来电,专门问候老先生,并嘱咐我回延安时拜望你老人家。毛泽东先生曾言,延安一别,又是两年,主席经常掂念你老呢。”黄炎培说:“感谢毛先生对我还那么记得,哎,要不是国共谈判破裂,我还真想和他抵足长谈呢。”周恩来说:“黄老无忧,有时间的。”黄炎培说:“恩来,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国共此时开战,十年八年又会停下来?我这一大把年纪,能看见和平日子的到来?恩来,不能够了。”周恩来说“黄老过虑了。我想,要不了十年八年的,你和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将会在南京或者北平相见的。总之,那时的首都见面时,可又是一番景象了”张治中平素与周恩来私交厚,笑着插话:“我与黄老,也是多年的忘年之交了。这次与岳军兄专程拜访恩来先生,与黄老邂逅相遇,真是太巧了。请饶恕我多嘴,恩来先生所言的那时,不是翻了个样?”周恩来说:“正是此意。”张群问:“恩来兄有那么自信?”周恩来说:“岳军、文白二兄,我说要不了十年八年我党领袖与黄老相见,那是最为客观的估计。其实,五年之久也会很长了。当然,岳军、文白、黄老,我们四人从私交来说,确实是好朋友了,这不会是开玩笑的。”黄炎培无不担心地说:“恩来呀,你是知道的,蒋介石手里有四百多万军队,又有当代第一强国美国相助,贵党人少,武器装备又实在简陋,难以对付啊。”周恩来说:“前不久,本党领袖毛泽东先生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曾明确指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先生说,‘看起来,纸老虎的样子是很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了不起的力量。’是的,蒋介石有四百多万用美式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军队,而我党,严格地说起来,野战部队不足七十万,仅为蒋介石的六分之一。但最后的胜利还是我军,国民党的军队注定要失败的。”张治中笑着说:“恩来先生下的结论是否早了点。”周恩来说:“文白先生,这个结论不早,这是历史所决定的。”黄炎培说:“敢问恩来,贵军弱小,却要取得胜利,主要因素有哪些?”周恩来说:“黄老、岳军、文白先生,我军有十胜的把握,国民党有十败的条件。”黄炎培说:“愿闻其详。”周恩来说:“北伐时,北伐军不足十万,却将八十万北洋军阀打败,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正义战胜邪恶,有道伐无道。我预言我军必胜,正是如此。三位先生听我一一道来。首先,和平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挑起内战,国人反对,将士厌恶,士气低落。这是哀军的迹象,所以,蒋军必败;我军则不然,兵虽少,却为正义之师,再加上是是维护和平,人心所向,士气高,将不怕死,士不惜命,我军必胜。此为道胜。其次,蒋军将领贪污腐败,兵恨将,将欺兵,将士不睦。此兵用于作战,必败;而我军则不然,自红军以来,将不捧薪,兵不领饷,官兵同锅食,将士共患难。兵拥将,将爱兵,此仁义之师,战必胜,此为武胜。第三,蒋军纵兵为患,百姓恨之如骨。前,老百姓把汤恩伯的部队视为‘水’、‘旱’、‘蝗’、‘汤’四害之一,后又有百姓歌国军‘盼中央,迎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样的军队,老百姓称之为贼,岂能为老百姓所拥护。而我党之武装,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急,老百姓所急;忧,老百姓所忧。百姓乐而为我军服务。老人、小孩视部队的存在为命根子,主动为其站岗放哨。年轻人从军踊跃,生怕被漏掉。军民之间如鱼水情深。正如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所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我军必胜,此为仁胜。第四,蒋介石背信弃义,朝三暮四,反复无常,被称为独夫民贼,各界骂之为‘蒋该死’。而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为民之称颂,民众敬之,称之为‘红太阳’,并且‘照到哪里哪里亮’。我军必胜,此为德胜。第五,蒋管区苛捐杂税奇多,民之称为‘万税’。又,蒋管区吏治十分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这甚者,市侩恶霸多,强欺弱,大欺小,有官者鸡犬升天,贫穷者生活于水火,他们多在死亡线上挣扎。为争生存,他们奋而抗暴。前不久的‘反内战,反饥饿’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这种无民心的政府,又能长久?而我党领导的边区,则又是一番景象。在那里,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到处鸳歌燕舞,公选的政府干部实行供给制,与老百姓一样,无饷可领,却乐而为民服务,这样的政府,必然是兴平之政府。此为民胜。第六,两军统帅之中,蒋介石看似宽以待人,实则嫉贤妒能。看重嫡系,排斥杂牌,拉拢亲信。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哪管民众的死活。此类王朝似的政权,不垮才怪。而我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集集体之智慧,吸众家之精华。各级官吏,心地明亮,胸襟宽阔,落落大肚,不仅团结拥护自己之人,也团结反对自己并被实践证明错了的人。所用之人尽为民之心愿,真才实干之家。在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的领导之下,打败蒋家王朝,是历史的必然。此为治胜。第七,两军之干将,相差也很大。蒋介石虽然也算奇才,但所虑所患,对部下用之疑之,又牵而制之,将相不和,将帅之间更是矛盾重重。每次作战,格外生枝,瞒功抢功,危害大局,危害国家。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充分信任各级将士,每打一仗,上下一条心,全军一盘棋,此为军胜。第八,蒋介石不愧为军事家,也不愧为谋略家,但他每次装腔作势,弄巧成拙,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在他手里,越办越糟,以至不可收拾。而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谋于心,动于脑,业精于勤,往往决胜于千里之外。更胸中藏兵百万。故我军必胜,蒋军必败,此为智胜。第九,我军久经战阵,一大批精英应运而生,文有刘少奇、任弼时、陈云、彭真等当世之奇才,武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聂荣臻等定国之将。那政治家,军事家少说也有万千之数,他们团结在毛泽东旗帜之下,犹如众星捧月。而那蒋介石之何应钦之辈,外战外行,内战穷凶极恶。打败仗不离身,取胜仗又无缘。这样的统兵大将如何能统兵作战。我军必胜,蒋军必败,这叫做才胜。第十,蒋介石一些上层官僚,不思报国尽忠,往往是争权夺利。这些人见利忘义,搜括民脂民膏一勇而前。真所谓见大利而忘本,见小利又忘身。一群乌合之众,又如何能治理天下。而我党所领导的军民,不分官之大小,皆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政合和,从不侵民害民,并以小公对大公。在危险时,都把牺牲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这样的军队以及这样的政府,亘古未有。而蒋介石的将官好虚张声势,事事讲排场,处处讲级别,官大一级压死人,对于下级,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而,蒋之官吏从无主人意识,只好呆板应付。而我军上下级之间,遇有难题,展开讨论,下级有给上级提建议、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权力。上级虚心好学,从不打击报复。此为度胜。黄老先生,我军有此十胜的因素,蒋军又岂奈我何。此时看似蒋军势大,必走失败之路,而我军取胜,也为历史之必然。”张群和张治中听到这里,不禁红了脸。但他们二人毕竟是蒋主席股肱之臣,对周恩来之话,又岂会相信。不过,他二人也佩服周恩来的一张利嘴。见二张有些尴尬,周恩来对他二人说:“岳军、文白二先生,我党领袖毛泽东先生素来佩服二位才干卓绝,又怀有忠君报国之志,很愿意与二位先生共谋国家之大业。人生之幸,莫过于遇一明主,跟着蒋介石,实在是埋没了二位先生之大才。不如二位先生与周某人一同到延安,撰写新中国的历史。到那时,历史会给二位先生留下公正而又美好的名字的。”其实,在国民党的高层人物中,二张与周恩来有私交有加。而这次,两党重新翻脸,二张本想劝周恩来归附国民中央政府,也不失为行政院一高官。无奈周恩来以“十胜十败”之论,把蒋主席和民国中央政府一顿痛骂,哪里好再劝他入主国民政府。于此,张群对周恩来说:“鄙党是有这样或那样之缺点或错误,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象周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团糟。任何一个政党都有投机钻营不法之徒。我国民党如此,你们的共产党也讲不了就没有这样之人。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不信,大家走着瞧。现国共两党争端又起,谁为开明,谁又是昏庸,现在又有谁来说得清呢。到那时,周先生可能和我们一样会健在吧。”说完,二人告辞出来,周恩来礼送出门,握手相别。

却说张治中辞别周恩来,回到家中。夫人迎了出来,见他脸色不正,十分惊异,忙问原因。张治中告诉他,或许感冒了,也许有哪里不舒服的地方,总之,没有大碍。夫人见他说话吞吞吐吐,又含含糊糊,十分担忧,隔了一会,张治中心情有所平静,见夫人站在那里不走,看样子惊疑不定,便说:“夫人无忧,我不过有点儿不顺心,哪里就会出事呢!”

第二天中午,张治中来到军委会官砥,刚进门,侍从室主任沈昌焕迎了出来,告诉他,委员长正等着他呢。张治中连忙前往,见蒋委员长正看着地图,茶几上还放着热茶,茶点也摆在那里。见他进来,蒋委员长转达过头来,问:“昨日与岳军见周恩来,结果如何?”张治中回答:“论私,我与周恩来已是多年的朋友了。但论国共两党的立场而言,我们在意识方面的差别太大了,无法谈拢。所以,委座的使命,我无法完成。”蒋委员长说:“说服周恩来回到中央政府任职,本来就是十分困难的事。就其本身而言,我也没有寄予很大的希望。文白,这件事就让给永远地过去吧,不要再放在心上了。人家不来,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各有志嘛。”张治中说:“委座,明天我想到沈阳去一趟,看杜光亭为党国立功,顺便看看东北的情况。”蒋委员长说:“非常好。你去后,仍以我的名义督促光亭,加大剿匪力度,力争在年底以前彻底解决东北的问题。”

且说东北方面,中共东北军大帅林彪率十三万八路军进入东北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出关的部队一律改用东北人民自治联军的番号。到了一九四六年春,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民主联军总部主官如下:

总司令员林彪第一政治委员彭真

第一副总司令员吕正操第二政治委员高岗

第二副总司令员李运昌第三政治委员陈云

第三副总司令员周保中第四政治委员罗云桓

第四副总司令员肖劲光副政治委员程子华

东北民主联军下辖四个军区,这四个军区的主官为:

辽东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肖华

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委林枫

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李富春

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政委陈云

而此时,东北民主联军所占领的山海关、秦皇岛、葫芦岛、锦州、长春、沈阳等大城市已被国军大帅杜聿明指挥国军尽数夺了去。现在,到东北的国民军有廖耀湘的新六军,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石觉的第二十三军,赵公武的第五十二军,卢俊泉的第九十三军,牟进芳的第九十八军,还有孙立人的新一军,共计二十二万余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和物产的丰富,以及工业的发达,国共两军进入东北后,为抢占有利的地形,争夺战略要塞,不惜花费血本予以争斗。因此,东北早已炮火连天了。就连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的《停战协定》,也没有使东北的战事停下来。

先是石觉的第十三军和赵公武的第五十二军攻占山海关后,沿北宁路扫荡性地前进,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锦州。林彪奉毛泽东的命令守住锦州不放,杜聿明大怒,推动三军,实行步炮结合,国军飞机也来凑热闹。林彪见此,不等毛泽东的电令下达,便主动撤离锦州,向东满、北满一带撤退。从山海关到锦州,国军一路势如破竹,竟以三千人的代价占领锦州。接着,陈明仁指挥他的第七十一军,卢俊泉指挥第九十三军,牟廷芳指挥第九十四军向平津地区往北,夹击承德、赤峰地区的民主联军。林彪不想放弃承德,下命令死守。杜聿明见承德久攻不下,亲自来到前沿阵地,指挥强大的炮火立体式的攻击,在长达数月的争夺战中,两军精锐损失十分惨重。国民军死伤三万多人,而东北民主联军也死伤一万多人。林彪见承德难以保住,电告毛泽东,命令部队撤离承德。到了三月,苏联红军从沈阳撤出,杜聿明指挥孙立人的新一军抢前一步占领沈阳,但辽阳、鞍山、抚顺、本溪等中等城市仍在林彪的民主联军手中。杜聿明命令孙立人攻辽阳,又命令廖耀湘攻鞍山,命赵公武攻克本溪。由于国民军装备精良,二十多万大军又经过严格的训练,士气此时又高,攻势自然十分勇猛。民主联军战将程世才、肖华、林枫、吴克华、万毅、钟赤平等在林彪的指挥下,作一定的抵抗后,主动撤离上述四城。此役,历经一月有余,自治联军损失三千多人,而国军却损失了一万多人。与此同时,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联合新六军,发动了四平战役。四平位于长春和沈阳之间,是进入吉林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四平战役一下子就牵动了国共两军最高统帅部的心。毛泽东电令林彪:“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动敌军锐气,争取时间。”而南京的蒋委员长则命令杜聿明:“集中兵力,必克四平,围歼共军,活捉林彪。”由于有两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林彪与杜聿明在四平摆开战场,进行决战。林彪见国军汹涌而来,炮火又十分密集,先后十多次电告在延安的毛泽东,请求撤军。毛泽东考虑再三,授权林彪:“相宜处事。”林彪见此,放弃四平。但到了第二天,毛泽东的电令又到:“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且说四平民主联军守将是吕正操,接到林彪电告中央的命令后,连忙将本军区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到百里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军对峙。这是国共两军在停战谈判中的第一次大决战,攻守双方都投注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杜聿明见林彪部如此顽强,急调廖耀湘的新六军前来支援。林彪见此,连忙电告毛泽东,再次请求撤出四平。毛泽东看了林彪从东北前线打来的电文,连忙电告在南京的周恩来。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紧急电报,十分吃惊,他立即会唔马歇尔,但此时的马歇尔的观点已全面向着民国中央政府,并要周恩来先停火后解决国共间的争端。周恩来大怒,据理力争,最后三方代表决定停战半个月。但谈判桌上的东西又岂能左右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军。国民军大帅杜聿明指挥十多万大军向四平压了过来。吕正操部此时守四平的兵力不足三万人,哪里能抵挡国民军这强大的攻势,因此,左翼防线被迅速攻破。

情况已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如果不及时撤出四平防线,吕正操部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林彪见此,火速派一个师昼夜兼程,抵达四平,增援吕正操。同时,又十万火急电告毛泽东,陈述其理由。当天晚上,林彪下令吕部撤离四平。而毛泽东的电文,却在第二天的中午才到。林彪展开电文,只见上面写有:

哈尔滨林彪,并转告彭罗陈高周李程

一,四平我军已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的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撤离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三,如果因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有利地位,而敌人越前进,兵力越分散,粮源越困难,其力量必然会减弱下来。

林彪接此电文,对彭真和罗云桓等说:“虽然主席电文后到十个多小时,但毕竟是同意了我军从四平撤出。我看这样,吕正操部减员很大,两翼牵制就由程子华和高岗军区负责。”彭真赞同,由于四平为国民军占领,杜聿明命令陈明仁率第七十一军戍守。陈明仁是黄埔四期生,与林彪同期。黄埔时二人也很熟。这次两军对垒,同学之间挥戈相向,皆各为其主,又哪里去顾同窗之谊。

四平之战,国共两军都投入精锐作战。国民军为攻坚战,损失一万三千余人。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损失八千多人,但几乎全是老八路。这是国共两军开战以来在东北的一次大硬仗。

几天后,林彪又接到毛泽东从延安打来电报,任命他为中国共产党东北局书记兼民主联军第一政委。于是,整个东北及民主联军皆以林彪为首。

四平之战后,东北出现了近半年的平静,杜聿明和林彪都在扩军备战,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林彪占住黑龙江大部,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并在东北占领区实行剿匪,巩固后方。不久,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发来电文,林彪忠实地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

如今且说东北保安总司令长官杜聿明,见东北大部城市及要道已占领,林彪的部队已退到深山老林,便拟出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他留副总司令长官郑洞国守沈阳,范汉杰守锦州,马占山守鞍山,他自己则乘飞机到南京,向蒋委员长汇报东北的情况。

接到杜聿明要回南京的消息,蒋委员长非常高兴。因为杜聿明在东北对林彪军的进剿中,完全贯彻了他的战略思想。不仅如此,这位得意门生还英勇善战,将中共的林彪部压到了长白山地区的深山老林。老实说,能与林彪对敌的国民军将领还不多,但这位杜大帅一连串的大捷,不得不使他对这位得意弟子刮目相看。他吩咐侍从室主任沈昌焕:“光亭上午十一点到南京,你以我的名义到机场去接他到这里来。午饭时,你通知敬之、辞修、健生,还有墨三,都来陪光亭吃饭。”

杜聿明在沈昌焕的陪同下,来到委员长官砥,蒋委员长已在门前等候,在他的身后,有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参谋总长陈诚,国防部长白崇禧等军政大员。杜聿明连忙敬礼。蒋委员长抢前两步,握住他的手,说:“光亭,又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你了,很想念你啊。快进来坐。车旅辛苦。沈主任,将茶来。”杜聿明随蒋委员长来到会客室,见沈昌焕在亲自给他沏茶,连忙称谢。蒋委员长不以为然,说:“远来辛苦,前线辛苦,让他给你沏一碗茶,有什么大不了的。本来就应该嘛。光亭,到了这里就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不要拘束。哎,午饭以前谁也不许提公事,好好地陪光亭说说话,越轻松越好。敬之,怎样?”白崇禧说:“难得与光亭相聚。好啊,光亭,辛苦了,你也瘦多了。”蒋委员长有些不高兴,说:“你看那健生呢,才说了。我们几个这么高兴,你却来泼冷水。”国防部次长林尉说:“光亭兄,难得清闲,我们来谈点茶道,好吗?”陈诚不禁一笑,说:“光亭研究得最浅的,不过是茶文化方面的了。我看隔一会,在餐桌上猜猜拳,以助酒兴。”顾祝同说:“那感情好。贵州茅台老窖,我和光亭各自一瓶,再猜拳怎么样?”在众多的上司面前,杜聿明只好一口一声称谢。

午饭十分丰盛,蒋委员长还特地请夫人陪同吃饭。杜聿明很有酒量,一瓶茅台酒下肚,仍神清气爽,众皆为奇,称为英雄。宴会后,蒋委员长命令林尉送他回家。

第二天,杜聿明在俞济时的陪同下,来到委员长官砥。蒋委员长已同何应钦、顾祝同、陈诚、白崇禧、张治中等先到了。蒋委员长对他说:“光亭啊,令堂健康?你在前线,我应该经常看望她老人家。你看,到现在我也没去望她一眼,多失礼呀,你不会在意吧。”杜聿明十分感激,说:“校长,你千万别这样说。党国安危,全系您一人,多难啊,倒是我们这些当学生的,没有为校长分忧解愁,于心不安呢。”蒋委员长说:“光亭也不要自责了,校长有你这样的好学生,也满足了。”杜聿明将在东北拟定的作战计划呈给他,说:“校长,这是我打算在东北的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请您过目。”委员长接过来,仔细地看后,十分高兴,说:“很好。光亭,你很动脑筋,不愧为党国之干才。”转过身来,对沈昌焕说:“将光亭拟定的作战方案复制几份出来。给在座的各给一份。下午进行研究。光亭,下午你作主要发言,好吗?”杜聿明说:“是。”

在高级军事会议上,高官们对杜聿明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那白崇禧人称“小诸葛”,在蒋委员长的眼里,也算是很会打仗的了。白崇禧见杜聿明的作战方案上有:

一、在辽西方面,控制热河,截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西的交通线,以确保北宁路的安全。

二、在辽南方面,旅顺、大连现在在苏军手里,通过外交途径予以解决,拟将辽南的林军压迫于沈子窝、普兰店之间的狭窄地带,以坚固地阵地封锁旅顺、大连与内陆的交通。

三、在辽东、辽北方面,集结大军将林军压迫在长白山至松花花江以北,以便在长白山和松花江布置防线。

四、巩固已占领的辽东、辽西和辽南地区,集中主力攻北满,攻取哈尔滨,继而彻底解决东北问题。

简单地说,这套方针为:北守南攻,再消灭北满的林军。

蒋委员长看后,便问白崇禧:“健生,你看光亭这个计划能实施吗?”白崇禧说:“确实英明。但我军在东北只有七个军,在数量上,与林彪的部队较量,战线一长,便显兵力不足。”蒋委员长问杜聿明:“林彪在东北有多少军队?”杜聿明回答:“开初,李运昌带到东北的只有一万余人,后,黄克诚带到东北的人数超过三万。罗云桓到东北时,带去的部队人数为八万。再经过一年的扩充,林彪部应该为二十五万到二十七万人之间。同时,林彪部在沈阳、长春,特别是在哈尔滨得到日寇的武器,装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我地下人员报告,共军每一个排都有两挺轻机枪和一挺重机枪。林彪的主要战将是肖劲光、吕正操、肖华等。我军一路扫荡性前进,攻下沈阳,占领四平时,损失的部队不下五万,现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不足二十八万人。”蒋委员长说:“兵力对等,我军攻坚,战线拉长,兵力实感不足。”突然,委员长想起一件事,问:“光亭,朱毛在延安,自发印边币,战时也可以稳定局势、开辟财源,起着巩固边区的作用,不如你也在东北自印纸币扩大兵源,巩固东北占领区,你看怎么样?”杜聿明一惊,连忙说:“校长,这我可不敢。”陈诚说:“光亭,这是委座的特珠许可。其它地区中,又有谁敢如此。”杜聿明说:“辞修兄,我可不是怕校长说我搞独立王国。关键的是我对经济一窃不通,如果让我来印发边币,恐怕一个大好的东北未治理好,反而被我搞得乱七八糟。那样,会给校长带来麻烦。其次,共军二十多万,又大多为朱毛之精锐。打仗我尚且顾不过来,谁还会有精力去搞经济?校长,这个我可不敢当。如果校长果要我如此,请委他人,光亭绝难胜任。”委员长说:“好吧,这件事以后再研究。东北兵力不足,我再调七个整编师给你,全由你一人指挥。到明年此时,我给你摆庆功宴,你看如何?”杜聿明说:“校长,光亭只有奋发努力,以报党国,只是……”蒋委员长说:“有话尽管说。如果需要空中支援,周至柔也在这里,国军有上千架飞机,不会为节省汽油而不飞吧。另外,再拨你美式大炮五百门,你放手大胆地干吧。”杜聿明称谢。

高级军事会议后,杜聿明谢绝了亲朋好友的拜访,第二天便乘飞机到沈阳。大战在即,双方统帅部都在调兵遣将,准备一决生死。正开战间,人报张治中来到沈阳,杜聿明大喜。杜张二人在重庆交往过深,今见张治中从南京到来,必有大事,于是,他命陈明仁代表自己到沈阳飞机场迎接。

又是数月未见面了,二人相会,十分高兴。在品茶中,张治中说出两件事来,不因为这,有分教:阵前换将,莫把旧桃当新符;同学翻脸,早将友情作仇杀。正是:龙争虎斗勇者胜,十年辛苦为哪般。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